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創作的七言歌行體長詩《春江花月夜》,在唐朝時期一直都默默無聞。直到宋代郭茂倩編寫《樂府詩集》時將其收錄其中,又過了三百余年,它終于撥云見日,受到重視。
隨著時代思潮的變化,經過明清兩代學者的反復品鑒,《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終于被確立為古詩中的經典。后來,更有一位晚清學者將其推上了“孤篇橫絕”的文學巔峰。
到了現代,聞一多盛贊《春江花月夜》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經過他的大力推廣,這首古詩在現當代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然而,與此同時,也一直有反對的聲音認為,《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說法“不過是一家之言”,認為這首詩并沒有那么好。
那么,《春江花月夜》到底寫了些什么?它又好在哪里?又為何會引發爭議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一、“孤篇壓全唐”的極致震撼
張若虛這首七言歌行體長詩,全文共計252個字,一共有三十六句,按每四句一換韻的規律,可以分為“九個小節”。
作者以畫入詩,將抒情詩、哲理詩與愛情詩融為一體,行文結構縝密,九節渾然天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接下來我將以白話文的形式,簡略地向大家講述一下這首長詩的主要內容。
詩的第一個小節,從“春江潮水連海平”開始,到“何處春江無明月”,描繪的是一幅“月升海上”的壯闊景象。詩人在這個小節里著重描寫了在春天漲水的季節里,長江的水面已經與海面平齊。
在這樣的夜晚,一輪圓月突然從海平線上升起,它那耀眼的光芒照射到江面之上,泛起了粼粼波光,隨著潮水的涌動,光芒似乎延伸到了千里、萬里之外。
只要是春水流經的地方,都沐浴在它的光輝之下。大家注意這個小節所描述的自然景象,是否會聯想到杜甫《旅夜書懷》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又或者會想到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中,那句經典的“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雖然意境不同,但是都展現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之美。
詩的第二個小節,從“江流宛轉繞芳甸”開始以下四句,寫的是春江之水帶著月光流向江中小島時的情景。
詩人說,江水繞著汀洲上的花草蜿蜒流淌,潔白的月光灑到花林樹叢中,仿佛下了一場紛紛揚揚的細雪。
由于月色如霜,因此空中飛舞的霜雪反而看不見了,江邊的白沙和月色融為一體,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神秘的氛圍。
詩的第三個小節與前兩個小節不同,從這里詩人開始轉向對人生哲學的思考。他先是感嘆由于明月光芒太過耀眼,使得江面和天際都變成了一個顏色。于是天空中的月輪,就顯得更加孤獨了。
接著,詩人提出了關于明月起源和存在的深刻問題:明月不知誕生于何年何月?又在這天空中孤單地度過了多少個世紀?
那么,是誰第一個在江畔見到它?它又是在什么時候第一次照見江畔的人呢?這些問題引發了讀者對宇宙、人生和歷史的無限遐想。
與此同時,這一段哲學思考,也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陳子昂那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只是未知這兩者之間,究竟是哪位先人的創作時間更早。
詩的第四個小節從“人生代代無窮已”起往下四句,承上啟下,繼續著那個關于明月與人的深刻哲學話題。作者感慨道,人類世代更迭,而江畔天空中的那輪明月,卻始終未曾改變。
明月若有心,恐怕也會感到自身的孤獨吧?它孤零零地守候在江畔,日復一日地見證著江水東流不息,仿佛在等待著某個未知的人。
這一小節的亮點在于,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明月賦予了人的情感,使之成為了一個多情且孤獨的存在。
這種想象,讓人不禁聯想到后來李商隱筆下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兩者都描繪了因等待而生的無盡寂寥。
第五個小節從“白云一片去悠悠”開始畫風一轉,切換了視角。不再聚焦于明月,而是轉向了白天在江上泛舟的“扁舟子”,他因思念家鄉而心生愁緒。
詩句中的“青楓浦”,作為湖南瀏陽的一個地名,被賦予了濃厚的情感色彩。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這句詩后來也被崔顥巧妙地融入《黃鶴樓》中,形成了“白云千載空悠悠,煙波江上使人愁”的千古絕唱。
第六個小節再次轉換場景,從游子的思鄉之情轉到了閨中怨婦的哀怨。女子因愛侶身在異鄉,便將滿腔的愛憐寄托于明月。
月光如同調皮的情人,悄悄爬上閣樓,照亮女子的妝臺。女子心中雖有怨氣,卻也無法真正拒絕這份來自遠方的溫柔。無論是門簾還是搗衣石,都無法阻擋月光的滲透與陪伴。
第七個小節從“此時相望不相聞”起,進一步解釋了明月為何如此“調皮”。作者指出,天涯海角的有情人雖不能相見,但都能共賞同一輪明月,感受到彼此間那份跨越千山萬水的思念。
然而,他們卻無法聽到對方的聲音,只能借助月光來傳遞這份深情。詩人渴望能夠隨著月光的指引,親臨愛人身旁,傾訴衷腸。而鴻雁與魚龍的意象,則增添了畫面的動感與生命的活力。
第八個小節開始收攏思緒,將之前的種種情感與景象凝聚成一股淡淡的哀愁。春天過半,花落閑潭,詩人自己仍不能歸家。
江水帶走了春光,也似乎預示著歡愉時光的即將結束。月亮西沉,更增添了一份落寞與不舍。
第九個小節作為全詩終章,以月沉海底、人隔南北的凄美畫面作為結尾。相思之人天各一方,中間道路險阻且漫長,令人不禁為他們的命運而扼腕嘆息。
整首詩在這樣的情感氛圍中緩緩落下帷幕,留給讀者無盡的回味與感慨。作者感嘆到,不知世上有多少人能乘著月色而歸,唯有那西沉的月亮,輕輕搖蕩著相思之人的離情,灑滿了江邊樹林。
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全文以明月的盛大出場為序章,最后又以它的悄然“搖落”作為終章,結構嚴謹,內涵豐富,想象瑰麗,為后世文人的詩歌創作提供了無盡的靈感與啟迪。
清代學者王闿運曾高度評價此詩:“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揖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這段話不僅直接指出了李賀、李商隱等詩人從《春江花月夜》中汲取的養分,更認為此詩乃是宋詞、元詩的先驅,這一評價無疑奠定了這首七言歌行體在中國詩史上的巔峰地位。
這首詩雖被譽為“孤篇壓全唐”,備受推崇,但也伴隨著持續的爭議。最早提出質疑的乃是唐代的詩僧皎然,他在《詩式》中評價詩中第六小節,即明月挑逗閨中女的情節,認為其“情格俱下”。
原因在于,唐朝時期的大多數詩人是以抒發建國立業的壯志豪情為主流,對于此類閨中情趣的描繪,往往持保留態度,所以這首詩才會在后世引起持續的爭議。
結語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誕生于初唐時期,它既保留了南朝“宮體詩”的某一些特色,但是又擺脫了其濫俗艷情的窠臼。
這首長詩的內涵豐富,融寫景、寫人于一體,情景交融,部分章節甚至還蘊含了深刻的人文哲學思考,結構嚴謹,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
詩中描繪的唯美場景及眾多名句,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有學者將其譽為“孤篇壓全唐”。
但是需明確的是,這一評價更多是基于文學表達的高度和廣泛影響力,而非單純以創作主題的嚴肅性或思想深度為唯一標準。
- 參考資料:
- 《<春江花月夜>經典化研究》——《漢字文化》,作者:陳昕,2024.06.24;
- 《“孤篇”何以“橫絕”——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新解》——《語文教學通訊》,作者:戴繼華,2024.01.01;
- 《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