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這才是戰爭:抗美援朝(第一卷)敵我詳情及初戰》的第8篇連載,在書中位列第五章 美國陸軍的戰斗力遠沒有美國人想象的那么強大,第一章是介紹美軍高級將領之間的派系和矛盾,以及對作戰產生的影響(志愿軍入朝前),第二章是介紹美軍中級軍官的調整及對美軍的影響。
從第三章起,用四個章節講述美軍的軍事思想、理論和學說。只有講清楚這個問題,才能搞清楚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軍隊,為什么在戰爭中的表現會是那個樣子?
其中從本文起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書最重要的章節之一。
本文前篇:志愿軍入朝前,美軍的山頭、派系斗爭對作戰產生了致命影響
這才是戰爭:抗美援朝,山頭斗爭、永不停息,與人斗、其樂無窮
想獲得這本書的讀者只能關注“這才是戰爭”公眾號,留言或私信我來獲取。
第五章 美國陸軍的戰斗力遠沒有美國人想象的那么強大(續)
與韓軍類似,朝鮮人民軍獲得了蘇軍軍事顧問團的指導,從韓軍的經驗即可知道,要克服語言障礙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很多軍事術語,在朝鮮語中根本就沒這個詞。美軍為了讓韓軍掌握英文軍事術語,將其翻譯成韓國人能理解的朝鮮語,曾經大傷腦筋。美軍第8集團軍在《朝鮮沖突中的特殊問題》中寫道:“朝鮮語缺乏許多現代詞匯和軍事術語。例如,沒有電燈這個詞,為了翻譯汽車前照燈,韓國人用的描述是:一個安裝在卡車擋泥板前面的發光的碗。”而傳動裝置(transmission),韓國人無論如何都理解不了,硬生生把trans去掉了,變成了mission。而mission是個典型的多義詞,韓國人胡亂使用,又反過來把美軍教官給弄暈了。[1]
韓國官方歷史也同樣指出,語言障礙給美軍對韓國軍隊的訓練帶來了極大障礙。這一障礙在韓軍前身警備隊時期就已凸顯。韓方稱:“警備隊初期,實際的指揮官是美軍軍官和下士。在部隊教育方面,他們決定將美式訓練傳授給韓國軍隊的軍官,并由韓國軍官再次對隊員進行培訓,但由于韓美之間的語言障礙,未能順利完成。”[2]“海岸警衛隊隊員可以輕松掌握日本掃雷艇的裝備運用方法。……與日本人的對話溝通也沒有困難。但對美國購買的艦艇的設備很陌生,由于與美國軍事顧問團的語言溝通問題,在掌握設備運用方法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難。……無法與分配給各基地的艦艇進行任務交接的事例屢見不鮮。”[3]
對此,韓國1997年版的英文版官史也只能苦笑著寫道:“真正的困難在于,韓語在書面或口頭形式上都不包含理解現代軍事術語和裝備所需的術語。常見的軍事用語,如相位線、區域和邊界移動,根本無法翻譯成韓語。即使是像“班”這樣簡單的術語,也需要經過漫長的解釋,韓國士兵才能理解其含義。裝備也是如此,如機關槍要解釋為:射擊速度很快的手持槍或噪音很大的槍。”[4]
可以想象,當蘇聯軍事顧問團想讓朝鮮人民軍理解俄文軍事術語時,自然會遇到同樣情況。沒有理由俄文軍事術語會更容易理解。更何況受訓的韓軍軍官在二戰時基本都上過2-4年專業軍校,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都強于人民軍軍官。而且朝鮮人民軍的情況更復雜,很多人俄語或漢語水平遠超朝鮮語,甚至不會說朝鮮語。[5]那些在蘇聯待過會說俄語的軍官,讓他們聽懂蘇軍顧問的教導沒有問題,但讓他們教自己的士兵,麻煩就大了。而只會說漢語的那些,麻煩更大。
簡而言之,朝鮮人民軍的訓練水平會超過美軍,這是不可能的。
綜上可知,戰爭進行到1950年9月,美韓軍至少已經對朝鮮人民軍形成2:1的兵力優勢,6:1的火力優勢,還不計空中火力;而朝鮮人民軍的訓練水平本身就不及美軍,隨著美軍中較弱的新兵在初期的戰爭中被消耗掉,大量建制部隊、士官、參加過二戰的連排級軍官被補充到美軍第8集團軍,在訓練水平上更被美軍拉開差距;而朝鮮人民軍曾經占優的士氣、紀律、作戰經驗,也不再具有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美軍與朝鮮人民軍的交戰情況,才能真實考察美軍的戰斗力水平。
在9月初,朝鮮人民軍發起洛東江總攻后,美軍各條戰線連吃敗仗,多處被朝鮮人民軍突破。美軍官史寫道:“在取得最初的輝煌成功后,北朝鮮軍隊的致命弱點再一次使其失去贏得整個勝利的機會——落后的交通運輸及物資供應使其無法充分利用其成功的突破而擴大戰果;面對可能集中在關鍵時刻針對其部隊的大規模空中、裝甲和炮火,其通信和補給無法利用突破并支持持續進攻。”[6]雖然是在說朝鮮人民軍的弱點,但并不否認美軍的失利。
在仁川登陸前幾天的戰斗中,174高地戰斗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奉命進攻174高地的美軍騎兵第5團第3營來朝鮮戰場前原為第14團第3營,人員、裝備均滿編,該營專門從事冬季作戰,接受登山和滑雪訓練,是參加朝鮮戰爭的唯一一支了解如何在極端氣候下作戰的美軍部隊,亦是當時美軍訓練水平最高、戰斗力最強的營之一。[7]
結果,174高地一戰,該營900人被打得只剩292人,在9月14日勉強奪取了高地[8],但9月15日在朝鮮人民軍的反擊中,美軍騎兵第5團不僅丟失了174高地,還丟失了350、312、392高地以及401高地北側高地。[9]174高地戰斗再次證明,在步兵的近距離格斗中,人員只要稍加訓練即能使用步兵武器與訓練有素的部隊進行抗衡,這讓人想起重裝騎士面對十字弩的悲慘命運。現代近戰,戰斗交換率依然遵循冷兵器時代的1:1,訓練更為有素只能增加些許優勢,而且很容易被另一方的戰斗精神所抵消。
隨著仁川登陸的成功,釜山防御圈內的沃克隨即發起大反擊,美軍各師轉入反攻,與朝鮮人民軍展開激戰。美軍的表現再次讓人大跌眼鏡,布萊爾寫道:“仁川的消息使第8集團軍士氣高漲。每個美國兵都立即意識到其戰略意義。……然而,第8集團軍顯然無法突圍釜山外圍,這實際上威脅了仁川的宏偉設計,即擊倒、壓倒和困住在韓國的朝鮮人民軍。由于缺乏第8集團軍的迅速果斷推進,朝鮮人民軍可能會繼續戰斗數月,在一場可怕的冬季戰役中造成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傷亡,而第8集團軍和第10軍都沒有(為冬季戰役)做好準備。朝鮮的‘統一’必然會推遲;美國公眾雖然仍然支持杜魯門和麥克阿瑟,但可能反叛。”[10]
9月19日晚,仍在仁川的麥克阿瑟會見了阿爾蒙德、斯特魯布爾、謝潑德、道爾、賴特等人,回顧了釜山周邊的局勢。根據謝潑德的筆記,麥克阿瑟對沃克深感擔憂,并非常惱火。柯林斯似乎是對的。第8集團軍在被包圍了這么長時間,耗費了如此多的人力,似乎無法進行決定性的進攻。大邱和仁川之間的距離可能太大,無法實現連接。令人驚訝的是,麥克阿瑟接著在一次公開會議上告訴該小組,也許沃克應該被一位更強有力的將軍取代。[11]
戰斗過程——這一鐵的事實證明了,即使在仁川登陸后,美軍第8集團軍面對軍心、士氣面臨崩潰的朝鮮人民軍,依然無法在自己擁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取勝。而美軍第8集團軍的表現影響了麥克阿瑟的決策,讓其做出昏庸決策,給了志愿軍大好機會,這是后話。
當美軍在絕對優勢情況下依然不能正面擊敗朝鮮人民軍的情況下,美軍和美國民眾關于美軍未做好戰爭準備、裝備老舊、訓練不足等所有觀點都毫無意義,只能成為借口。
即“美國陸軍到底怎么了?”這個問題的提出,首先就是建立在美軍和美國民眾對自身步兵戰斗力不清晰不正確的認識之下。美國雖然是二戰的戰勝國,并在二戰后一舉躍升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但美軍在二戰中并未與最精銳的德軍、日軍部隊交過手。在歐洲戰場上,德軍最強大最精銳的部隊陷入蘇德戰場,與美軍交手的德軍,要么非其主力,要么已是戰斗力衰退之時。在太平洋戰場,美軍雖然和很多日軍精銳部隊交戰過,但日軍地面部隊基本都陷入困守孤島的絕境之中,完全被動挨打,并不能真實體現出日軍的戰斗力和指揮水平。
誠然,美軍步兵在二戰中的表現不可謂不勇敢,但作戰經歷與美軍、美國民眾在戰后的良好自我感覺并不相符。
如此說來,美軍似乎并不強大,但又并非如此,美軍的強大是被公認的,正如前文指出,美軍與自己制定的標準相比,有差距;與歷史上的巔峰時期美軍相比,有差距。但美軍與自己的對手做橫向對比,明顯強大許多。
如此說來,似乎問題回到了志愿軍對美軍的初步認識上——美軍步兵近戰能力弱,導致朝鮮人民軍通過近距離格斗壓制美軍。其實也不盡然,美軍的訓練水平決定了其步兵具備出色的近戰能力,塞繆爾·萊曼·阿特伍德·馬歇爾的研究是有說服力的。
但有能力和能力能不能用出來,這是兩碼事。
所謂的美軍未表現出擊敗朝鮮人民軍的能力,其實只是美軍沒有表現出快速擊敗朝鮮人民軍的能力,而不是它沒有能力。即使沒有仁川登陸,在美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實力已經根本逆轉的情況下,釜山防御圈內的美軍在10天、半個月或者1個月,也一樣能擊敗后勤已無法支持的朝鮮人民軍。但要讓美軍在3到5天內快速擊敗朝鮮人民軍,美軍卻做不到。
要解釋這個問題,根源還是要從美軍的軍事思想、理論、學說上去找。(未完待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