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禪心已斷人間愛。只有平交在。
——宋·蘇軾《虞美人·述懷》
禪心已徹底割舍塵世情愛糾葛,唯有與天地萬物平等相交。此句描繪了詩人修禪得道后心境的轉變,摒棄世俗情感羈絆,以淡然之心面對人生。
02
百結布衫忘世慮,幾壺村酒適天機。一醉任東西。
——宋·丘處機《憶江南 四時四首》
身著百結布衫,忘卻世間紛擾,幾壺村釀的美酒足以順應自然之趣,一醉便隨性東西。詩句借生活場景傳遞了超脫于世俗之外、順其自然的灑脫禪意。
03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唐·李白《楊叛兒》
博山香爐中沉香木燃燒出裊裊雙煙,如同仙氣凌駕于紫色霞光之上。此句通過香火升騰的意象,寓言般地傳達了內心深處對于超越現實、接近仙境般高遠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04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宋·道潛《口占絕句》
禪心已然如沾濕泥巴的柳絮,不再隨著春風上下飄搖。詩人以柳絮為喻,生動表現了禪者內心的平靜與定力,不再受外界誘惑所動,已達無欲無求之境。
05
禪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情涵萬里天。
——《西游記·第八回》
禪心明亮如千江明月,真性情包容萬里藍天。這句話以宏大而細膩的比喻,展示了禪者內心世界的廣大無邊以及與天地合一的精神高度。
06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唐·李白《江上吟》
仙人有待乘黃鶴而去,而??蜔o牽無掛猶如白鷗自在飛翔。此句通過對比仙人乘鶴與??碗S鷗,表達了一種隨緣任運、不刻意追求、物我兩忘的逍遙態度。
07
一悟歸身處,何山路不通。
——唐·盧綸《宿澄上人院》
一旦悟得歸宿所在,何愁山路不通達?詩意暗示修行之人只要徹悟自心,無論外在環境如何曲折,都能找到心靈歸宿,并順利抵達彼岸。
08
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
——宋·李清照《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
玉爐中的沈香斷斷續續,伴著我如水般平靜的情懷。此句通過沉香的氣息烘托出一種靜謐哀婉而又不失淡泊的生活情境,展現了詞人的孤獨與寂寥,以及面對生活的冷暖悲歡仍能保持如水般寧靜的心態。
09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即使身處塵世之中,見到皎潔月色也能使人心境閑適;更何況此刻是在清秋時節的神仙府邸之間。此句以月亮為引子,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享受清幽之意,體現了超凡脫俗的人生觀。
10
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唐·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渴望追隨夫子登上天壇仙境,在那悠閑的日子里,陪伴仙人們一起清掃落花。詩人在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余,更寄托了對與友人共赴理想世界、遠離塵囂的美好愿景。
11
素琴機慮靜,空伴夜泉清。
——唐·溫庭筠《早秋山居》
素樸的琴音讓心思歸于寧靜,靜謐中唯有夜泉清冷相伴。此句以琴與泉的意象構建了一幅空靈靜美的山居畫面,寓意修道者在自然之中尋得內心平靜,與萬物和諧共處。
12
禪客無心杖錫還,沃洲深處草堂閑。
——唐·劉長卿《送靈澈上人還越中》
禪師心無旁騖,手持錫杖安然返回沃洲深處的草堂。詩句描繪了禪僧離塵歸隱的情景,借以傳達一種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態度。
13
浮云今可駕,滄海自成塵。
——唐·王勃《出境游山二首》
如今我仿佛可以駕馭浮云般任意馳騁,滄海之大亦不過化作塵埃微末。詩人通過宏大與微小的對比,寓言般地表達了對人生短暫和宇宙無窮的理解,流露出豁達超脫的哲理意味。
14
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
——唐·李白《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仙人曾輕撫我的頭頂,傳授我永恒生命的秘密。此處詩意表現了對超越世俗、追求長生不老的精神向往以及對神秘力量的虔誠信仰。
15
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閑。
——唐·王縉《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向天人問道,意在尋求真諦,無心于世故,則世界自顯悠閑。這句詩揭示了修行者以無欲無求之心探尋大道,并在其中體味世間本真的安寧與自由。
16
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禪心。
——唐·溫庭筠《宿云際寺》
高閣飄逸著淡淡的清香,營造出一片靜謐的境界;夜晚佛堂內疏落的磬聲,更喚醒了沉寂的禪心。此句將視覺、嗅覺與聽覺巧妙融合,生動展現了寺院生活中的幽靜與禪悅。
17
浮世度千載,桃園方一春。
——唐·于武陵《贈王道士》
人間世事歷經千載變遷,而桃花源般的仙境似乎只存在于一季春天。詩人用“桃園”象征理想的世界,表達對現實短暫與理想恒久的思考,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
18
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
——清·張問陶《禪悅二首·其二》
門庭雅致便是通往禪境的大門,無需耗費金銀去購置山水別墅。這句話揭示了真正的禪意不在外物,而在內心的寧靜與清凈,體現了樸素為美、心境即道場的禪宗理念。
19
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唐·溫庭筠《利州南渡》
誰能夠乘舟追尋范蠡的步伐,在五湖煙波浩渺中忘卻機巧之心?此句抒發了詩人渴望效仿古代賢者淡泊明志、退隱江湖的心愿,表達了對自由灑脫生活的向往。
20
竹色苔香小院深,蒲團茶鼎掩山扃,松風吹凈世間塵。
——宋·周密《浣溪沙·題紫清道院》
翠竹蒼苔的小院深邃靜謐,蒲團茶鼎掩映在山門之內,松林間的清風吹散了世間塵埃。此句通過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遠離喧囂、意境深遠的道觀景象,展現出修道者清心寡欲、寄情山水的理想生活狀態。
21
怡然獨向九霄中。坐看浮生作夢。
——元·丘處機《玉爐三澗雪》
怡然自得,猶如獨立于九天云霄之上,靜觀人間萬象如夢般虛幻變遷。此句描繪了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道家心境,寓言人生如夢,應以淡然態度面對浮華世界。
22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唐·張九齡《感遇十二首》
隱者歸居獨臥,內心沉積的憂慮與孤寂被徹底洗滌干凈。詩句勾勒出幽居生活的寧靜與心靈凈化的過程,呈現了淡泊名利后的自在與解脫。
23
吾老矣,久忘機,沙鷗相對不驚飛。
——元·王寂《鷓鴣天·秋后亭皋木葉稀》
我已老矣,久已忘卻世俗紛擾,面對沙鷗也無驚飛之態。詩人借由與沙鷗相處的場景傳達自身超脫物外的心態,表達了對恬淡生活的向往和順應自然的老年智慧。
24
爐煙消盡寒燈晦,童子開門雪滿松。
——唐·李商隱《憶住一師》
爐中香煙消散殆盡,寒燈暗淡,此時童子開門,只見滿目松樹披上了皚皚白雪。此句營造了一幅清冷而空靈的畫面,暗示禪師的修行生活如同這雪夜中的燈火,雖微弱但恒定不移。
25
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人水鳥飛。
——唐·綦毋潛《過融上人蘭若》
山頭禪室掛著僧衣,窗外寂靜無人,只有水鳥自由飛翔。詩意展現了禪院的空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情境,表達了修行者融入自然、遠離喧囂的生活狀態。
26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
——宋·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在酒杯前漸漸老去,恰似短暫的人生,長安城的大道已被雪花鋪滿。此句詩化了歲月流逝與人生滄桑的主題,同時將雪景與人生的沉思巧妙融合,傳遞出一種凄美而又深遠的哲理意味。
27
楊柳散和風,青山澹吾慮。
——唐·韋應物《東郊》
楊柳隨風輕舞,青山淡去了我的煩惱思緒。詩人通過春日美景抒發心緒,表達與自然親近可以滌蕩心靈,達到超脫境界的感悟。
28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宋·謝枋得《武夷山中》
天地間一片寂靜寥落,山雨停歇之后,不知要歷經幾生修持才能達到梅花般的堅韌品質。此句以梅花象征堅韌高潔的精神品質,借武夷山中雨后景色寓言追求理想人格的艱辛歷程。
29
愿尋五百仙人去,一世清涼住雪山。
——唐·李群玉《文殊院避暑》
渴望追尋五百仙人的腳步,一生沉浸于雪山的清涼世界。詩人表達了對避世求仙、逍遙山水間的深深向往,以及對清涼世界的理想寄托。
30、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宋·辛棄疾《生查子·獨游雨巖》
既非鬼神亦非仙,只是一曲桃花流水,婉轉流淌著生命的韻味。此句以桃花水比喻人生百態,展現出一種既有煙火氣又富含詩意的生命哲學。
31
采山釣水美而鮮。飲中仙,醉中禪。
——宋·吳潛《江城子·示表侄劉國華》
采擷山珍垂釣鮮美,樂在飲酒中成仙,在醉意里悟禪。詩人描述了閑適安逸的生活情趣,通過“飲中仙,醉中禪”來揭示酒與禪之間的微妙聯系,流露出豁達灑脫的人生態度。
32
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
——唐·賈島《送無可上人》
終究有與煙霞相約之時,那時便與天臺為鄰共棲息。此處寄托了詩人對遠方仙境的期待,同時也體現了與友人共同追尋精神歸宿的美好愿望。
33
正好花間連夜醉。無愁系。玉山任倒和衣睡。
——宋·丘處機《忍辱仙人 春興》
正適宜花間暢飲至深夜,無憂無慮,即便喝到酣醉也能任憑自己倒在花叢中安然入睡。這一句描繪了詩人盡情享受春光、忘懷世俗的形象,展示了其豪放不羈的個性與對自由自在生活的熱愛。
34
人生何似一杯酒,人生何似一盞燈。
——宋·白玉蟾《快活詩》
人生何嘗不像一杯酒,何嘗不像一盞燈?兩句詩以極其簡潔且富有哲理的方式,將人生比作酒與燈,寓意生命短暫且需珍惜每一刻時光。
35
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
——唐·孟浩然《澗南園即事貽皎上人》
抒寫深居幽谷的樂趣,愿與那些尋求靜謐者一同探討。此句透露出詩人對于幽居生活的心得體會,以及愿意分享給同樣崇尚寧靜淡泊生活的人們。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