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胥杰
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5月,南京政府共接收了日汪遺留的260多艘各式炮艇,并收羅了其它來路的各種船艇,編出了9個炮艇隊、1個海岸巡防隊。
國民黨海軍第三機動巡防艇隊,即由海軍第二炮艇隊分化編成而來,相當于陸軍團級建制。
駐鎮江的第三機動艇隊下轄3個分隊,共擁有炮艇(9艘)、登陸艇(11艘)、巡防艇(4艘),總計24艘,其主戰艇為25噸級炮艇。也有當事人文章中回憶炮艇、登陸艇為各10艘的(《第三機動艇隊鎮江起義》-彭楚材 江蘇文史第30輯 1989.04)。
該艇隊炮艇編成中“炮52”、“炮53”、“炮68”、“炮104”號艇為日本遺留的海軍25噸炮艇,艇上原標配25mm機炮、12.7mm機槍各一挺;“炮1”號艇為原汪偽海軍“江和”艇(80噸、上海江南廠造),其它為英美制淺水炮艇或戰前舊艇。
北京軍博中的日制25噸海軍炮艇
該“414”號艇,據查為解放軍在營口接收的國民黨軍裝備
1949年初,第三機動艇隊由江陰黃田港上移到時為江蘇省會的鎮江駐防,停泊位置在鎮江海軍碼頭(江濱醫院對面,北固山西側),艇隊部在招商局(現江河匯樓盤區域),相距約1.5公里,兵力400人左右。
第三機動艇隊時任艇隊長為查良煦(青島海校出身、屬于“電雷系”)、副艇隊長朱叔豪(汪偽海校)、參謀馬青波(汪偽海校)、油料彈藥管理彭金玉(陸軍士官學校)、分隊長李文新、楊錫玉等。
同時鎮江還有駐有聯勤運輸艇隊登甬、同湘等船。
1940年代的鎮江軍用碼頭(原為安豐煤棧碼頭)
日軍船艇在鎮江碼頭駐泊時的狀態
當時的南京政府形勢經過三大戰役的摧毀打擊,已經風雨飄搖、岌岌可危,其海軍內部也是一片混亂。
其實國民黨海軍和陸軍一樣,內部也是派系林立,爾虞我詐,爭斗血腥殘酷。
1947年因為“伏波”艦撞沉的海難事故,由閩系將領方瀅帶頭“炮轟”海軍司令桂永清,導致了桂永清為代表的電雷系對閩系的血腥報復,近千人遇害,并一直鬧到退守臺灣后很長時間。其中桂永清曾計劃在1949年5月上海撤退時,把原海軍官校校長魏濟民等一些閩系人馬,關在江南造船廠里,待破壞工廠時用炸藥一并炸死,經陳誠干預才未果。
這也是國民黨海軍在1949年大規模起義、投誠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因(以閩系為代表)。
第三機動艇隊實際的起義策動工作,最早開始于1949年1月間,共有4條暗線獨立開展。分別是:彭楚材(軍醫)--蘇南行署、蘇子慶(副官)--上海地下黨、楊岳(104艇輪機長)/程健培/彭西航--蘇北軍區、陳秉樞—中共上海局。
這些人員因為多數是基層軍官和士兵,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主要進行的是人員態度試探、摸排工作,并沒有進行組織化活動,只等待時機控制船艇。
自1949年4月中旬后,局勢變化已迫在眉睫,各條暗線開始依據各自的聯絡指示,開展一定的活動,并接洽了江面安全聯絡信號--“白天紅旗、夜間紅燈”,確保不干擾解放軍渡江工作。
1949年4月22日下午5時,第三機動艇隊突然組織了第一次緊急會議,要求在第二日天亮前全部離開鎮江港撤往上海,不能開的船全部自沉。因江陰要塞已經被解放軍占領、運河航行困難航路受阻,命令實際已無法執行。
當晚9時許,查良煦又再次召開艇長會。副艇隊長朱叔豪宣布:全隊所有艇一律破壞(能開的到江中自沉、不能動的就地爆破),人員陸上撤離鎮江。
但由于根本無人執行命令,第三機動艇隊此時的指揮管理體系已事實解體,查良煦、朱叔豪、馬青波、彭金玉等人旋即放棄崗位,半夜即離開部隊,由鎮江站坐火車逃跑。第67號炮艇則由李文新等人開走,楊錫玉亦離隊跑路。(查良煦、李文新在逃亡途中被俘;朱叔豪后到臺灣,據說當過“行政院衛生署”人事專員等職)
劇烈動蕩之下,該艇隊此時已群龍無首,部分鎮江本地官兵已自行離隊回家。四條暗線在這種情況下,迅速聚合形成組織力量,決定先派出104號艇去江北尋找解放軍,其他留守人員保護好各自的船艇。
1949年4月23日子夜時分,104號艇即帶著解放軍蘇北警備7旅旅長吳光明及部分官兵(約1個連,由炮艇拖帶木船運送)登陸鎮江,并接收艇隊。
當日凌晨4時,炮1、炮104、登313、登317、登318艇,以及聯勤運輸船開始大批運送解放軍過江(揚州六圩--鎮江)。
在鎮江已被接收的第三機動艇隊,以及艇隊的防空隱蔽措施
4月23日上午9時,過江部隊基本運輸完畢,民國江蘇省會鎮江宣告和平解放。
據方面有關統計,整個鎮江解放過程中,鎮江江面共有約41艘各型海軍艦艇或起義、或投誠、或滯留而被解放軍接收,困在焦山的岸防炮兵當日也隨其海軍一同行動。
隨后,第三機動艇隊對各艇做了隱蔽防空處置。4月24日上午10點左右,國民黨空軍進行報復轟炸時,無一損失。
5月,艇隊部遷往鎮江諫壁王家花園,當月底與原國民黨第1機動艇隊、第5巡防艇隊合并分編為華東軍區海軍海防第1縱隊第1、2、3炮艇隊。6-7月間,該部奉命進入太湖地區剿匪。
1949年8月,解放軍海軍在鎮江焦山組建了“華東海軍學校第4大隊”,下轄第13、14、15、16四個中隊,海防1縱各艇隊人員大部編入,學成后進入華東海軍,正式開啟了新的海軍生涯。
事后大陸方面登記認定的第三機動艇隊起義艦艇為(1983年最終認定為起義):
第三機動艇隊炮艇(8艘):炮1、5、52、53、68、88、102、104號。(67號艇逃跑)
第三機動艇隊巡邏艇(4艘):巡10、21、121、123號。
第三機動艇隊登陸艇(11艘):登32、302、305、306、308、313、314、317、318、708、713號。
各艇參加行動的主要人員有:陳永奎、劉世鳳、吳玉華、秦國璋、袁裕光、孫升林、毛謙、姜小龍、許國海、李斌等。
隨同艇隊的另有聯勤運輸隊登陸艇、運輸船8艘(李道元、陳小漢等、葉桂清、龔值鈞等)。
因為這些起義中有很多的偶發因素和不確定性,直到1980年代才最終對部分艦艇人員的性質作了認定,不同時期的資料存在一定的統計口徑偏差是難免的。
起義的認定直到1983年才有結論
作為歷史還原,駐鎮江的國府海軍實際也有部分進行了“戰場突圍”,并沖過了三江營、江陰的岸炮封鎖線到達上海。對岸所稱的“長江突圍”,即是指鎮江和南京、江陰三地的共19艘艦艇參與的這一行動(2艘途中自毀、3艘戰沉、14艘抵滬)。
(個人寫作,請勿復制或洗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