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元帥”徐向前,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是締造新中國的功勛人物,為新中國的建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革命戰爭年代,他如同一柄鋒利的寶劍,直插敵人的心臟,立下了赫赫戰功。
和平年代,徐帥又是新中國建設的引路人,指引著我國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帶領全國人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創造美好的明天。徐帥一生成就居多,但其中最為成功的,便是將兒子徐小巖培養成為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將才,傳承紅色基因,靠著自己的努力,在軍事科研領域創下輝煌業績,成就非凡,獲得了中將軍銜,官至大軍區副司令員,他用自己的生平經歷,鮮活地證明了什么是“虎父無犬子”。
徐小巖的母親名叫黃杰,出生于湖北江陵,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從小進入學校讀書,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潮的熏陶,追求思想進步。
為了反對封建包辦婚姻,她離家出走,獨自在武漢闖蕩,并考入黃埔武漢分校學習,成為了一名能文能武的杰出女漢子。而此時的徐帥,剛好也在武漢黃埔分校擔任學兵隊長,成為了黃杰的上級,兩人就此相識。
在白色恐怖下,黃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后,她便在湖北、上海等地從事最危險的地下黨活動,屢次遭到反動派的通緝和追捕,但她都機智巧妙地成功化險為夷,直至1946年,她來到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后,才擺脫這種困境。
父親徐向前是山西五臺山人,出生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畢業于廣州黃埔軍校,后成為了紅四方面軍的三把手,經過艱苦卓絕的長征后,來到延安。
1946年,徐帥和黃杰在延安重逢,并很快相識相戀,在戰友的撮合下,結為革命的伴侶。一年后,生下了長子徐小巖,此時的徐帥已久46歲了,也算是老來得子,自然無比欣慰。
徐帥共有4個孩子,但兒子只有徐小巖一個,一直嚴加管教,對他也寄予厚望。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徐小巖很小就被父母送入北京西山腳下的八一小學,過著寄宿制的集體生活,離家有幾十里的距離,每周末才能回家一次。
每周父親給他三毛錢,用于周末坐公交車回家的花費,從不允許用小車接他。又是嘴饞了,他便會用這3毛錢買點零食吃,然后走著回家,回家后滿身塵土,疲憊不堪,可等得焦急的父親得知他晚回的原因后,只是摸摸他的頭,也從不責怪他此后,仍然只給他3賣錢坐公交車用,從不多給一分錢,就是這樣一位原則性很強的父親。
徐小巖從小愛科研,也是受到父親的影響,自打他記事起,他便常常聽父親說:“以前打的是有硝煙的戰爭,現在硝煙散去,就要開始打沒有硝煙的經濟建設了。“父親只要有點錢,便會拿出買科普書看,這些都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徐小巖的記憶里,母親常常給他講紅色革命故事,為他的紅色思想奠定了基礎,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母親帶他去看《趙一曼》的電影,母親很是激動,從頭哭到尾,傷心至極。
回家的路上,母親才告訴他,電影中的主人公趙一曼,是母親以前的同學。從一點一滴中,徐小巖深受感受到了父母親對革命熾熱的愛,也影響了他一輩子。
作為徐帥的兒子,徐小巖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自從踏入校門的那一刻起,他便發奮苦讀,努力汲取知識營養,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原本有望考入清華大學,圓自己的科研夢。
可事不愿人意,等到了他高中畢業后,史無前例的動亂年代開始了,也徹底打碎了他上清華的夢想。此時,他只有開啟另一個夢之航,繼承父親的衣缽,投入軍營,成為山東石島一名普通的海軍戰士,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盡管他隱瞞徐帥兒子的身份,但還是被人識破了,要將其分配到比較舒適的當兵環境中,但卻遭到了徐帥的極力反對,只因他是元帥的兒子,必須要作出嚴格的表率作用,而當時祖國的邊防線正需要補充兵力,在父親的嚴令下,他去駐守邊疆了。
在此后的4年期間,徐小巖一直駐守在山東石島的海岸線上,盡管條件十分艱苦,但他過得很充實,從不叫苦叫累,保衛人民的安全和祖國的神圣領土,是他該當的責任和義務,絕不能給紅色家庭抹黑。
1972年,徐小巖迎來了人生命運的轉折點,如愿進入最好學府清華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開啟了他兒時的科學夢想之旅。為了掌握更先進的專業知識,他以優等生從清華畢業后,接著又飄洋過海,前往加拿大學習深造,拿到了計算機碩士學位。
徐小巖出生于硝煙彌漫的戰火之中,伴隨著新中國一起長大,他從小就明白,一個國家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強軍強國,才能保護好這個國家的子民。
因此,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我軍建設成為信息化部隊,實現指揮自動化,跟上新時代的發展步伐,保衛好國家的利益和疆土。因為新時代打的是現代化戰爭,靠的是強大的科技信息化能力,并以此作為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學成回國,已成為高端技術人才的他,便主動請纓到第二炮兵研究所,也就是現在的火箭軍部隊,從事最尖端的科技研究工作。他十分熱愛這份工作,也倍感自豪,并完成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和熱情。
此后,他便如同一頭勤勞的老黃牛,辛勤耕耘在科學的田野上,不分晝夜,刻苦鉆研,與同事一起展開了對國產計算機研究的攻堅戰。在那個物資極度匱乏,技術相當落后的年代,他發揚艱苦卓絕的長征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晝夜不停地泡在實驗室,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四處找資料,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最終成功制造了我國第一代漢字計算機,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也是他勤于觀察,苦苦思索得來的。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英特爾早期發布的處理器,這項技術當時國內還沒有人引進,也沒有人研究它。
但它卻引起了徐小巖的高度關注,并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當時他手頭能找到的資料,只有一本被翻譯的外國著作,因譯者不懂計算機,翻譯也不準確,很難讀懂,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便根據說明書來研究開發,夜思苦想,忘記了吃飯和睡覺,就這樣一點一點的研發。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艱辛付出下,在同事共同努力下,終于攻破了難關,成功在最早的硬盤系統中加入漢字系統,從無到有地研發出了我國第一代軍用漢顯計算機,在計算機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從而推動了中國信息產業化向前發展。
因此,徐小巖也獲得了中央軍委的大力表彰,被授予了少將軍銜,后來他又再接再厲,佳績不斷,并于2005年晉升為中將,擔任過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抵達其軍旅生涯的輝煌頂峰。
徐小巖不僅事業有成,家庭生活也是幸福美滿。他的妻子王彥彥也是一位開國元勛的女兒,她的父親是立下過無數戰功的開國少將王英高。
王彥彥不僅美麗大方,還是一位賢妻良母的典范,她全身心地支持丈夫的事業,除了自己上班之外,還主動全權承擔起持家教子的重任。每當徐小巖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難,她便想方與他一起共同解決,成為了人人稱贊的模范夫妻。
徐小巖雖然家世顯赫,但他卻從來沒有享受過任何優待,同普通人家孩子一樣的生活工作。又是父親為了磨練他,還特意制造困境為難他。
但徐小巖靠著自己的艱苦打拼,努力學習,不斷地磨煉自身的素養,提升個人能力,終于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不僅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還做了父輩想要做的事,最終將自己打造成為了中青年干部中的鼎力支柱,成為了紅二代的佼佼者。
徐家兩代人,均為共產主義事業的巨大功臣,民族復興的英豪,是新時代的楷模,他們的功績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