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3月共和國軍隊進行軍隊評級工作時,除軍委四總部以外,全軍共下轄方面軍級單位有六大軍區、志愿軍與軍事學院共八個。根據當時的軍隊體制,各大軍區、志愿軍、軍事學院在軍隊編制中除設置了正副司令員、政委外,還專門設立了準職_參謀長與政治部主任(軍事學院設教育長類似參謀長)。根據52年制定的的評級標準,各大軍區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的評級標準在正副準兵團級范圍內確定。上兩期記述了各大軍區與軍委各總部副職領導人在52年的評級概況,今天這一期將專門介紹各大軍區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的評級統計。
首先從西北軍區談起,1952年3月評級工作開始時,西北軍區的參謀長為閻揆要,而政治部主任則由抗美援朝入朝工作的西北軍區副政委甘泗淇兼任。閻揆要在參加了西北軍區的評級工作不久,既調任軍委情報部部長,因紅軍時期閻揆要主要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缺乏紅軍與長征資歷,故在評級工作中閻揆要被評為副兵團級。而甘泗淇則參加了志愿軍系統的評級工作,被評級為正兵團級。為加強西北軍區的工作,中央先后于52年4月與8月任命彭紹輝與廖漢生為西北軍區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二人在當年的評級中被評為副兵團級,彭紹輝與廖漢生被定級為副兵團級的主要原因是二人在解放戰爭時期僅為正軍職,未擔任兵團職之故。
談完西北軍區,緊接著再說西南軍區,西南軍區的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均由時任的軍區副司令員與副政委兼任,西南軍區參謀長由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寧都起義代表李達兼任,西南軍區政治部主任則由西南軍區副政委張際春兼任。52年評級時,張際春的工作重心已轉西南局工作,軍隊職務僅為兼職,在52年評級時,張際春參加了地方評級,被評為行政四級,未參加軍隊評級工作。西南軍區的政治工作主要由西南軍區黨委第二副書記,西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王新亭負責,王新亭與兼任參謀長的李達副司令員在評級中被雙雙評定為正兵團級,評級后不久,王新亭取代張際春被中央軍委任命為西南軍區政治部主任。
第三個要敘述的輪到華東軍區,52年3月評級伊始,華東軍區的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分別為張震和舒同。張震在評級為副兵團級后既調任軍委作戰部部長,華東軍區參謀長一職遂由浙江軍區司令員張愛萍接任,張愛萍因解放戰爭爆發后不久因傷赴蘇休養,直到淮海戰役后才重新工作,他在評級中被定級為副兵團級。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由當時的華東軍政委員會文教委主任舒同兼任,舒同的工作如同張際春,他做為地方人員參加了地方評級,被評為行政五級。華東軍區政治部的工作主要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唐亮主持,兼任華東軍區干部部部長的唐亮在評級為副兵團級后不久,也接替舒同出任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與王新亭如出一轍。
說完華東軍區,下一個再表中南軍區。52年上半年評級工作展開后,中南軍區領導機關既從武漢南遷廣州,與華南軍區機關合二為一,中南軍區參謀長趙爾陸在評級為正兵團級后并未隨軍區機關南遷,他旋被任命為政務院軍工部長(二機部部長)北上京都上任。中南軍區參謀長一職則由華南軍區副司令員黃永勝接任,黃永勝在52年評級中被評定為正兵團級。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由中南局常委,華南分局書記陶鑄兼任,陶鑄作為地方大員參加了地方評級,他的級別為行政五級。
花開兩朵,再說華北軍區,52年評級開始時,唐延杰與"軍之良才"朱良才分任華北軍區的參謀長與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湘南起義并在井岡山時期黃洋界保衛戰大顯身手的朱良才因資深功高被評定為正兵團級,而36年才入黨的唐延杰則因紅軍時的資歷與任職等因素被定為副兵團級。評級后不久,唐延杰入軍事學院學習,其華北軍區參謀長一職由因病歸國休養的志愿軍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擔任,楊成武,晉察冀軍區杰出的抗日將領,聶榮臻的嫡系愛將,軍隊級別為正兵團級,并被毛主席譽為"白袍小將",抗戰中日本名將阿部歸秀既被楊成武斬于黃土嶺,威名譽滿中華。
六大軍區中最后一個說一下東北軍區,此時的東北軍區是抗美援朝的后方大本營,為志愿軍的后勤儲備基地,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東北軍區的參謀長為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兼,政治部主任則為百色起義出身的莫文驊。賀晉年在評級中為副兵團級,這與他在東北全境的解放戰爭中僅為非主力的縱隊司令員有著直接關系,出關后也僅為兵團第二副司令員,并于49年6月從野戰軍轉任江西軍區副司令員,未擔任正兵團職是他評為副兵團級的主要原因。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為原解放戰爭時期任兵團政委的莫文驊,由于他與高崗結梁于抗戰時期的留守兵團,被高崗壓低了一級,僅評級為副兵團級,用高崗的話說那就是:"副司令員與副政委均為副兵團級,參謀長不應評級超過他們,最高定副兵團級。"莫文驊的副兵團級直接倒致了55年授銜時被低授為中將軍銜,政工干部出身與級別副兵團級是他授中將的兩大因素。
六大軍區的參謀長與政治部主任介紹完以后,下面將為你表述志愿軍參謀長與政治部主任的評級情況。
朝鮮戰爭爆發后,彭德懷被任命為志愿軍司令員兼政委,但彭總并沒有組建志愿軍總部,而是直接將13兵團司令部與政治部改為志愿軍司政機關,原13兵團參謀長解方與政治部主任杜平二人遂由原兵團準職提升為大軍區準職。在52年的評級中解方因缺乏紅軍時期的資歷被評定為準兵團級,他是52年評級時各大軍區準職中級別評定的最低的一位。而與他一同擔任大軍區準職的杜平因改任為志愿軍政治部副主任而評級為準兵團級,志愿軍政治部主任一職由西北軍區副政委甘泗琪兼任。甘泗琪51年8月援朝,任志愿軍副政委并兼志愿軍政治部主任,他在評級中被評級為正兵團級。
最后介紹軍事學院教育長與政治部主任,軍事學院成立于1951年1月,它是與各大軍區平行的方面軍級單位,52年評級時除院長兼政委由劉伯承擔任外,軍事學院還設有教育長與政治部主任,當時教育長副教育長分別為陳士榘與陳伯鈞,政治部主任則由鐘期光擔任。三人在評級中陳士榘因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兵團司令員與華東野戰軍參謀長而評級為正兵團級,而陳伯鈞與鐘期光則因解放戰爭時期未擔任過兵團正職而評級為副兵團級。評級后不久,因時任工兵司令員彭紹輝未到職上任,陳士榘接替了彭紹輝的任命,由軍事學院教育長改任軍委工兵司令員,軍事學院副教育長陳伯鈞由副轉正升任教育長一職。
綜述,1952年評級階段,各大軍區、志愿軍與軍事學院先后有23位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包括兼職在內),其中正兵團級有8人,副兵團級11人,準兵團級1人,未參加軍隊評級的有3人。20位參加軍隊評級的人員中均符合評級標準,他們的級別評定幅度均在正副準兵團級范圍以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