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美,并非橫平豎直,也不是刻意造勢,而是順應本心,回歸自然,筆筆率意自如、包羅萬象,書法史2000多年,把這些特點做到極致的,就是張旭、懷素的狂草,它們脫離漢字的傳統結構,用筆簡練,姿態詭譎。
乍一看猶如“鬼畫符”,或者兒童涂鴉,藝術氣息十分濃厚,至于2人之間,水平孰高孰低的問題,世人爭論千年,最終認定懷素是“草圣”,可是從境界、筆法層面分析,張旭更勝一籌。
張旭乃是狂草藝術的“領頭羊”,史冊記載,他是“二王”筆法繼承人,自幼練字,以楷入草,根基頗為扎實,無論運筆如何變幻、迅疾,力道和筋骨,始終沉著凝練,無一絲一毫的虛浮感。
而且張旭愛飲酒,善于取法萬物,醉酒之后,行筆不計工拙,把自然萬象的意態,全部融于筆尖,隨著情感、心境變化,人筆合一,好比進入神仙境界,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
尤其是晚年時期,酩酊大醉之后,寫給李白的《李青蓮序》,堪為最高水平的一幅草書,狂逸、爛漫的氣象,令人震撼不已,全卷共有78行,合計498字,單字約為4厘米。
采用中鋒運筆,側鋒輔助,有時豎畫如劍鋒劈空,轉折處則似驚濤回旋,墨色飽滿如“錐畫沙”,即使迅疾飛白,仍能“力透紙背”,毫無浮滑之氣。
至于全篇布局,看似狂放,實則暗含兵法,字與字“連綿如奔蛇”,行與行“錯落似星斗”,疏密、輕重、快慢的交替,宛如交響樂章,盡顯韻律和動勢。
蔡襄曾言:“長史筆勢,其妙入神,豈俗物可近。懷素處其側,直有奴仆之態,況他人所可擬議”,項穆也說:“其真書絕有繩墨。草字奇幻百出,不逾規矩,乃伯英之亞,懷素豈能及哉”。
不夸張的說,此帖之妙,懷素只配給他研墨,并且宋人評價:“其草字雖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無一點畫不該規矩者”,張旭的草書看似狂怪,實則暗藏古法,質感和肌理深厚。
因此時常臨摹,可以掌握純正的狂草筆法,保證筋骨洞達,氣力堅實,同時還能感受線條的豐富變化,擺脫刻意、拘謹之病,行筆瀟灑自如,遵從本心,展現真正的藝術之美。
而今,我們對張旭《李青蓮序》,進行1:1超高清復刻,推出便攜經折裝,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非常適合臨摹與欣賞,與原作毫無二致,見此品如見原作,市面獨此一家,若您喜歡可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