江西省,簡稱“贛”。因唐玄宗設江西西道而得名,又因省內母親河為贛江而得簡稱。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多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自古為“干越之地”、“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三區”,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白鶴魚米之國”之美稱。
江西境內的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南昌是解放軍的誕生地,瑞金是蘇維埃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國工人的策源地。伴隨著新中國發展壯大的腳步,勤勞勇敢的江西人民始終大力弘揚井岡山和蘇區精神,用豪邁的膽識和無窮的智慧,走過了日新月異的奮斗歷程,讓紅土圣地舊貌換新顏,實現了從農業省到工業省的根本性轉變,取得了了江西工業從“零”起步的跨越式輝煌成就。
江西誕生了新中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輕便式拖拉機,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飛機,第一輛軍用摩托車,第一批海軍防導彈等多個“江西制造”的輝煌第一,成為了亞洲超大型的銅工業基地之一,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中國銅都”、“有色金色之鄉”的美譽。
今日的江西,充分借助長三角、珠三角的中心腹地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優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就,搭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實現了經濟騰飛,GDP年年快速增長,人均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即將邁入小康水平。
江西省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發展成就,是與江西省的開國第一任省長,當初為江西打下的堅實基礎密不可分。他的名字叫邵式平,一位土生土長的江西老革命家。那么,在這位老省長身上又有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邵式平是一名卓越的軍事家,早期著名農民運動領袖,閩浙贛蘇區和閩贛蘇區的創建者和主要領導人,紅十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他成為了江西省的第一任省長,被稱之為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省長”。他的成功之路,源自于他苦難的童年和年幼時樹立的遠大志向。
1900年1月27日,邵式平出生于江西省弋陽縣邵家 坂一個十分貧苦的農民家庭,家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因而被人叫做“三伢子”。由于家里沒有一個讀書識字的人,他家受盡了地主豪紳的壓榨欺凌,在那個天下烏鴉一般黑的舊社會,卻沒有伸冤的地方。
于是,在他9歲那年,父親從牙縫里擠出些錢來,送他到本村的私塾上學。由此,作為家里最聰明的孩子,他承載著父親“種田不吃虧”的那點可憐期盼,開啟了自己的求學之路。自幼聰慧的他,十分珍惜這難得的讀書機會,十分刻苦用功,勤奮苦學,飽讀四書五經,受到了很好的基礎教育。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在他10歲那年,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父親不幸去世。家庭頂梁柱的突然倒塌,使得這個原本就一貧如洗的家更是雪上加霜,負債累累。家里再也拿不出一分錢來供他上學了,他不得不輟學回家種田,以減輕家里的負擔。
在他16歲那年,一家人遭到了土豪劣紳的殘酷迫害,家人逃亡的逃亡,坐牢的坐牢。為了救出坐牢的大哥,家人四處借錢,甚至連那點可憐的家產也被迫變賣。有了這一痛苦的經歷之后,全家人認為,要報仇雪恨,就必須家有讀書人,否則
“累死也枉人”
最后還是挑選最聰明的邵式平進入弋陽縣立高等小學讀書,與方志敏同窗三載,結為了摯友。他基礎差,但他十分刻苦,不放過一分一秒的學習機會。為了彌補課程,他常常學習到深夜。為不影響其他同學休息,他常在寢室熄燈后,點盞小油燈,爬到床底下去看書,有時忘記了睡覺,一直到雞叫天明。
經過一番苦讀后,邵式平從一個差等生,一躍而成為了優等生,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江西省立南昌市第一中學,再次與方志敏同窗,二人一起加入黃道在南昌的“鄱陽湖社”,成為了志同道合的革命戰友。
他在南昌一中創辦的《青年報》,與《新江西》季刊相輝映,以筆為茅,以紙當盾,發表了大量抨擊時弊,抵制外御的文章,希望通過眾人的努力,將黑暗的舊江西,改造成為光明的新江西,在當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由此,他從一名普通青年,逐步成長為有遠大理想的革命者,以中華之崛起為己任。
23歲那年,邵式平懷揣著對知識和光明的向往,只身來到了政治氛圍和文化氣息更濃的北平,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史地系,與黃道同級。這也為他以后鬧革命、打游擊、創立革命根據地、南征北戰,以及搞建設,打下了扎實的史地理論基礎。
在北平求學期間,他結識了李大釗等革命先驅。在他們的影響和感召下,他更加大踏步地走上救國圖存的革命之路,積極組織學生愛國游行示威,很快便成為了學生運動的骨干力量,并于1925年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此后,他便在黨的領導下,在北平參加了一系列革命斗爭活動。
“3.18”慘案后,北平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他也遭到了反動派的通緝。在黨組織的指示下,他離京南下,輾轉回到家鄉江西繼續開展革命活動。期間,他組織開展農民運動,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成為了中共江西省委的領導人之一。
大革命失敗后,邵式平冒著巨大的風險,悄悄潛回老家弋陽,在深山老林中拉起一支農民武裝隊伍,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開展對敵游擊斗爭。為反抗蔣介石的大屠殺,他與方志敏等人發動了著名的弋(陽)、橫(峰)農民武裝起義,建立工農革命武裝,實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與贛南的井岡山根據地遙相呼應,當時人稱“西有朱毛,北有方邵”,由此可知,他的革命資歷有多深了。
之后,他又統一指揮弋、橫兩縣農民一舉擊潰了當地的靖衛團,取得了金雞山等戰斗的勝利,鞏固擴大了以磨盤為中心的游擊區和革命武裝。隨后,他又參與組建了紅十軍,并擔任政委,率部轉戰、兩度入閩開展土地革命,使贛東北和閩北聯成一片,形成了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文武雙全”的邵式平,不僅打起仗來是一把好手,還是一位杰出的政工領導者,他很善于做群眾工作。他在擔任閩贛省蘇維埃主席期間,為了粉碎敵人的五次“圍剿”,他動員一切力量投入戰斗,帶領閩贛軍民積極擴紅支前,竭盡全力籌糧籌款,努力增產節約,短時間內,籌集了大量糧食和經費和兵源,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前線,成為了紅軍部隊強大的物資和人員保障基地。
長征途中,邵式平冒著槍林彈雨,排除一切艱難險阻,發揮超高的智慧,在少數民族集聚地四川甘孜,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藏)蘇維埃政府—“甘孜博巴政府”,為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黨組織,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力。
全面抗戰爆發后,邵式平憑著自己較高的文化素養和不凡的軍事才能,先后擔任了陜北公學教育長和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為我黨培養了大量的軍政人才,日后都成為了我黨發展的中流砥柱。
在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階段,由聶帥親自點將,將其調往遭日軍侵犯的重災區-—晉察冀邊區,承擔起與日軍打“糧食戰”的艱巨任務,臨危受命擔任該邊區的糧食局局長和工商局局長等職。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由此可知,糧食對于一場戰爭的重要性了。在極其艱難的抗戰時期,糧食也是顯得尤為重要,如能很好地將糧食問題解決了,就等于解決了全部問題的2/3。同樣,糧食的供給問題,也成為了晉察冀邊區能否打勝仗的第一大關鍵因素。
因為在1939年時,受過連年災荒和敵人搶糧食打擊的晉察冀邊區,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糧食危機愈發的嚴重。而邊區周圍的部隊又很多,除了八路軍之外,還有地方武裝和游擊隊,加之災荒,老百姓的生活極為困難,糧食工作局勢嚴峻,既要保證軍需政需,又要保證民食,籌糧難、運糧難,在敵人的圍困、“掃蕩”、“蠶食”中,保護糧食更加的艱難。
在紅軍時期有過這方面豐富經驗的他,不畏艱險,多措并舉,精心策劃,機智巧妙地組織糧食保衛戰,既采取武裝斗爭,又開展各種形勢的經濟斗爭,大張旗鼓地開展強大的宣傳攻勢和配套的干部培訓,有條不紊地開展籌糧、運糧、儲糧工作。他親自帶領運糧大隊,來回穿梭于硝煙彌漫的戰火中,早已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進行籌集、搶運、強運救國公糧。
除此之外,他還采取宏觀調控市場的平糶措施,建立嚴密的保護和管理糧食的制度,將各項工作交叉起來運作,形成嚴密的工作體系,按照籌糧戰、平糶戰、宣傳戰,和以人民為中心,依靠人民群眾保護管理糧食等節點來梳理與分析相關問題。他主持糧食工作穩打穩扎,扎實推進的工作作風,可見一斑,尤其是他搞的平糶戰,成為了打糧食戰的一大亮點,堪稱“歷史上一個創舉?!?/p>
全面內戰爆發后,邵式平再次受到重用,奉命率領南下干部團,從山西出發,在敵人的炮火聲中,晝夜兼程,長途跋涉,歷經艱險,抵達東北地區,著手接管政權,鞏固根據地,恢復經濟,發展生產的重任。期間,他先后擔任了遼寧省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嫩江省委副書記兼軍區副政委,東北財經委主任等職,帶領當地民眾積極參軍擁戰,籌錢籌物支援前線,為解放東北全境以及全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1949年6月,受盡苦難的江西迎來了解放,飽受戰亂之苦的江西人民終于成為了當家作主的主人,揭開了江西歷史的新紀元,比新中國的誕生還要早4個月時間。
江西人民政府成立后,毛澤東沒有忘記這位曾經為國出過大力的“邵大哥”,親自點將,由他出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因此,他也成為了新中國史上江西省的第一任省長,抗起了建設好新的江西省的歷史重任。
江西是他的家鄉,也是他參加革命的地方。他熟悉這里的一山一水,他對這里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為匯報家鄉人民的養育之恩,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江西省的建設中。
為了讓家鄉人民盡快擺脫貧窮,走向富裕,他甩開膀子加油干,拿出“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魄力和膽量,帶領江西人民凱歌高奏恢復經濟,支援前線,鞏固政權建設和武裝,剿匪除霸,鎮壓反革命,實行城市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平抑物價,統一財政,大力發展工農業生產,調整工商業等工作,拉開了建設新江西的序幕。
到1952年時,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以及各項指標都超出了歷史最高水平增長速度,工農業總產值和人均收入遞增速度,均快于全國同期平均增速。尤其是在“一五”期間,156項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中,就有6項在江西陸續興建,即大吉山鎢礦、兩華山鎢礦、巋美山鎢礦、上猶江水電站、洪都機械廠和南昌八一大橋。
同時,還新建擴建了169個地方重點項目,包括江西棉紡廠、江西拖拉機廠、江西第一糖廠、南昌柴油機廠和萍鄉鋼鐵廠等20個大中型骨干企業;還誕生了眾多個江西第一的輝煌成就。
隨著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蓬勃發展,農民的積極性更加的高漲,他充分抓住這一大好時機,大力發展種植業、林業和養殖業,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總產值。他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開展大規模的農業建設,為農民帶來了豐厚的收益。
他主政江西16年期間,是江西省發展較好較快的一個時期。鐵路建設也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建設。他力排眾議,超前建設的“八一大道”,充分展示了他在城市建設規劃方面的超前意識和開拓精神,極其富有遠見卓識。
他任職期間,江西省的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其中來自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的收入占比增加,結束了江西省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農業的歷史。特別是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江西大地上涌現出了一大批現代化的工業企業,初步改變了江西省沒有工業的歷史,初步奠定了現代化工業的基礎,其中的黑色、有色金色工業具有明顯的優勢,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也屬強項。
邵式平還十分重視江西的教育發展,被譽稱為“教育省長”。江西剛一解放,他就到上饒考察,創辦了江西省第一所烈校,將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子弟都找到,送入該校接受教育,把他們都培養成為了新中國急需的接班人和勞動者。他還克服重重困難,創辦了“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今江西農學院),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為新中國的教育史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一個飽受戰爭創傷和貧窮落后的省份,能夠實現如此復雜、深刻的變革,工農業生產和國民收入取得如此大的發展成就,堪稱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這得益于邵式平這位好省長的得力領導。正是因為他當初為江西省的各項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才有了今日江西省的經濟騰飛和繁榮富強。
值得一提的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邵式平與胡德蘭先后育有五個子女,但由于局勢多變,常常需要轉戰各地,這些孩子都被托付給了親戚或當地的老鄉收養??稍谛轮袊闪⒑螅蚱迋z多方尋找,卻只找到了邵佳齡一個女兒,其他子女的蹤跡永遠也找不到了,這也足以見證了他高尚的家國情懷。
由于長期的過度操勞,再加之革命戰爭年代留下的舊傷,使得他的身體每況愈下,終于病倒了。病重期間,偉人特意派汪東興和保健醫生去探望他,并帶去暖心的話語??稍俸玫尼t生也沒有回天之術,1965年3月24日,邵式平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65歲英年早逝,舉國哀痛!
噩耗傳來,江西人民無比悲痛欲絕,為失去這樣一位好省長放聲痛哭。邵老已逝,風骨猶存!他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英雄氣、家國情,為民魄,成為了代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永遠銘記他的豐功偉績!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