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常被他的一些搗蛋行為,搞得腦殼子疼。他為什么老是那么淘氣,給我制造那么多的麻煩呢,就不能安靜一點嗎?
后來隨著對大腦發育規律越來越了解,才知道,孩子每次調皮搗蛋的背后,很可能正在經歷一個智力發展的小高峰。
如果孩子有這3種“怪毛病”,說明是智商在飛躍,只要順勢稍加引導,那些快把我們“逼瘋”的行為,反而會成為智力發展的催化劑,能最大限度地開發他們的潛能。
1.扔東西,扔個不停
不少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都特別享受投擲的感覺,手里拿到什么東西都想扔扔看。
你把勺子擺到他面前,準備喂飯,結果他拿起來就扔,看到勺子發出清脆的聲音,他滿意地笑了,你的臉卻黑了。
你拿來一個毛絨玩具給他玩,他想也不想就扔出去了,這次他笑得更開心了,你卻忍不住了,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
事實上,孩子扔東西,不是故意和你對著干,而是在探索世界,是為了檢驗自己的假設是否成立。在他一次又一次把東西扔出去的過程中,他慢慢得出了一個結論:原來硬的東西丟在地上會發出聲響的,而軟的布娃娃丟下去就不會。
另外,孩子一會坐著扔,一會站著擲,時而向左扔,時而向右投,說明身處“空間敏感期”,想通過各種動作和角度來感受高度和方位。
小孩子要好奇好學,才有出息。既然他想要開展自己的“實驗”,那我們就設定好規則,創造安全的探索環境,讓他去檢驗。
設置一個專門投擲東西的空間,準備一些可以放心扔的物品,例如軟球、揉成球的報紙、有點硬的勺子,每天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去探索求證。
將易碎易破裂的物品,放到小孩接觸不到的地方,同時把玻璃盤、陶瓷杯換上塑料的,告訴孩子不能往哪里扔。
2.玩水,玩得不亦樂乎
孩子對水,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看到水洼一定踩,洗個澡怎么勸也不起來,經過小溪一定跳下去玩個夠。為什么他們如此癡迷于玩水呢?
6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孩子有構建世界形象的本能,他想加深各種事物的認知,就要通過各類感官游戲,透過眼睛、耳朵、皮膚等感官去接觸自然事物。
而水是流動的,可以隨意改變形狀,能給他們帶來豐富的感官體驗。試想想,一個玩具,任由你怎么玩都不會壞,并且每一種玩法都能帶來驚喜,為了解鎖更多的玩法,你會不會一直不停地想要玩下去?
也就是說,玩水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粗暴地制止,而是在創造安全放心的環境讓他玩。
下雨了,他玩踩水坑,那就給他穿上雨靴雨衣,讓他跳個夠。
老玩水龍頭的水,就在花園里菜地地裝上一條水管,讓他學著澆花淋菜。
洗澡時備上一些可以入水的玩具,讓他擊打、玩樂,增加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3.用手抓飯,抓得滿地都是
有一段時間,孩子特別愛用手抓飯,不讓他用手抓還不高興。看到他臟兮兮的衣服,還撒落一地的飯菜,你是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要知道,平時照料他已經累得夠嗆了,現在還要多搞幾次衛生,工作量不是又加大了么?
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不少寶媽采取的方式都是,直接搶過勺子,喂孩子吃。可是這樣反而剝奪了他學習自主吃飯的機會。
首先,孩子學著自己吃飯,是可以豐富感官體驗、提高手腦協調能力。繼而促進大腦發育的。
——眼睛看到食物,是視覺刺激。
——用手觸摸它,拿起它,是觸覺刺激。而且食物軟硬度不同,質地不同,觸覺也不同。
——放進嘴巴里品嘗,是味覺刺激。
——這種食物輕輕一捏很容易碎,那種食物用手大力一點抓也能放進嘴里。
孩子自己抓著吃,慢慢地對各種食物有了了解,他就知道怎么調整食指和拇指的力度。這是吃飯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能深化到孩子的整個大腦神經系統。
其次,當孩子產生“我想自己吃它!”的念頭時,會有一股非常強烈的沖動,驅使著他用手去抓飯。是的,他想自己吃飯,而不是你喂他吃!
我們應該遵重他的意愿,并且創造條件,讓他在自主吃飯過程里頭,體驗那種“我自己能做到”的感覺。
在大人看來,吃飯很簡單,送到嘴巴就能吃到了。可是對于寶寶來說,卻是一項復雜的大工程哩。
剛開始的時候,當寶寶伸手去拿食物時,它要么會從碗里掉出來,要么無法把它送到嘴里,最終只能壓在鼻子或下嘴唇上。然而當寶寶不斷地重復這些動作,他對食物的距離和位置就越來越有感覺,漸漸就能精準地送到嘴巴里。
為此,在開始添加輔食不久,就可以做一些方便用手指抓取的食物給他拿著吃了,比如切成細條狀的蘋果、手指餅干、溶豆,煮沸的牛蒡、胡蘿卜、西蘭花等。吃飯前,我們提前餐椅下的地面上鋪上舊報紙,這樣哪怕飯菜灑出來了,也能輕松搞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