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英九先生的心中,“鄉愁”究竟是什么?
12月23日上午,下著小雨的時刻,馬英九先生來到了杜甫草堂。
他朗誦了一首“春夜喜雨”。
值得注意的是,他把江船火獨明的“獨”字改成了“燭”字。
事后,也有很多的網友注意到了這一點,有的朋友乃至于認為這是他沒文化。
當然了,還有的網友也認為他的讀法是對的。
這或許是一個學術的問題,我們在這里就不過多的討論了。
然而,我們不妨試著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分析一下,馬英九先生改這一個字的涵義。
其一,燭字是一個“火”字加一個“蟲”字。那么我想問問大家,誰是蟲?我理解的是,當局中的某些人,以賴某、蔡某為代表的那些人。再把“火”字結合起來,就是用火把這些蟲給做了。
其二,燭字可以組詞成什么?我想大家也想到了,燭火。之所以要這么組詞,是因為燭火可以燒“獨”。
其三,我們可以帶入整句詩文理解一下。江船火燭明,其實比原本的“火獨明”,要更溫暖一些,不會顯得那么孤獨。這也寓意著,像馬英九先生這樣積極推動交流的人不在少數,他并不孤獨。
其四,馬英九先生特意避開了這一個“獨”字,說明了什么?這也可以理解為,他心中無“獨”,很坦蕩。
所以,這一字之差,意義就不太一樣了。
當然了,以上4種理解,都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而已。不過我同時也認為,我們也不必在意馬英九先生改這一個字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只要按照我們心中所想,朝著利于“統”的方面去理解就好了。
如果說他的這一做法,網友們還存在不同意見的話,那么他的另一個舉動,大家的態度都是:點贊。
乃至于有的網友還表示:就這一個表現,就已經足夠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了。
原來啊,在這個細雨綿綿的早晨,當馬英九先生來到“鄉愁石碑”面前的時候,他在這里駐足了許久。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眼神以及整體的神態,真的很讓人動容。
我們不妨看看上圖,盡管只是一張側臉照片,不過還是可以看到他稍微抿起來的嘴角,還有那深邃的眼神。
大家可以自己模仿一下這個動作,輕輕地抿起您的嘴角,再眼神深邃地注視著前方。
如果大家做了同樣的動作,應該就更能理解他此時此刻的心情了。
人在什么時候才會做這樣的動作?
沒錯,就是心中的情緒很復雜、惆悵的時候。
那一句“我在這頭,你卻在那頭”,句子和辭藻雖然都很簡單,但是表達出來的感情,卻令無數人為之動容。
我想,馬英九先生更是如此吧。
他出生在“50年代”,作為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又遠離故鄉,又經常聽家里的長輩提起往事,說起在陸時的點點滴滴。
可以說,他的整個童年和青年時光,應該都是生活在這樣的諄諄教誨當中的。到了中年、老年的時候,那一聲聲教誨,也一刻不敢忘記,已經深深地進入了他的心里。
所以,在他的心中,鄉愁就是一個個長輩們在陸時的故事,和長輩們對他的教誨。
這應該也是他近年來,屢屢帶領臺青來陸參觀交流的原因之一。
因為,他自己的童年、青年時光,希望來陸看一看、走一走,卻沒有機會。而這樣的事,不能再次發生在這一代臺青身上。
不僅如此,他這一代人,對陸還有深厚的感情。然而新一代臺青,應該承認的現實是,他們對陸的認識并不清晰,從小就沒有在這里生活過,乃至于都沒有怎么聽說過,或者說聽到的都不是正面、積極的信息,也就更談不上有很深的感情了。
所以,對于馬英九這一代人來說,維系、鞏固和促進臺青們的對陸感情,就是他們應當做的事。
那么,怎么維系?
又怎么促進?
當然是通過交流。
所以,有一些朋友到現在為止都還在說馬英九先生的這幾次參訪活動沒有多大的作用,我認為這么說的話,就不是很客觀了,只能說他目前已經退下來了,作為民間的人物,影響力相對較小而已。
而且我們從他這幾次行程中的具體安排里也能發現,他每次前來,都會告訴臺青們很多歷史,特別是近代以來的歷史,這一次不就有“七三一陳列館”嗎?還有4月份那次的盧溝橋。
這些對于一起前來的臺青們,難道會沒有意義嗎?當然是有的。
而對于那些還沒有前來的,也可以通過網絡告訴他們: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我想,這也是每次他來交流,都能受到歡迎的原因之一。
所以,不管從前是怎么樣的,至少現在看來,馬英九先生做的事情,都是有利于和“統”的。
那么,既然是在為我們共同的事業做貢獻,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歡迎他呢?
我想也正是這一原因,所以很多網友在看到這一個又一個的消息之后,才會表示對他肅然起敬。
那么,你是否也是如此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