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世間的所有問題,都只是心的問題,要以心來應對。
1、心外無物,
王陽明認為,事物固然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我們不去關注它們、感知它們、賦予它們意義和價值。那它們對于我們而言,就沒有任何的關系,也影響不到我們,我們甚至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
愛爾蘭哲學家喬治·貝克萊也表示:“物質是指獨立于心靈的事物,不依賴于思想或感覺而存在。一切物質的存在,正在于其被心靈感知。“
風吹幡動,六祖惠能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揭示萬物皆由心生,外界之動靜,實乃內心之映照。
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無數的人和物、我們自身也經歷了無數的事。但當我們關注它們時、才會感知到它們的存在,它們才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們。
你越是關注什么,什么就會影響你,,你越是在意什么,什么就會折磨你,你越是計較什么,什么就會為難你。
如果我們能夠接納一切,放下一切,不再去關注它們。任何的人事物,都再難以影響到我們。
2、心外無事
王陽明認為,世間所有的事都是人用心做出來的,如果人不動心去做事,就不可能有事。心若通達敞亮,就沒有過不去的事。
內心對于我們應對世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事情的發生或許不受我們的控制,但我們對待事情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源自內心,也決定了最終的結果。
王陽明強調,只要知識儲備足夠,人與人之間的智能差別其實并不大,而一旦上了戰場,勝負的歸屬很大程度上看的是誰的心能不能被千變萬化的局勢所撼動。
這句話說明了在應對人生挑戰和困難時,內心強大和信念堅定的重要性。
對此,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言,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
具有強大內心的人,往往能夠境隨心轉。而心力不足的人,往往心隨境轉。
3、心外無理
王陽明認為,事物的一切善惡,都是我們的心賦予的。我們周圍的事物和情境如何,不在事物和情境的本身,而在于我們的內心理解和感受,其意義和價值由我們的心所賦予。
對于每個人而言,世界從來不是客觀的。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而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后的事物。
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王陽明認為,所有的想法都來自自己的內心。因此,格物,研究事物的真理,只能從自己的心上“格”。
為了能夠更清楚得看清這個世界,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認知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分辨、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我們所看到的事物。
面對同樣的事物或情境、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原因在于每個人的心不同。
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同樣的事物或情境也有不同的看法,只因心已也不同。過去的我們非現在的我們,現在的我們也非將來的我們。
例如,心情好時,和心情不好時,看到同樣的風景,內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當一個人成熟后,曾經的難以釋懷,或能夠輕易放下,只因為內心已不同。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探索真理,要從心上格,提升自己的認知。面對不斷變化的世間萬物,要從心上應對,世界往往不依我們的期待而變化,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自己對世界的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