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2024年,《資產洞見》在此梳理一年來不良資產領域有影響的大事,以“十大”方式呈現。一隅之選,不一定準確,只望能聊補記憶、回味這一年的風云流變。
1.《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發布
2024年11月11日,不良資產行業迎來重磅文件——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堪稱年度行業頭條。
《管理辦法》給了不良資產業務以明確與專業的解釋,以合規性、審慎性、公開性、合理性四原則要求,推進相關企業經營的專業化、規范化。由此,不良資產相關企業有章可循,便于規范經營;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有法可依,便于監管、裁定。
有關負責人以答記者問方式表示,《管理辦法》旨在“圍繞化解金融機構和實體企業風險等方面發揮專業特長,有效維護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可以看出,不良資產行業不僅得到高度重視,且在未來經濟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2.地方債迎來強力化債
2024年地方債化債走入深水。
按照2018年至2028年的“10年化債計劃”,至2024年已計劃過半。2027年6月末,所有城投企業都將退出地方融資平臺名單,即隱性債務清零。未來3年,將進入化解隱性債務的收尾階段。
2024年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12萬億元地方化債“組合拳”——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萬億元;連續5年增加總計4萬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不必提前償還。
預計以上措施實施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將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
此外,2025年,中央財政將通過增加普通國債和特別國債的發行額度以及提高赤字率,來支持地方化債和穩增長。普通國債發行額度約為4.14萬億~4.73萬億元,特別國債發行額度為2萬億元。
3.重整股市,并購風起
2024年上半年,某創投人一句“一級市場死了”,引發市場化資本對股市IPO收緊后創投現狀的喟嘆。與之相比,國資系、政府系背景資金,包括地方政府、央企、地方引導基金等,出手力道越來越強。這正是2024年調控、重塑股市所帶來的新變化。
2024年4月1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國九條”)。這是繼2004年、2014年兩個“國九條”之后,國務院再次出臺的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其目標是以強監管推動A股市場的高質量轉型。
到了9月政治局會議,又有多項政策舉措出臺,如創設新型貨幣工具、促進并購重組、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等,給A股市場的良性方向定下基調。
股市的重塑,包含多重經濟意義,而不適應企業的退市,則帶來大把重整機會。在政策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背景下,以上市公司為目標的并購,在2024年初啟,未來一年必將是市場熱點。
4.房地產企業突圍渡劫
按照官方觀察及市場實際表現,2024年10月之后,房地產市場正在完成筑底。而2024年的房企,也在困境中使盡渾身解數突圍。
比如,華夏幸福推出名為“置換帶”的化債方式,將政府支持、資產項目盤活、新資金注入等與化債合而為一,探索出一種新模式。
與之相比,融創的一舉一動因輿論過度消費,演變為各種夸張的解讀。其背后包含著對房地產走向、房地產脫困模式、融創及融創項目未來的各種關切。當融創成立而今資本,進軍不良資產市場,各方也都紛紛熱讀,關注度甚至超越了融創辛辛苦苦達成的債務重組。
金科則是在破產重組中突圍。按照重整計劃,重整后的金科將獲得超33億元的流動資金注入。其主要業務將布局“投資管理、開發服務、運營管理、特殊資產”四大板塊。通過投資經營特殊資產、運營開發中高端住宅、做精做強不動產服務、創新發展產業機會,實施“汰舊、取新、強鏈補鏈”轉型路徑,由此實現新的增長曲線。
5.銀行與消金公司瘋狂甩包
按照銀登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前3季度在銀登掛牌不良資產為1627.1億元,與去年同期800億元相比,翻了一倍還多。第4季度是不良資產掛牌高峰,所以,2024年的最終數字,增長應會更高。
2024年前3季度,銀登中心掛牌的不良資產四大來源——股份制商業銀行成交777.5億元,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成交169.8億元,消費金融公司成交164.5億元,城市商業銀行成交130.1億元。銀行、消金甩賣不良資產包成為一道風景,大包、急售、低折扣、攀升幅度大等均有體現。
大包——
如渤海銀行,7月22日公告擬轉讓不良資產,本息合計289.65億元,轉讓價不低于176.72億元,按本息計算6.1折。
急售——
如廣州農商行,11月13日批準出售總債權資產145.92億元,轉讓價100億元,按本息計算6.9折。值得注意的是,該資產包內3年以上逾期0元;逾期1年以上14.23億元,占比12%;逾期90天以上38.41億元,占比32.38%;55%是逾期90天以內的。
低折扣——
如中郵消費金融有限公司,12月3日掛牌轉讓不良貸款本息金額71.71億元,起拍價為1.51億元,折扣率僅為0.2折。
攀升幅度大——
如中銀消費。截止2024年12月,中銀消費在銀登中心掛牌轉讓不良資產累計金額超過70億元,涉及83個個貸資產包,未償本息124.39億元,而2023年,中銀消費金融僅在銀登掛牌4單不良資產項目,涉及逾期本息約6.41億元。
6.三大AMC并入中投進行時
2024年新年伊始,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便下調中國四大AMC評級(中國信達、中國東方、中國華融、中國長城)?;葑u的兩個基本支撐點,一為四大AMC的收益大幅下滑,二為判斷政府對AMC的支持力度不足。四大AMC經營業績下滑是事實,調侃“四大”“把自己都做成不良資產了”的梗也有。但是,以目前“四大”的模式與職責,在經濟下行周期出現收益下滑是很正常的,同時,其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并未減輕?!八拇蟆毙枰鎸π蕼p弱的問題,這同很多國企、央企的情況一樣,有其誕生、發展的具體歷史背景。值得注意的是,與惠譽評級并行的另一個聲音,正是中國信達、中國東方和中國長城并至中投公司,以合并促增效。最近的消息是,中投公司對三家AMC的股權劃轉前期盡職調查已基本完成,參與工作的律所和會計師事務所已基本完成駐場工作,只待落地那一聲了。
7.地方AMC強勢崛起
2024年地方AMC的崛起,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地方AMC密集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
自2021年廣西聯合資管成為全國首家獲批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地方AMC之后。2024年10月18日,吉林盛融宣布,成為全國第19家獲批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地方AMC。此種密接,體現了地方AMC全國業務開展的提速。
第二,自2021年1月開始,地方AMC批量受讓個人不良貸款不受區域限制。地方AMC在全國不良貸款轉讓中解鎖。在此背景下,截至2024年3季度,不良貸款成交規模,五大AMC為295.5億元,而地方AMC為980.8億元。地方AMC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主角。
此外,全國最強的地方AMC——山東金資從中央匯金手中,接過了恒豐銀行的控股,也體現了地方AMC的重要性與話語權。
8.新技術下場,助力不良資產處置
2024年,AI場景的廣泛應用,令世界變得精彩紛呈。不良資產處置的新技術應用,也呈現出突破之勢。
臨近歲末,中國信達競標拿下11.19億元“微業貸”不良資產包,被認為是中國信達首次進軍大額不良個貸資產包。而之所以敢于拿包,在于其今年9月上線了不良貸款業務系統,獲得了技術上的支持。
同樣,海德股份在年報中也提及,大數據+AI新技術的應用,為其業務拓展帶來重大突破。
在傳統AMC領域之外,新勢力的崛起同樣令人矚目。
山哩不僅通過拿包處置,在AMC領域快速崛起,且開發了“E法通”軟件,直連律所與資產包處置,開辟了全新的處置模式。智品堂則設計了以地址找人為出發點“函必達”,大大提升了律師函的到達率,直擊行業痛點。
“E法通”也好,“函必達”也好,只是整個不良資產行業技術應用新革命的兩個點。未來的不良資產處置,也將不可避免地進入技術競爭的層面。
9.低效盤活助推,不良資產處置沖在最前沿
2024年全國各地經濟發展,面臨著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的雙重考驗。地方政府力推新舊動能轉化,盤活低效資產,也為不良資產處置助推經濟提供了舞臺。
比如說,中信金融——
天津市人民政府與中信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后,集團各金融子公司在津投融資規模超6000億元。中信金融連續投入大型國企重組等資產處置及盤活。12月23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分別與中信金融、長城資產、東方資產、信達資產、工銀金融、建信金融、交銀金融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5年內推動總計1100億元項目在津落地,推動存量資產盤活、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收購等領域發展。
中信金融廣東分公司通過不良資產收購超60億元債權,成為廣州首例直接涉及“一帶一路”的實質合并重組;
中信金融重點紓困融創董家渡項目,化解地方重點風險,使得該項目入市6個月即清盤,銷售額58.82億元……
及至歲末,9大金融巨頭(AIC+AMC)齊聚青島的大消息再次傳來,顯示盤活與經濟提速不僅密切相關,且地方經濟發展將不良資產處置推向了最前沿。
10.汽車市場狂卷,行業劇變
2024年,汽車行業深度調整。一些企業暴雷、重整,一些企業則徘徊在破產邊上,如履薄冰。其中,高合、大運破產預重整、極越、哪吒陷入流動性危機。
汽車市場的調整還傳導到了銷售領域,4S店頻現閉店、跑路風波,行內預計全年將有4000家4S店退出市場。中國最大的經銷商廣匯汽車,也在股市摘牌。
隨之發生的熱議,則是車企負債。
按照2024年已公布的數據——
汽車企業負債額
負債率
恒大汽車 743.5億元 454.22% 賽力斯 816.47億元 89.20% 蔚來汽車 879.2億元 84.5% 廣汽集團 1010億元 45.28% 北汽藍谷 1000億元 92.31% 長安汽車 1090億元 59.36% 長城汽車 1270.31億元 62.16% 吉利汽車 1170億元 54.23% 極氪汽車 419億元 128% 比亞迪 5954.57億元 77.91% 上汽集團 6050.06億元 63.33%
國內部分車企負債情況表
高負債需要高流動來支撐,也意味著高競爭,車企壓力不言而喻。
同時,國際市場也在給中國車企施壓。歐盟對中國車企加稅完成最終裁決:?比亞迪?17.0%、?吉利?18.8%、?上汽集團?35.3%、?其他合作公司?20.7%、?所有其他不合作的公司?35.3%。
及至歲末,日產、本田傳來合并消息,顯示作為汽車制造大國的日本,也在直面全球車市劇變。
2024年就這樣過去了,該走的總會走,而2025年,該來的也一定會來。
值班編委:李紅梅
編輯:韓澗明
審讀:戴士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