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行行長劉珺在《中國金融》雜志上發表文章:
呼吁大型商業銀行帶頭不打價格戰。
這讓我想起2023年7月6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聯合16家車企簽署《汽車行業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承諾書》,其中“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被指有違《反壟斷法》。
事件起因,是因為2023年1月,特斯拉大幅調低汽車售價,引發40個汽車品牌相繼推出降價、高額補貼、終端讓其等促銷活動。
很遺憾,汽車聯盟在簽署協議的第二天,就有車企違反該條款。7月8日,中汽協會就叫停了該承諾,刪除了“不打價格戰”的內容,并督促車企自主定價,公平競爭。
汽車聯盟的失敗是必然的,因為作為生產型企業,是重資產、重人力、重庫存的行業。汽車聯盟會因為個別車企無法達成銷售目標且產生大量庫存最終瓦解。
金融主體不一樣,金融行業是高效率行業。真的要形成“銀行聯盟”,其實是非常容易的,就比如存量貸款利率。
國家是一只支持降低甚至更大幅度的降低存量貸款利率,但是商業銀行們不愿意,因為會有節奏的盡可能拉成降低存量貸款利率的政策落地,最終也是因為提前還貸的壓力已經到了邊際值,才不得不倒逼商業銀行調整。
為什么呢?
因為動的都是銀行和銀行從業人員的蛋糕。不管是存量貸款利率的調整,還是銀行之間的價格戰,最終導致的都是銀行的凈息差減少。
在理解金融價格戰之前,我們要知道銀行的凈息差落地:
銀行以2%的存款利率從社會吸收存款100萬,在以4%的貸款利率放給社會,2%就是息差,再扣除銀行的生產成本剩下的是凈息差,也反應了銀行的實際盈利水平。
根據2024年三季度銀行指標數據,大型商業銀行的凈息差為1.45%。
呼吁不打價格戰的背后,是因為國有銀行正在收到小型商業的內卷。特別是如今實體經濟遭遇困境的背景下,地區銀行為了完成業績目標,在存款端給個別客戶高于市場合理水平的利率,在貸款端低于市場合理水平的利率。
甚至為了占有市場份額,放松風控,降低放款門檻。
結果就會導致銀行業的凈息差減少,為了進一步優化財務報表,一場以銀行業為主的“效率優化”“人員優化”“控制高薪”就會出現的金融行業,嚴重會引發破產風險。
但是,不斷收窄的息差,是有利實體行業和普通人員的。
在劉行長的說法中,說不要低于同期國債收益率。也就說有部分銀行為了沖擊規模拿到了同期國債收益率的貸款,差不多1.6%。
誰能拿到這種利率的資金?在座的各位?
是大資本或者是大型企業,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是拿不到這么低的資金的。因此,在現有不透明的金融市場。
越是不需要錢的資本,越是可以獲得低成本的資金。
但是,如果凈息差進一步縮小,內卷的結果就要進一步壓縮存款利率,國債也會持續走低。資產的資金沒有躺著賺錢的能力,就必須選擇走向實體或者走向科技。
劉行長呼吁不打價格戰的初心是好的,但這種金融壟斷其實并不利于實體行業。金融內卷的背后,最終會將內卷的紅利釋放給企業和普通人。與其呼吁不打價格戰,反而更應該呼吁調整“當鋪思維”。
思考如何用金融服務實體、服務產業、服務百姓。
我之前就說過,經濟的新一輪周期,是銀行“放血”作為沖鋒號的。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