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一位老人,秉承著節儉的態度,出門不打車,吃面也不加肉,別人都以為他是貧窮人,可是誰也想不到,四年前,他給學校建設捐出過8508萬的巨款,這個讓人摸不出頭腦的做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這位老人交王澤霖,是一名大學教授,他也是全國教育模范、中國禽病研究學理事。這樣受人尊敬的身份,大家都以為王教授的生活會很富裕,即使他平日里形象質樸。教授即使已經80多歲高齡了,往返新校區15公里的距離竟然不坐車,而是每天起小電驢,他說:“這又省錢又能欣賞美景,一舉兩得?!?/strong>
朝夕相處的同事和學生都發現王教授的衣物換來換去也就是那幾樣,學生贈送衣物他也婉拒,表示不必在意穿著,能穿就行。吃飯他也選擇的最普通的,每天抓緊時間吃完飯他就投身實驗。
自從在學校入職以來,王教授幾十年都住在學校分配的樓里,多年過去了,這棟沒有電梯的樓房早已跟不上時代,不少人都已搬離,王教授卻每天堅持爬樓,還樂在其中。
幾十年來,王教授一直秉承著“成由勤儉敗由奢”的原則,捐款后,面對記者采訪,他也談起了自己以前貧窮的經歷,如今有錢了也沒有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
王教授表示,如今日子好了,錢應該用在正道上,所以他就將錢用在公益和學術研究上,他甚至將以前用的汽車也賣出去捐錢了。一個教授又是如何擁有數千萬的存款的呢?這就得從王教授小時候說起了。
王澤霖出生于1942年,從小就經歷過很多,經歷戰爭時期的他熬過了一段艱苦的歲月。 面對苦難,他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他勤奮刻苦,考起了北京農業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國農業大學。
畢業后本來從事獸醫工作的他意識到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便打算繼續深造,1978年他順利以碩士的身份繼續深造,在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又相繼被山西農大和河南農大看中。
1984年,王教授在河南打開了賺錢的任督二脈,他主業在學校上課,日余有空就下鄉開班。他技術高超,被譽為“金牌獸醫”,工作量大,在八九十年代時,他就已經有了400萬的收入。
入職8年就因為突出貢獻,被國家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成為教師行業的榜樣。95年時,王澤霖成為了學校禽病研究所所長,當時農戶們大量養殖家禽,但是由于過大的規模經常導致禽類流感。
為了確保農戶大量養殖小型家禽擁有高存活率,王澤霖開始了研究疫苗。因為這種疫苗難以研發,一般都是從國外進口,王澤霖的團隊不斷研究,刻苦鉆研,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疫苗被研究成功!
王澤霖也帶領團隊為農戶們證實了這款疫苗的高致病率,解決了棘手的問題,讓養殖戶的產量大幅度提升了,創造了奇跡,獲得了不少獎項。如此艱難的科研任務一般都是向國家申請資金啟動和進行的,可王澤霖教授的這個項目完全是由他個人出資的,錢不夠他就到處拉企業贊助合作,提供自己的技術換取合作。
做出了如此大的成就,王澤霖的身份也實現了更高一層次的飛躍,他被任命為省政府參事,在學校里也升職了,成為了博士生和研究生導師,所教授的學科也成為了重點學科。后來汶川地震時,王澤霖也是毫不猶豫的捐出了幾十萬的義款,后來的國家大事,他都義不容辭的捐出了自己的心意,一直默默無聞,無私奉獻。
在學術研究方面更是毫不吝嗇,他投入了很多錢給學校升級實驗室,購買儀器設備,不斷提升科研環境,在他的帶領下,他們團隊拿下了多個專利和獸藥證書。社會畜牧方面也有王澤霖教授的捐助。
薪資待遇自然有所提高,各種獎項獎金接踵而來。但是他還是非?!皳搁T”,一點都不舍得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全部悄悄捐助學校,讓學校升級實驗室環境,投入資金購進儀器設備,提升教研環境。
一輩子都投身于家畜疾病研究,幾十年如一日,他的光輝也越來越亮眼,在2020年被授予了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但他沒有沉溺于自己所獲得的榮譽之中。
2020年,王澤霖跟家里人商量要把自己的全部積蓄都捐出,因為家里的子女都已長大成人自己能夠養活自己了。全家人也都十分支持他的決定,他們夫妻二人就決定靠退休金養老。
攢了一輩子的八千多萬元就一把捐出,為科研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王澤霖教授,在80歲那年當選河南省道德模范,我們都應該向前輩學習這種不求回報的鉆研付出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