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新辦印發《關于優化完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機制的意見》,針對地方政府專項債項目審核和管理機制進行優化。
這也意味著,地方財政將從“緊衣縮食”進入“高質擴張”周期。經濟重啟的周期,指日可待。
我之前就說過,本輪許多地方的經濟不暢,大多是來源"地方政策"的財政惡化。地方政府的大量債務,擠壓了原本的公共預算,導致地方一些預算內的資金無法支付,這里面包括與地方政府合作的企業及相關與員工。
企業沒錢,員工就沒錢,消費就沒錢,樓市更談不上好,土地也賣不出去。惡性循環。
只要地方財政松綁,體制員工和吃體制飯的企業也會重新在市場發聲,從而帶動經濟和消費的二次循環。
在《意見》中,增加了“負面清單”和“正面清單”:
負面清單主要指過去地方政府興建的“面子工程”和“無收益項目”,比如黨校、會議中興、景觀工程、古城項目等,以及在自由(資本)市場可調配的同質化項目。
正面清單主要有“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制造、數字經濟、低空經濟、量子科技、生命科學、商業航天、北斗等新興產業基礎設施”,以及其它可產生收益或優化民生的基建,比如交通水利、衛生健康、養老托育、城市更新、保障住房等。
簡單來說,正面清單就是“新四萬億”的方向。
不僅如此,此次的地方專項債審核下放到財政,無需發改審核。此次寬松地方債的試點地區只有11個區:
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含寧波)、安徽、福建(含廈門)、山東(含青島)、湖南、廣東(含深圳)、四川,以及戰略地區雄安。
除了安徽、湖南、四川、雄安,剩下都是全國財政自給率頭部省市。
安徽得益于“合肥模式”,湖南得益于“紅色要地”,四川得益于“戰略腹地”。雄安得益于“百年大計”。
前十的天津,大概是非常失落的。
從試點地區不難看到,此次地方債擴張城市,基本是財政自給城市或戰略城市,簡答來說:還得起的,有人幫襯的,就可以多借錢。
因此,2025年,不僅僅是行業存在溫差,城市間的溫差也會逐漸擴大,這些試點城市的發展水平,完成取決于他們“舉債”的力度,城市之間的代際差,也將逐漸擴大。
這些城市的地產,自然也會如愿“止跌回穩”。
還有一個不相關的新聞,就是西藏耶魯藏水電開發,根據開發標準,這座大壩發電資源可達到全國的30%。
這一輪的技術大開發,賭的未來的“電”,不用錢。這一輪的地方債擴張,賭的就是以“電”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投資和回報。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