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產網絡輿情和危機管理專業有用的觀點!
文/燕志華
7月12日,甘肅省成立省委省政府調查組,提級調查天水市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幼兒血鉛異常問題。
這意味著,甘肅看到了天水地方調查的通報未獲網民的信任和認可,也關注到了網絡出現的大量質疑性的文章,由此決定提級調查以重建信任。這種態度是積極的,也是值得認可的。
這進一步告訴我們,網民群體的質疑,作為一種網絡輿情,是具有群眾監督的性質的,當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就會觸發體制內的預警反應機制,從而推動更高層面的行動。網民也應該理解,今天的網絡輿情作為一種政府百姓溝通的中介信息,從未被忽視,一直被關注。
但是這種提級,難免會導致一個負面的社會心理后果。在天水通報出臺之后,通過各種主流媒體都進行了積極宣傳,相關部門也疏通各種渠道,啟動各種方式為其保駕護航,背后實際是從央媒到地方媒體都為其進行了公信力的背書。現在看來,這種背書成為一種風險投資,而且是一種高風險行為,一旦提級調查的結果大不一樣,意味著這種公信力遭受挫折,大家都受牽連,集體蒙受損失。因為很多人是將此通報視為真相的,也有很多半信半疑的人群。那么當宣布要進行提級調查的時候,它會營造一個心理認知,那就是此前的通報要被推倒,或者起碼省級層面對此也是半信半疑的。這加速了地方公信力的崩潰。由此可知,如果地方心存僥幸,試圖掩蓋真相,工作和通報不能說服網民和公眾,帶來的后果基本是地方難以承受的。
提級調查在今天的新媒體環境下,還自帶背景說明,那就是會顯著地影響網民的預期,地方相關負責人可能要付出代價。因為從以往少數的幾次提級調查的結果看,地方涉及的相關部門和負責人,無一例外都受到了問責,如“鼠頭鴨脖”事件等。這也提醒天水及各個地方負責人,如果事件爆發后,輿情應對不是出于公心,而是為了掩蓋真相,或者吞吞吐吐,隔靴搔癢,那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欲蓋彌彰,網民看清你并拋棄你。除了網民,地方的有識之士,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向上進行反映。
一旦網民群體通過了對于地方政府的“不信任案”,提級調查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因為這是呼應網民群體的訴求的,是為了公平正義的,也是為了公信力建設和社會的長治久安的。當網民感覺沒有看到真相,并且找出了很多疑點,從而寄望于提級調查的時候,這種期望是彌足珍貴的,因為它起碼意味著,民眾對于上一級、對于中央依然是高度信任的,并且寄以厚望的。信任是黃金。在重大輿情事件爆發的時候,信任的價值,尤其彰顯。
這也從兩個方面進一步警示了地方政府。一來,如果不能執政為民,不能實事求是,一旦傷害到公信力,那網民就有權利要求提級調查,徹底還原真相,而這種訴求,都會被看到、被聽到,而問責風險,也會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高懸蒼穹;二來,由于地方政府的失職瀆職,會給上一級政府部門帶來多大的工作壓力?如果地方的矛盾沖突紛紛以這樣的形式上交,都要上級部門來做做裁決、做清官,那上級要背負多少的期待,要承受多少的重任?矛盾如同債務,你上交了,你的公信力也近乎破產了。
當然,提級調查并不意味著原先的通報必然被推翻,也有可能和原先保持一致。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性質已經不一樣了,因為同樣的文字,不同的人說出來,具有不同的說服力。新的通報是由更具有公信力的省級調查組通報的,其說服力是大不一樣的。我當然更希望前后兩份通報是一樣的,因為這不光會洗刷地方的恥辱,還給地方以清白,更會維護一種整體的系統的公信力。因為提級調查,主要是為了給出真相,為了呵護民意,而不是以一種公信力壓垮另一種公信力,那并非是提級調查的初衷。
正是因為提級調查承載著民意和信任,反倒因此要審慎進行。不能一看到網絡有質疑,上級就宣布提級調查。動輒提級調查,不光會將地方政府邊緣化,傷害地方的公信力,殃及權力的毛細血管,也會降低提級調查的含金量,久而久之,提級調查作為寶貴的政治資源,也將面臨公信力降低的風險。因為提級調查是依靠更高一級的政府為其提供公信力的背書的,頻頻進行提級,萬一有個閃失,那就是傷筋動骨。為此需要做好審時度勢,密切關注網絡輿情,梳理網民群體訴求,把握社會心理脈動,由此感受到多數民眾的心聲。當這種心聲已經足夠密集,澎湃為強大的網絡心跳聲,它往往就是社會民意,或者起碼也是相當規模的網民推動的網絡輿論,在這種形勢下,上級政府應該有所作為。
無論如何,發生在天水的這個輿情事件,對于各個地方政府的警示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如果你處處為自己著想,卻在推出通報后希望網民全盤接受,這種想法顯然是異想天開。
人們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在事件爆發后,進行輿情應對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告訴網民和群眾以真相,而是試圖開脫免責,處處從一己之利出發,調查遮遮掩掩,通報吞吞吐吐,關鍵之處反復擦拭,避重就輕,寄望于以這樣一紙之文,說服天下。
但是這樣精于算計、過度加工的文字,在今天的網絡時代,根本瞞不過網民。在傳統的媒體時代,我們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今天的網絡時代,網絡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已經實現了放大鏡、顯微鏡的監督功能,群眾的眼光不光是雪亮的,還變得更有穿透力和洞察力了。網絡會以意見領袖、熱搜、彈窗、高贊等機制,將網民中最具智慧、最具說服力的質疑性的觀點放大,呈現在每個網民的視網膜前,從而推動網絡輿論的形成,形成倒逼性的輿論壓力。
如果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尤其在事件爆發后的調查工作中,根本沒有想到網民群體是個智慧性的群體,已經借助網絡實現了放大鏡、顯微鏡的督察功能,而只是自顧自地調查、掩耳盜鈴式地自說自話,那無異于自我埋雷,踏上一條風險之路。
第二,如果不能時時想到網民的“空中之眼”,敬畏網絡空間的公共輿論,那危機事件的調查通報和個人政治安全,必然是危機重重的。
這一點和上面的第一點有點相似,但是重點不一樣,還是值得單獨拎出來說一說。
我在多篇文章中反復提到,今天的中國,經過數十年網絡輿情的反復洗禮,已經形成了一個威力強大的網絡公共輿論空間,任何事件、任何話題都會被網民以新聞、爆料、暗示,乃至情緒的傳染、沉默的聲音等形式展示出來,成為一個顯性的輿論話題,被網民大眾所關注和討論,然后各種意見領袖分別提出方案,網民以點擊、點贊等投票方式,形成最終的民眾決議,匯聚成強大的網絡輿論。這種網絡輿論對于現實社會具有降維打擊的力量,如果受到忤逆或者無視,網絡輿論會以強大的壓倒之力沖刷下來,給現實帶來結構性的改變。這種改變包括,推動上級部門關注、地方干部遭受問責、倒逼地方更加注重民生、倒逼領導干部更為關注百姓所思所想等。
就是說,今天的網民群體在網絡上顯示力量的方式,就是在網絡上制造了一個“空中之眼”,隨時監測和監督地方權力的行使和運行,一旦看到和感受到不公不平,他們就會生產網絡輿論,最后給地方帶來巨大的壓力。地方在日常工作和事件調查中,如果沒有時時慮及網絡和頭頂的“空中之眼”,那常常會給工作和自己的政治安全帶來巨大風險。
第三,事件一旦走到提級調查的地步,那就意味著地方治理的失敗,會給地方帶來長久的不信任感和恥辱感,地方發展雪上加霜。
任何一個危機事件爆發后,地方政府就承擔著“守土有責”的重任,以類似地方諸侯守護疆土安全、“土地神”守護一方安寧的職責,必須以具有說服力和公信力的調查通報,給出真相,平復輿情,安撫網民,重獲信任,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推動地方的發展。
但是事情一旦走到提級調查的地方,那意味著地方調查通報的失敗,領導干部遭受問責事小,更大的危機在于,網民對于地方的信任感會降到最低點,人們認為地方的領導干部能力不足,甚至蠅營狗茍,不再值得信任,連帶地方的風土人情、營商環境、文旅形象都會蒙上一層灰塵,地方百姓對于地方官員失去信心耐心,地方官員也會感覺網民變成“刁民”“暴民”,地方公信力危機爆發,地方發展雪上加霜。
從這個角度出發,地方政府在日常工作和突發危機之際,必須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肅認真的調查,必要時候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才能拿出一份真實可信的通報,換來民眾的信任,否則,不光自身可能遭遇問責,更會殃及地方長遠發展。
作者簡介:
燕志華 博士
高級記者/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輿情管理顧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