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倉殿的13人》
在古代,中國一向自詡,并被周圍的其他亞洲國家認為是“天朝上國”,這些國家中就包括日本。中國對日本的影響,在歷史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
古代時派遣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全面效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傳至近代的武士道精神,其精神內核源于來自中國的程朱理學;到今天還在被使用的日本文字中也包含著大量漢字,甚至會書寫漢字而非假名,至今還被認為是更有文化的象征。
曾經一度是中國學生的日本,從古至今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在古代,兩國之間的關系是否平等過?
日本歷史學家河上麻由子在著作《古代中日關系史:從倭五王到最后的遣唐使》一書中,從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倭五王統治時期寫起,沿著歷史的脈絡,構建起一部五百年中日交流史。
作者通過對史料的扎實分析和考證,給出了我們所熟悉的“天下”概念完全不一樣的別樣解讀,帶著讀者走進最輝煌的隋唐時期,探索遣唐使、留學僧的日常,還原古代時期中日民間與官方到底如何進行交流,展開文化往來。
日本心中的大國?
666年正月,唐朝(618—907 年)第三代皇帝唐高宗(649—683年在位)在中國第一名山泰山舉行了祭祀天地的封禪儀式。
中國史書記載,當時參加封禪儀式的不僅有皇后武后(武則天)、文武百官以及統治階級的人們,還包括很多外國使者,他們來自中亞草原的霸主突厥、在西亞維持長期霸權的薩珊波斯、占據連通中亞和印度間戰略要地的迦畢試、烏仗那國、中亞和南亞的印度諸國,還有東亞的新羅、百濟、耽羅、高句麗等國,日本也派使者前來。
《妖貓傳》
在三年前的663年,日本、百濟遺民聯軍與唐朝、新羅聯軍在朝鮮半島的白江口激戰。百濟此前于 660 年滅亡,此戰的目的正是為百濟復國,結果卻是日本、百濟軍大敗。而在舉行封禪大典的這一年,唐朝已經在準備征討高句麗。
封禪大典的目的之一正是要在亞洲局勢動蕩之際向周邊各國宣揚唐朝國威。不久前才被唐、新羅聯軍擊敗的日本在泰山上切實地感受到了唐朝國力之強盛。對曾經反抗過唐朝的日本而言,這無疑是一種威嚇。
在江戶時代以前,日本一直把中國視作大國和憧憬的對象。從古代一直到近世,中國的文物一直受到日本顯貴們的狂熱追捧(同時,把玩中國文物的階層一直在擴大,古代是皇族與貴族,中世是武士,近世則是大商人),從這個側面我們也能看出日本人對中國這一大國的憧憬。
平等?不平等?
然而,史學界也有另一種由來已久的觀點,即認為日本從古代某個時候起就與中國建立了對等的關系,在此之后不再簡單地把中國視作大國。
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是607年日本遣隋使呈給隋朝(581—618 年)皇帝隋煬帝(604—618 年在位)的書信中提到的“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這句話(《隋書·東夷傳·倭國條》)。
在這里,“日出處”指日本,“日沒處”指隋朝。信中對兩國的君主都使用了“天子”這一稱號,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這明顯說明日本主張兩國地位是對等的。
《妖貓傳》
遣隋使是日本古代對外關系史的重要節點,這一說法在近代被編入了歷史教科書。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隨著戰線擴大以及戰況變得對日本不利,教科書上又加上了贊頌圣德太子的文章。圣德太子面對“國力強大、不把鄰國放在眼里、欺凌鄰國”(《初等科國史上》,1943年出版)的隋朝提出對等的兩國關系,這種姿態符合當時與世界列強交戰的日本政府對國民的要求。日本戰敗后,贊頌圣德太子的文章迅速消失,這自然與政府不再需要通過歷史教育影響國民的道德觀有關。
今天的歷史教科書上已經不再提遣隋使主張中日關系對等的說法。不過,雖然相關論述已經大為淡化,義務教育的教科書里卻依然保留了不少表明“遣隋使以來中日開啟了對等的交涉關系”的語句。面向大眾的書籍也是這樣。在進入21 世紀的今天,遣隋使主張中日關系對等這種說法依然是社會的常識。
那么,真實的古代日本究竟是怎樣看待中國的,又與中國建立了怎樣的關系呢?本書將用實證的方法,描述古代日本在時刻感受到中國強大國勢的狀態下,以哪些手段、方針和目的同中國進行交流。通過這種描述,讀者可能會讀到與上文提到的“常識”有所不同的中日關系史。
從“倭五王”到遣唐使
具體而言,本書的研究時段起于5世紀,也就是史稱“倭五王”的數位大王向中國淮河以南江南地區的劉宋王朝(420—479年)派遣使者的時代,止于9世紀晚期的平安時代初期,也就是日本朝廷采納了菅原道真的建議,決定停止派遣最后一次遣唐使的計劃的時候。
從倭五王開始寫起,是因為不少學者認為日本在隋朝時提出對等關系的認知轉變萌芽于倭五王的時代。而以最后一次遣唐使的中止結尾,是因為自那以后中日之間不再有國家層面的關系。不過,為了解釋為何國家層面的往來沒有重新開啟,本書還會提及平安時代中期,也就是中國的五代十國(907—960 年)以及北宋(960—1127 年)初期兩國人民的交流。
另外,作為解讀中日關系史的前提,本書也會詳細討論中國的社會、政治及文化動向。這里也要對本書研究的范圍稍作介紹。本書以中日關系為中心,同樣也會涉及東亞、中亞、南亞、東南亞各地與中國的關系。這是因為中日關系的發展史與這些地區的歷史有著相當緊密的聯系。
《致光之君》
我們可以以663年白江口之戰的后續歷史作為例證。668年,唐朝聯合新羅攻滅高句麗,之后在包含新羅領土在內的整個朝鮮半島設置了唐朝的行政機構。此舉遭到新羅的強烈反抗,兩國間爆發了戰爭。此戰最終在675年以新羅勝利告終。
當時,唐朝正為了絲綢之路的貿易利益與中亞霸權吐蕃爭雄。唐朝認為中亞的戰略意義更為重要,因此放棄了對朝鮮半島的經營。
在亞洲大陸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往往環環相扣,影響到周邊的區域,導致各個地方出現新的狀況。這些局勢的變化有時候會影響到日本,促使日本開啟、中止以及重啟對中國的交涉關系。而且,為應對新的形勢,與中國交涉的方式也會有所改變。因此,如果把研究的視野拓寬到整個亞洲史,以此來看待日本古代的對中關系,應該能取得更有趣的成果。
那么,在亞洲史的框架里重新來看日本古代的對中關系,會看到怎樣的一面呢?就讓我們開啟與傳統說法不一樣的歷史敘述吧。
從亞洲看日本
一部五百年中日交流史
聚焦隋唐,再現輝煌時期的中日文化往來
▼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