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非常感謝好友Wt女士的邀請,有幸和大家分享我的故鄉,我的熱土。說來有意思,Wt應該前些日子才知道我是昆明人,之前我們在普洱一個小酒館相遇。我們的另一個朋友信口胡說了一句,吉吉是蒙古人。我有兩個長長的辮子和小小的眼睛,還有點高原紅,看上去也能蒙混過關。
那是題外話,再來說說昆明吧。畢竟在這里生活了很多年,昆明承載了我太多的記憶,某種程度上也造就了我,所以可寫的東西太多了。非常的熟悉又會導致不知如何說,從哪里說,就像突然有人叫你自我介紹一樣。我非常樂于分享這個城市,盡管最后文章的呈現可能會像朋友間的閑談一樣,毫無邏輯,但充滿真誠。我打算從味蕾記憶、地名記憶和感情變化來講述我和這片土地的故事。
味蕾記憶是最強烈的,昆明能吃到的好東西太多,從蟲子到野菜,從米線到火鍋,篇幅有限,挑幾個說說。記憶中能代表昆明的東西有那么幾樣,米漿粑粑,餌塊,小鍋米線,豆花米線,豌豆粉,豆面湯圓,鮮奶米布,調糕藕粉,宜良烤鴨,安寧鮮花餅,滇式糕點。
那就一樣一樣講。
米漿粑粑和餌塊通常會作為早點來食用,要是問一個昆明人最好吃的是哪家,一般都是樓下或是小學門口推車來賣的那個奶奶做的最好吃。
米漿粑粑就是大米磨成漿再經過發酵,會有濃郁的米香味和發酵帶來的酸。一般有三種口味,原味,加雞蛋,或者蕎麥。我媽從小都是給我買的都是加雞蛋,而且是加兩個雞蛋,因為她說這樣更香,所以我現在買米漿粑粑都是習慣性加兩個雞蛋。烹飪方式也很簡單,米漿混合雞蛋加上白糖調和,特制的小煎鍋倒上油燒熱,將混合液直接倒進鍋中,煎至兩面金黃。因為粑粑有一定的厚度,翻面的時候需要些技術。
那時候念初中,我人生唯一的走讀時光。媽媽會先去送姐姐再送我,我的早餐總喜歡在她學校門口買個米漿粑粑。剛出鍋的米漿粑粑冒著熱氣,燙燙的,香甜松軟,等不及趕緊咬上一口。不過現在賣米漿粑粑的攤已經少了很多了,有時候突然想吃都很難找到有人賣了。說起來還有些憂傷,味蕾的失憶也是故鄉在記憶中慢慢消退。
餌塊,也是大米制品。真神奇,云南人可以把大米做成各種形態,米線、卷粉、餌塊、米漿粑粑等等。餌的生命形態很豐富,薄薄的片,做燒餌塊;細細的絲,做煮餌絲;方方的塊,做大救駕(Wt注釋:明朝滅亡后,李定、劉文秀等人擁護永歷帝朱由榔輾轉來到昆明,兩年后吳三桂率軍逼近昆明,永歷帝與李、劉二將率軍西走 到騰沖時已經沒有吃的了快要死了,騰沖老百姓炒餌塊奉上,才算果腹,永歷帝嘆:這真是救了朕的大駕!之后 騰沖炒餌塊就被稱"大救駕")。這里說的餌塊是燒餌塊,它與年糕不同,是大米制成的。蒸熟的大米舂成帶有粘性的團子就是“餌”了。燒餌塊會做成有一點點厚度的餅狀,一般有兩種風味,紫米和大米。紫米的香些,白米的糯些。
大多數人會選擇白米,我也是。小時候覺得紫色好看,偶爾幾次會選紫米。直接放在炭火上烤,火大的話一分鐘就可以烤好。烤的時候會鼓包,這個過程非常治愈。里面一般會加上火腿腸或者油條,佐料也分為甜咸兩派。甜口只加甜醬,這種甜醬里面有花生、芝麻、昆明的一種特制醬油——拓東甜醬油,抹上厚厚的醬非常香。小時候買燒餌塊站在攤前會默默許愿,希望釀孃多給點醬,如果得到一個醬料扎實的燒餌塊會開心一整天。咸口會加上鹵腐(腐乳)、香菇、腌菜、洋芋絲、香辣醬、豆芽等等,自由搭配,全憑喜好。當省外還在甜豆腐腦和咸豆腐腦的爭執中,云南人已經把合二為一。于是就有了這樣一波人,甜醬加鹵腐的獨特搭配。
說實話,我第一次聽見這樣的搭配也覺得奇怪,嘗試了一次就深深著迷。之后每次買餌塊都是“嬢嬢,白米,一根油條,甜醬加鹵腐”。
米線,云南人對它有種超乎想象的執著,一日三餐,甚至晌午(下午茶時間吃點小吃,昆明人喜歡說“吃晌午”)和宵夜都是米線,他們嚴肅否認米線和粉是一種東西,他們會認真告訴你米干和卷粉的區別。
米線種類分為粗米線、細米線、酸漿米線、干漿米線,在紅河、德宏、版納等地區也吃米干,稍微有些寬度的米制品,我覺得米干更糯軟些。云南的米線說起來那會沒完沒了,由于帽子(澆頭)的不同,不同的州、市都有自己的心頭好。昆明拴住我味蕾,正是小鍋米線和豆花米線。
▲煮小鍋米線的鍋
小鍋米線要現煮,用銅制的特定鍋,圓圓的底座配上一根長長直直的手柄。鍋里加入高湯,一般是骨頭湯,加上一大塊鮮肉(肉末),加上番茄、娃娃菜、腌菜、韭菜、豆瓣醬等各種佐料,最后加上米線煮會兒,出鍋。忘了說,最地道的吃法應該在出鍋前加上一把豌豆尖,鮮美直擊味蕾。喜歡臭豆腐的,還會加上臭豆腐,那真是頂配了。我個人認為合格的臭豆腐小鍋米線,臭豆腐一定要在湯里呈現出一種將要融化還未融化的感覺是最佳。
▲臭豆腐小鍋米線
小鍋米線會比一般的煮品更燙,邊吹邊吃。一口米線一口鮮肉,再喝一口湯,腌菜的發酵酸,番茄的酸,韭菜的甜,油辣子的香,豌豆尖的鮮,黑胡椒的辛辣,每種味道都在悄悄大放異彩。
▲半坡小鍋米線,好吃
▲豆花米線
豆花米線簡單些,米線燙一下撈出,一勺燜肉加韭菜、腌菜、花生面佐料,佐料各家有自己的秘方,最后兩勺嫩豆花。攪拌均勻便可大快朵頤,每根米線上都會掛滿豆花。是樸實無華又無比踏實的味道,是吃一口就能意識到回家了的味道。
呈貢的豌豆粉頗為出名,被列入昆明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吳家營的更是有名,三辣子和麗霞是呈貢人最常去吃的兩家。近些年更熱衷去麗霞,因為我喜歡他家的油辣子。但要說最喜歡的是我大爹家(爸爸的哥哥)的豌豆粉,這是我童年的一部分。
那時候爸媽有時候沒空領我的時候,會把我送去奶奶家,也就是大爹的廠里。記憶中,廠里堆著大袋大袋的豌豆,偶爾會有幾個袋子破了口,豌豆就落了一地,我和哥哥會撿豌豆玩。廚房里總是放著豌豆粉,下午還沒到飯點肚子餓了,奶奶就會去切一大塊給我們,抬在手里吃,不加任何佐料都已經是人間至味。
豌豆粉在晚上制作,豌豆磨成漿以后下鍋煮,要不停攪拌,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一鍋都要倒掉。在豌豆粉成型前的那一步,豌豆粉有另一個名字,稀豆粉,這又是另一種美食,看上去像玉米糊,配上剛炸好的油條,沒有云南人可以拒絕。晚上如果我能熬到大人做豌豆粉的時候,就會等著喝上一碗熱乎乎的稀豆粉。我的童年是充滿豌豆香氣的,幸福的味道。
▲麗霞家的豌豆粉,我通常喜歡吃兩摻(卷粉和稀豆粉各一半)
豌豆粉冷卻成型后,就可以做晌午食用了。天熱的下午,這可是搶手貨。豌豆粉被拿在手里打(其實就是切,把一大塊豌豆粉放在手上切成長條狀的小塊,這個動作昆明方言常說“打”)成塊兒,舀上蒜水、醬油、甜醬油、醋、油辣子、鹽、味精、花生碎、香菜,昆明人喜甜,所以傳統口味中甜醬油必不可少,但現在也有些外來人口,所以店家通常會問“酸辣還是酸甜辣”。
豌豆粉還有個不太大眾的吃法,但老昆明人應該都知曉,就是用油煎。因為大爹家做豌豆粉,所以我的童年是有吃不完的豌豆粉的,但是豌豆粉的保質期非常非常短,不超過48小時。有時候天氣冷,不想吃涼拌豌豆粉,就會把它切成方塊,油煎。煎好的豌豆粉,外酥里嫩。外面有點焦焦脆脆的,里面極其嫩滑。豆制品的香氣被油完全激發出來,整個屋子都聞得見。
▲(從左至右)豆面湯圓、油條、稀豆粉
豆面湯圓,糯米和黃豆面的搭配,這道小吃倒是常見,不少地方都有,且有著不同的名字。可我的味蕾能識別出來,只有呈貢龍街開在清真寺里那家是故鄉的味道。從爺爺奶奶輩去吃,然后到父母輩去吃,現在在昆明隔三差五我也經常去吃。他家只有趕集的時候開,龍街的趕集日是逢三逢八(3號、8號、13號、18號以此類推)。每次去都是人滿為患,上到牙都掉光的杵著拐杖的老人,下到還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
▲豆面湯圓(高級版)
他家的湯圓非常軟糯,非同尋常的軟糯,已經達到不用咀嚼的程度,所以有的爺爺牙都掉光了依舊來吃。沒有任何門頭和標識,純靠門前一口煮湯圓的大鍋來記憶。三個人圍著鍋站著,兩個嬢嬢,一個搓湯圓,一個看看熟沒熟,會用手按一下,熟了就撈起來,叔叔負責放糖。湯圓是沒有餡兒的,煮熟撈起來放在豆面里滾一圈,澆上紅糖水,一勺白糖。
簡單又甜蜜,挺像昆明這座城市的。歷史在食物中流淌,制作技藝的脈脈相傳使得游子有了故鄉,最直接的可以讓我的味蕾找到家的方向。
除了豆面湯圓,還有兩樣甜食是我的心頭好。綿密絲滑、奶香四溢的鮮奶米布,糯嘰嘰、甜蜜蜜的調糕藕粉,也是老一輩昆明人的童年記憶。
鮮奶米布材料極其簡單,在砂鍋里放上磨好的米粉和牛奶,和少許白糖熬煮而成。期間一定要不斷快速攪拌,不然會有結塊就影響了口感。綿密的鮮奶米布端上來還冒著熱氣,在冬天吃上一口,別提有多幸福。。剛煮好時,呈現濃稠的糊狀,絲滑。待到稍微涼些的時候,會成膏狀,一勺一勺,香甜軟糯。每一口牛奶和大米的香氣都會占據整個口腔,吃完整個人都熱乎乎的。砂鍋余溫猶存,米布的口感濃醇綿密,奶香味濃郁。舀上一口,慢慢化開,總會想起兒時媽媽或者奶奶為我們煮上的一碗米布。
▲調糕藕粉蒸米糕的容器
調糕藕粉的材料也簡單,藕粉冷水稀釋,開水倒入,高速攪拌。藕粉變成透明狀,才是合格的出廠設置,加上玫瑰糖佐味,別小瞧這小小一點玫瑰糖,這可是點睛之筆。小木蒸籠里,加入米粉,可以選白米或是紫米。蒸熟后,倒扣于藕粉中。一勺紅糖漿澆頂,三兩勺紅綠絲(冬瓜蜜餞),一勺花生碎,完工。藕粉可以拉起長長的絲,包裹著蜜餞,花生碎,米糕,暴風吸入,香糯絲滑,一口同時可以嘗到花生之香和藕粉之糯。一個老昆明人會告訴你,米糕是要搗碎,與藕粉相混合的。但若你愿意“糕是糕,粉是粉”的吃,也是沒有問題的,絲毫不影響它的柔情。
▲調糕藕粉
這兩樣小吃如今在街頭也難尋蹤跡,如果碰上不妨買來嘗嘗老昆明的記憶。
說到烤鴨,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北京烤鴨。昆明人老饕自有選擇——宜良狗街的烤鴨。用蘆葦做支撐的桿子,烤完鴨子帶有淡淡的清香,土坯火爐燃松毛暗火烘烤,松毛的香氣也會滲透到烤鴨中,相得益彰。鴨子不大,餓的話一個人也能吃完。烤完是油亮的棗紅色,看著就食欲大增,甚至不用切開,一整個抱著吃,實在是過癮。皮薄且香脆,蘸甜面醬或者椒鹽都好吃,各具風味。
▲宜良烤鴨,大名鼎鼎的學成飯店
爸爸有個好朋友在宜良種花,每年除夕夜的年夜飯必定少不了他的烤鴨。每次年夜飯做到一半都會接到他的電話,“準備下來拿鴨子了噶”。他載著滿滿一車的宜良烤鴨走訪親朋好友,這是最好的祝福。
▲爸爸朋友每年大年三十必到的宜良烤鴨
▲年夜飯總有它的一席之地
我很喜歡鮮花餅。玫瑰的味道最能代表云南,這是獨一無二的味道。嘉華和潘祥記倒是有名氣,本地人也愛吃。只是更為有純正云南味的鮮花餅,對我來說,是安寧鮮花餅。不知道是什么工坊做的,小時候家里人或者親朋好友去安寧順便帶回來的鮮花餅,紙盒子里有六個餅,每個都是獨立包裝,用白色紙袋裝著,袋子上印著低飽和玫紅色的玫瑰花。餅皮兒特別酥,是柔和的酥皮,不是像桃酥或者可頌的酥,豐盈的玫瑰內陷甜而不膩,一次可以吃上三四個。這種不知名的鮮花餅是最好吃的,但也只存在記憶中,如今再也找不到這種味道。
▲位于呈貢老城的勝利糕點廠
滇式糕點值得講講,因為這是我出了云南很難找到類似口感味道的糕點。云腿系列,通常有酥餅、面包、小餅。云腿是甜咸的口味,云南的火腿加上白糖制作而成,并且重油,有的人接受不了,有的很愛。
茴餅,是小個小個的面包,加了花椒油,軟軟的,麻麻的,茴餅外的那一層皮要有可以拉絲的韌性才算合格。
▲拉絲是這樣的
咸奶餅,它的口感最為特別,游走于磅蛋糕和司康之間,奶味很足,但也伴隨著花椒油的椒麻口感迸發而出。蘇子大餅、蕎餅、蛋清餅、芙蓉糕等等,其實還有很多。
▲煎乳餅
經常去吃的一家牛肉面 回回營牛肉拉面。回回營是呈貢一個回族村子 做牛肉在昆明很有名氣 有幾家清真飯店也還不錯 老朵家、老嵩明、雞嘴地、鏈條廠。
▲回回營拉面座無虛席
▲老朵家家常菜,下飯!
▲老嵩明炸牛肉粒,可香!
云南比較出名的豆腐在建水,呈貢比較出名的豆腐七步廠。
▲七步香,好吃
呈貢人的童年記憶“燕孃 ”,他家有一款奶茶大家從小喝到大 糯米粥奶茶,就是用糯米和紅糖煮成粥放在奶茶里面簡單的古早味。
▲薩爾瓦多
我發現,記憶中這些關于昆明的食物都是簡單的,質樸的味道。食物的記憶先寫到這,有機會再寫寫云南至味。下一篇會說說我印象里昆明的地名記憶,下周見~
在此推薦一下吉吉的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