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乾波
出品 |波哥看樓市
從2003年創立之初,到2024年,新農合的繳費標準,從10元漲到了400元,漲幅40倍,這一問題,已經引起國內眾多層面的關注。
再加上近三年來,每年近2000萬人的斷繳和退保的情況出現,也讓新農合的問題被擺在了現實中需要有效提振的重要事件中了。
鑒于近期,很多朋友都在問新農合方面的事情,以及不少朋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評論等情況,
據波哥看樓市觀察,近日,許多朋友的留言,對新農合吐槽的特別多,歸納起來主要是三個情況:
一是,覺得費用每年都漲,且每年清零,以及報銷比例有限,認為不劃算;
二是,當前每人400元,如果家里人口多點,會造成現實的壓力;
三是,部分人認為自己身體扛得住,只保老和小,自己夫妻為減輕壓力基本不交了。
等等
因此,綜合起來,這里面實際是兩大問題:
●第一,在當前大環境不太好的時候,每人每年400元的費用,對很多人特別是農民朋友或眾多的靈活就業人群及其家庭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壓力和負擔,這點誰也否認不了。
比如,對一些家庭比較困難的,一次繳費400,一個家庭6口人,一次就要交2400元,這是在很多小城市一個人一個月的工資都賺不到的。
比如,某些小縣城超市服務員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500元左右,飯店服務員工資不到2000元,每天工作時長都超過了10個小時,如果家里人數好幾個的話,就會花掉幾個月的工資了,這種壓力是剛性的,也確實成為了一個客觀的問題。
因此,不少人選擇斷繳或退保,也不難理解了。
●第二,就是很多人詬病的一個問題,即新農合的實際報銷比例,在現實的醫療服務過程中,其具體的性價比,跟以前比較起來普遍感覺差了很多——以前幾十塊錢,可以報銷60%,現在300—400元錢,也才70%左右,整體來看,其性價比沒有得到什么大的增長和變化,所以,也讓很多人對新農合的體感越來越差。
故而,反過來,動搖了很多人繼續繳費的積極性。
例如,2024年1月30日,央媒中國新聞周刊在其報道中,就提到了一個真實的案例,說一個人的母親2011年因癌入院,花費了約10萬元,實際報銷不到4萬元,需要支付6萬元;對此,受訪人表示:
“小病在鄉鎮解決,花不了太多錢,但生大病花大錢,鄉鎮治不了,只能去大醫院,但去大醫院就意味著報銷比例也在減少,老百姓要支付很多,她對此不太理解。”
可見,在該案例中,實際的大病報銷比例不到40%,跟國家統一所說的70%相距甚遠,也難怪比較難讓人感受到其中的“受益感和獲得感”。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差距?
對此,大家也很清楚,其實說白了就是在具體的醫療環節,醫院和醫生為了各自的考核和盈利指標等,有部分手段或藥物不在報銷之列或價格更高,最后,就導致實際的報銷比例被沖減了。
這樣的情況,也比較普遍,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可能會碰到過。
因此,在這個報銷比例上,就對很多農民朋友造成了兩個比較大的沖擊——首先,跟過去比,報銷比例跟費用的上漲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即使按最新政策執行,在實操中也是一言難盡,難以達到人們心中的合理預期。
以上,簡單對近期眾多網友的一些說法進行了一定的歸納和分析,僅供大家參考。
下面,再來聊一聊新農合費用暴漲40倍的問題。
首先,在這里有必要提一下,這個40倍的暴漲情況,是一個長時間下的結果,不是短期下的表現,因此,請不要去誤讀和誤解。
其次,就是新農合的費用,為啥會每年不斷漲價?
對此,業內基本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說法了,歸結起來,就是三點:
1、就醫需求和醫療費用的上漲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醫療保障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隨著合作醫療報銷范圍和水平的提高,參合人員的就醫需求得到釋放,總體的就醫人次和需要報銷的人次均大大增加。
醫學技術的進步以及醫療衛生機構軟、硬件設施服務水平的提高,導致醫療費用也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同時,醫療服務所需材料(包括藥品、耗材、水電等)價格的上漲也推動了醫療費用的增加。
比如,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均壽命的延長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隨著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對醫療資源的需求顯著增加,尤其是慢性病和老年病的治療費用居高不下。
2、報銷范圍和水平的提高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之初,報銷范圍相對有限,主要覆蓋住院和普通門診費用。然而,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報銷范圍逐年擴大,現在已包括惡性腫瘤放化療等費用較高的門診特殊病、慢性病的治療費用、日間手術費用等。
比如,目前,各地參保居民在一級、二級、三級醫療機構住院發生的政策范圍內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大多在90%、80%、60%左右,這和前些年是有明顯提升。并且現在的報銷范圍也明顯增加了,在以前只有住院才有報銷,可是如今門診也能報銷了等,另外就是現在的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也明顯提升了。
報銷水平的提高,也意味著參合人員能夠獲得的醫療費用報銷額在逐漸增加,這直接導致了合作醫療報銷資金支出需求的增加。
3、參合人員就醫選擇的變化
隨著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合作醫療報銷政策的提高,參合人員在看病就醫時更愿意選擇大醫院。省市級醫院的住院費用往往明顯高于鄉鎮衛生院和縣醫院的住院費用,這也導致了合作醫療報銷支出的增加。
上述這些說法,都相對比較客觀,畢竟過去了20多年,模式和人群等都在快速變化,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一成不變了,過程中必須要結合許多新的特點來做相應的變化,這是自然的。
例如,最初只能報銷300種的藥物,如今則可以報銷3800種左右的藥物,比如,前不久,國家醫保局也發布消息指出,2024年城鄉居民醫保藥品報銷目錄再次迎來增長,這一次新增了91種各類中西藥,這里邊還包括諸多腫瘤靶向藥和罕見病用藥等。
國家也在不斷努力,至少比以前好很多了,不可能只談壓力不考慮現實的各類進步吧。
但,這樣來分析,大家的感受可能還不夠強烈,接下來,就來再分析一下暴漲40倍的情況。
新農合試點從2003年開始,但在全國普及是2009年,在2003-2006年期間個人最低繳納費用是10元,到2007-2010年從20元漲到60元,此后費用逐年上漲,到2024年漲到400元,短短二十年時間,費用暴漲40倍。
這是為什么呢?
有人說,這是通貨膨脹導致的,在波哥看樓市看來,這原因肯定的是存在的,因為,確實過去了21年,原來的10塊錢,肯定會不斷縮水,這是必然的。
從這個角度來推導,有一定道理,可是,卻難以盡然,對此,就不多說了。
還有人講,這是醫療服務和醫院造成的,很多人將其原因歸結于醫院的盈利動力和維持醫生高收入等方面,但是這也是比較表面的情況。
比如,醫院為什么要想各種辦法去提高自己的收入?
這還是跟體制有較大的關系,需要自己去負責盈虧和具體的運營,他們的壓力也不少,只是相對而言,在多年以來,不少醫院過度商業化了,把治病救人完全當成了一門生意,而變得過于唯利是圖,而讓市場和各界接受不了。
假設,由于醫療設備和相關藥品的高昂價格、以及日常的運行管理成本等,合理提高收費等,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為了多增加一些收入,過度醫療或有意使用高價格藥品或延長治療期等行為,就會大幅增加患者的實際支出,必將導致新農合等報銷比例的降低,這樣的方式就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
其次,則是醫療和醫保體系運作上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必須要一分為二來客觀審視,畢竟,運行了這么多年,特別是對14人口的國家來講,這個制度與體系,其功勞和價值大大的,誰也不能忽視。
只是由于時代和環境在不斷變化,不少新的問題又暴露出來了,而模式卻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和進化,尤其是最近幾年大環境的惡化,導致很多人在被動或主動溢出這個保障體系。
我們認為,這是時代之力,對國家的醫保基金資金池的有效積累和人們的支付能力,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而并非簡單的國家不給力這么簡單。
其中具體的變化,有業內朋友分析得比較好,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 1、在醫保體系的構成上
目前國內是由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兩個獨立體系組成的,兩者針對的人群有明顯的差異:
前者,職工醫保主要是針對社會最優質客戶,即一線城市房東、城鎮非私營單位和城市私營單位三大金字塔上層客戶。
而后者,城鄉居民醫保覆蓋卻是社會最不穩定客戶,包含農村居民、農村老人、城市失業者和未就業人群四大金字塔下層客戶,他們人數眾多,卻收入低甚至沒收入。
這兩部分人群的實際支付能力迥然不同,因為,前者基本都有固定和相對更加穩定的的收入,也是最早執行的體系,其結構和模式更加穩固,享受的資源也更加豐富等。
后面的城鄉居民醫保,自2016年正式整合而成,實際上是對中下層人群而開設的一個保障體系,其功能也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醫療保險,近年才慢慢做了一些調整——從保大病保住院向保生育和保門診方面進行逐步加強。
因此,整體上看,這是一個典型的雙軌制模式,各自牽扯的因素都很多。
所以,兩相比較起來,新農合的資金缺口最大,并且隨著農村老齡化加深和城市失業人群增加,城鄉居民醫保資金缺口必將擴大,推動醫保費用每年上漲,甚至上漲幅度越來越大。
◢ 2、在繳費的漲幅上
20年來,職工醫保的漲幅,遠低于新農合。
以廣州數據為例來說明一下——
按照廣州市2003年醫保最低繳納基數800元和個人2%繳納比例,換算出個人每年192元,到2023年醫保最低5996元和個人2%繳納比例,折算出個人每年1428元,近20年時間漲幅只有7.5倍,但新農合漲幅卻達到40倍。
雖然,新農合原來的基數小,可是在同樣的時間內,其漲幅是職工醫保的5.33倍,也確實值得思考。
◢ 3、在具體的運作模式上
最大的區別就是——職工醫保個人繳納部分進入個人賬戶,即使漲得再多也歸個人所有,還能交夠固定年限就不用再交;新農合個人繳納部分,卻是進入統籌賬戶,并不歸個人所有,每年都清零,每年都要交。
同時,職工醫保體系客戶都是優質客戶,他們因為收入高和工作穩定,還由用人單位繳納部分,進入統籌賬戶,就變成了長期保障型保險。
然而,新農合的客戶基本都是劣質客戶,他們收入低和工作不穩定,沒有用人單位繳納部分,進入統籌賬戶,就只能由國家來兜底,當國家兜底資金有限,就相對變成了短期消費型的保險,即每年都清零,每年都要交,說白了就是窮人互助型或眾籌型保險了。
這個差別,主要是體系設計及具體模式不同所導致的,在費用承擔的主體結構上,也造成了客觀的不同——職工醫保,由職工、企業兩方來承擔,有更雄厚的現實基礎;而新農合,由個人和國家兜底資金來承擔,好的時候沒什么問題,一旦時運不濟,兩方面都有問題,如前所述,當前,個人有壓力,國家也有壓力,按個人400元+補貼670元的結構,個人要分擔37.4%的比例,國家要兜底62.6%的比例,國家是個人的1.674倍,不能說國家不給力。
因此,當國家兜底比例下降,如2003年農民自繳10元,財政補貼20元,到2024年農民自繳400元,財政補貼按比例應該是800元,但實際只有670元,就自然增加了農民的自繳壓力。
今天,雖然觀察了新農合費用暴漲的問題,也做了一定的思考,但是,這一問題不要去簡單視之。
有歷史的原因、也有時代的原因、也有模式的問題等,任何單一方面的解讀,都很難達到合理的認識。
例如,原來新農合的基數只有10塊錢,如今增加到400元,在絕對數上,看起比較恐怖;但是,職工醫保中自繳底數和企業承擔這兩個方面,過去就比較高,也是需要去綜合觀察的,比如上述廣州的情況,2003年職工自繳每年192塊錢,相對于當年的新農合的19.2倍,這些變化也是要一起考慮的。
不然,就顯得很片面化了。
最后,我們想說的是:
單純去討論新農合漲幅的絕對數,事實上沒有太多的意義,我們更要看到其中的各類合理的變化,以及國家和許多人對此付出的眾多努力,畢竟,新農合也是國內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效保障體系,具有很多的現實價值。
我們也相信,在國家不斷出臺的各類新舉措下,未來會變得越來越好。
本文為「波哥看樓市」(ID:bgkls2023)原創文章,其版權歸我方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的敬請點贊和轉發為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