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圖源網絡
12月28號發走載著20多人一年付出和成就及生計的最后一個集裝箱
文/光明Mateo
隨著12月28號出口的第64個集裝箱的木門裝完,關上集裝箱門的那一刻,集裝箱車司機是一刻不停的一腳油門就開出工廠奔向寧波港,2024年最后1個承載著20多個人生計的貨柜,29號就會裝上船,新年之際就游弋在太平洋上,奔向加拿大客戶了。2024年的木門出口最后發貨時間對比2023年12月延長了10天,發貨總量是2023年的2.5倍了,今年的發貨就定格在皆大歡喜的6萬4千6百多扇門了。
2024年12月的最后幾天,浙西山區的冬天雖冷但一直天晴,算是讓人心情比較愉悅的。離春節不到1個月了,在異鄉打拼漂泊的人們,已有一半的心思在想著和計劃著怎樣回家,怎樣搶火車票或或拼私家車,哪天回家,心已有一半飛回那安放不下肉身的故鄉,因故鄉還有留守的老人,家人,或許有的人還有幾分薄田。
2024年一年工作的開始于2月17日,農歷正月初八的返程出發。因一直沒搶到火車票,坐上2個老鄉去杭州上班的便車,從老家上高速后,一直堵車,因是高速免費的最后一天,返城去往長三角上班的都搶在這兩天,高速上車挨車,一路走走停停,10點上的高速,走了8個小時還在湖北。一直到晚上才到安徽境內,7點多在一個服務區吃了點飯,再上高速就更捅堵,4個小時只走了100公里,趕在零點前又抓緊下高速。車停在安徽與浙江湖州交界處的寧國縣的縣道邊上,開車的老鄉也累了,從1點多直到早上7點多就都在車上睡了一下。早上在安吉縣的一個小鎮上吃的早餐,走的國道加繞城公路,12點多總算到了杭州,2個老鄉去他們上班的工廠,我一個人地鐵倒了4站,再坐高鐵到江山市,到工作的地方已是下午4點的樣子。去一個朋友開工的工廠算是拜了一個年,晚上又是一頓喝算是一年工作的開始。
2024年即將過去,虧與賺,對于公司和工廠都只有面對和接受。而對于即將迎來的2025年,很多公司,工廠的老板們和從事出口的從業人員,對未來的形勢就更加迷茫和擔心了,擔心美國的加稅,也擔心其他進口國跟隨加稅,而海運費是時時說漲就漲,這不本來有4個柜的門要發,因元月1號起海運費又要漲,客戶讓不要發,要等到2月海運費恢復正常才批量發。海運費一漲,做好的不發就形成庫存積壓,占用倉儲場地,也加重了現金壓力。往年12月底很多制造業都會舉辦總結表彰大會,聚餐,近年這樣的活動是越來越少了。記得10年前的木門工廠總結都會檢討交付及時率,現在估計大部分工廠不考核這個了,相信很多工廠會增加考核開工率了,如何爭取訂單,保開工率和保不關門了吧。企業如何總結龍年,無非就是一系列數字,但對于明年該如何展望呢?那些張嘴說得頭頭是道的專家們怕是也無法給出方向和建議了!而每個職場中的個體,對未來更難奢望會更好。
圖源網絡
2024年在國內木門行業整體內卷嚴重,大多數工廠訂單不飽和的情況下,公司今年模壓門板塊總的出口量對比2023年是2.5倍的增長,非常難得也著實令人欣慰。但出口的利潤是非常非常薄,基本是保3爭5,也就是只有3到5個點的利潤,原材料稍有漲價,基本就是白忙活,像3,4月出口的工廠都比較忙,訂單較多,而進口的無節松因為國內很多港口堵塞,導致原木板材供應緊張而漲價,對工廠生產造成很大困擾。而5月到7月海運費又暴漲,一柜難求,對出口行業是打擊不小,好在8月后海運費慢慢下降,出口行業也是起伏不定如過山車一樣。3月有加拿大最大的建材公司下了3個集裝箱,要求較一般客戶要高,生產過程中的磨合是痛苦了一段時間,拍攝照片要求高,拍的照片也非常多,客戶來驗貨算是基本滿意,不得不感嘆大公司的要求和規范非常嚴謹,知名公司能做多和做強,是有道理的。這一家公司5月和8月,11月又陸續下了3次訂單,生產和環節也慢慢適應客戶的要求,生產和品質越來越順了,算是這一年里印象深刻的事。
2月一開工就要發貨,工廠趕了幾天,28號就一下發了4個集裝箱,開張形勢是非常好。3月至6月訂單形勢也非常好,3月更是破記錄的單月就發了9個集裝箱的木門。從4月到5月下單也是穩定并略有增長,平均月下單有4個柜約4000扇左右,還增加了一個新客戶。4月和5月發貨在4到5個柜,6月發貨更是破記錄的發了12個集裝箱,1萬2千多扇門。冰火兩重天,7月份一整個月一份訂單也沒有下,一是海運費暴漲,很多采購商都在觀望,二可能加拿大也是到了夏天,終端市場也是低迷的吧,因同期其他的公司7月份也是沒有下單或只有1到2份訂單,還好公司雖然7月一個月沒有訂單,一進入8月下單量又暴漲,8月一下子就下了15個集裝箱的訂單近1萬6千扇。9月到12月發貨也較正常,7到9月連續3個月每個月發貨是4個集裝箱,10月發貨又飆升到10個集裝箱,11月又下滑到6個柜,但總的趨勢是好的,9月到11月下了14個集裝箱1萬4千多扇,因天氣冷,每天壓門次數受限,每臺壓機只能壓一次,直接影響產量,加上上游的門板材料供應也受影響,導致客戶月初想要發貨的生產不出來,而月底生產出后,又趕上海運費漲價,一柜難求,12月份只發了2個柜。
2024年發貨的有一部分是2023年的庫存訂單,還有2022年庫存的2個柜,涉及到4個工廠,今年發貨基本上將過往的庫存全部清完了,減輕了工廠的庫存也減少了很多埋怨,給持續合作的工廠很大信心。龍年下單集中在質量較穩定,配合度也較好的一個工廠,只是下了一個柜給揚州的一個工廠。因而在4月底也是去了揚州工廠出差3天,有機會能順便到揚州的瘦西湖逛了小半天,也算是現實中踏上了二十四橋,在隨煬帝和康乾到過的地方轉了一圈,領略了唐詩里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雖然這些景點已沒有多少古時的痕跡,也總算是枯燥平淡的工作中的增添了一點樂趣。
在五六月春夏之交時,陰雨連綿,也是天天趕交期,不時還加班。回想起,那時難得有一個晴天,連續天晴3天更是屈指可數。江南的夏天又極其炎熱,熱的時間還非常長,基本從5月開始到10月有6個月是在30多度以上,看著車間工人從早上進車間開始工作就是一身汗水,一直工作到下午下班,衣服就沒有干過,而收入大部分只有三千來塊錢,如同這出口的門一樣廉價。
10月底到11月初短暫的秋天一個月不到,就進入非常濕冷的冬天,嘆工人之辛苦,這樣嚴峻的經濟形勢下,上有老下有小的人們只要有工作有班上,哪敢再有什么高要求呢?有的工人已經是60歲左右,40多算是年輕的,不像20年前的工廠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了,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2代人,20年前在工廠是主力,20年過去了,仍然是工廠的主力,這2代人經歷了農村養老保險從10元錢1年到現在的400元1年,而這2代人近10年打工的收入并不見增長。想一想,都讓人懷疑是社會進步了還是我們這2代人落伍了?見過一個離譜的本地工人是1955年的,天天走路上下班,已經是奔70歲的人了,為了一個月3千塊左右的工資,風雨無阻,體格倒還真硬朗。好在他的工作只是幫忙抬抬門這一類的工作,并沒有操作設備和做很辛苦的工種。一群本應是頤養天年,確只要一息尚存還能動,如春蠶一樣,就不敢也不肯歇著,真正應驗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吃苦的精神。
圖源網絡
2024年在這木門較集中的江南小鎮,見到了太多太多的人離開,也有少數新面孔加入;有工廠擴大產能和繼續新建廠房,也有工廠關門歇業,更多的工廠是縮小規模,騰出廠房對外出租。有人退出,也有新的工廠調整思路進入出口門賽道,更有人未雨綢繆已經出海到東南亞開廠。更多的是迷茫,有的老板去東南亞考察,但去不去海外開廠,還在猶豫,徘徊,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時代,進或退,做大或做小,開業或關停都難以抉擇。
不平凡的2024年,開工廠的老板難,接單做沒利潤或虧,不接單,又不甘心關掉工廠。做貿易的難,拿下一份訂單難,接份訂單,價格低沒工廠愿意做,而客戶就這個價格,你不做有人做。天天上班的工人難,物價上漲,工資不漲,事情多時加班,事不多時就放假,還提心吊膽的怕被裁掉。上班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也是攢不了錢,不上班更沒錢。種田的百姓難,化肥種子漲,種出的糧食還跌價,春天經常下雨,影響農作物生長,夏天到秋天又長期不下雨,又要抗旱,一小塊菜園都得天天澆水。讀書的孩子們也難,學業重,作業多,大學一畢業即失業。農村的老人們難,哪怕有病也還得咬牙種地或打臨工,年輕人們難,不想走上一輩人的老路進工廠上班,又沒有更好的就業機會上班,只能半躺平,得過且過的送外賣和跑滴滴。
2024年能讓人開心的事較少,一是夏天基本沒有加班,晚上能自由的看點零零散散的巴黎奧運會的比賽,之后又能看點歐洲杯的賽事,算是沒有辜負一年半體育迷的心愿了。二是今年中途回家3次,十一期間更是在打工經歷中難得的一次在家陪伴家人7天,雖然往返坐的綠皮火車辛苦,但總算有一次7天的假期。三是在不忙的幾個星期天里,在附近窮游,去參觀了江南的幾大旺族中的楊姓,徐姓,毛姓祠堂,領略了100多年前的徽式融合福建民居的建筑風格和祠堂文化,不得不佩服這些地方的群眾在那特殊年代很團結很堅決的保留下這些前人留下的歷史文化瑰寶,算是沒有糟蹋。現在也只是小修繕下,沒有重建沒有折騰,難能可貴。在現在到處大力發展尋根,留住鄉愁,發展文旅的潮流中倒是沒走彎路,只是哪有那么多人有時間,能靜得下來去參觀呢?這些祠堂不僅給這些姓氏的后人能在家譜記錄,祠堂歷史上知道自己先祖是從哪里來,又是經歷了多少代前輩的努力,才繁衍,分支出這一個又一村莊,并建立起有精神寄托的宗族祠堂。徐姓祠堂更是人性化,不僅有專人看管,大廳還開放給村里的老人喝茶,下棋,打牌消遣打發時光,沒有像有些景點只知道圈起來收費,確沒有維護,管理。中秋節放假爬了一座浮蓋山,站在一眼望三省的石頭上,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沒有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只是看到景區口一點點的空地不是種菜就是種了水稻,那些只要有個落腳地,就會折騰種出糧食和蔬菜的勤勞。1萬6千步后出一身汗,在1000米以上的山頂上靜坐一下,呼吸點新鮮的空氣,也是一個難忘的有意義的中秋節了。
工廠生產不像種田一樣秋收冬藏,再冷再熱只要有訂單就要生產,就在這寒冷的冬天,生產現場仍在為2025年1月要發貨的訂單忙得熱火朝天,哪怕是一年的工資不夠一年的開支,也還是要對未來抱有信心和懷有希望,如一些工人稍微看到快做完了,就問后面有沒有訂單?只能回答,做好了,自然有訂單;這不剛剛發完貨,后面訂到倉位就要發貨了!是啊,那奔向寧波港的一個又一個的集裝箱,帶走了幾十人每人好幾天的勞動成果,也帶走了滿滿的成就感。而每次進廠的空貨柜,總是能給幾十人帶來歡樂,又要發貨了,意味著有工資可以開支了。
圖源網絡
2024年的最后1天,剛好朋友工廠尾牙,晚上又小聚喝了一杯,如同2月18日,開張時是喝酒,這結尾又喝了一杯,也算是完美的收官了!
都在觀望川普提高關稅的具體稅率和實施時間,也擔心連鎖反應,其他國家會不會跟著加稅,2025年注定是更不確定和更艱難的一年。而這2024年發貨的64個集裝箱,是否能總結這20多人的一年的工作呢?又或許只是解決了20多人一年的溫飽呢?只盼望和祈愿2025年,能有更多訂單能出口,能像2024年一樣繼續翻倍增長!
就在2024年的12月31日,雖然海運費上漲,客戶接受不了一個貨柜近1萬美元的海運費,但是加拿大采購商缺貨,還是訂了3個柜的倉位,1月2號就要發貨1個柜,新的一年發貨對比2024年又提前了55天,算是開門紅和開了一個好兆頭,期盼2025年一年的訂單形勢如同這1月初就發3個柜一樣,下單和發貨繼續增長和順利,如同老百姓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一樣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
光明,一個學農曾經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4年,而后在家具和木制品行業工作24年的有點文學夢的打工仔,工作之余喜歡讀書,喝茶,拍照,思考;發發朋友圈分享有趣的工作,生活和感悟!
平臺原創文章均為作者授權微信首發,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平臺無關。
~the end~
蟲蟲是空間的老作者了,文風幽默,別具特色,她老家在有“千年柿鄉“美譽的富平,我們過去三年都和她合作分享過她家的柿餅,深受歡迎。今年考慮到各種情況,價格比去年低了一些,一年一次,不要錯過啊!
更多好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