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2月,“赴美接艦參戰學兵總隊”正式成立,總隊長為黃埔一期的陸軍中將潘佑強,副總隊長為海軍中校魏濟民和海軍少校許世鈞。
1945年1月24日,一千多人的學兵總隊從重慶朝天門碼頭開往成都新津機場,開始了接收美國贈送軍艦的萬里越洋遠行,這一場跨越半個地球的奇幻之旅,先后經過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古巴、巴拿馬、墨西哥、日本——去的時候還沒有正式操作過軍艦的學兵們,返程時身邊已經沒有了一個美國海軍教官,接收的八艘軍艦,都是他們自己開回來的。
在千名學兵的越洋奇幻之旅中,最為奇特,讀者諸君可能最感興趣的,就應該是印度的孟買和古巴的關塔那摩了——這兩個地方大家太熟悉了:印度人說孟買再不努力就被上海追上了;關塔那摩是古巴的地盤,但是那里卻有最臭名昭著的美軍關塔那摩監獄。
八十年前的印度孟買和美軍建有軍事基地的關塔那摩是什么樣子,讀者諸君可能會想象出一半:看2025年的孟買,或許就能知道八十年前那里是什么樣子,但當年的關塔那摩是不是很兇險,大家可能就未必會知道了。
當年為了支援中國抗戰,美國決定向中國贈送八艘戰艦——那八艘戰艦在今天可能不起眼,但是對苦苦支撐的民國“海軍”來說,則是天降大禮包:排水一千四百五十噸的護航驅逐艦兩艘、排水一千噸的掃雷艦四艘、排水量八百五十噸的海岸巡防艦兩艘。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一百二十九輯刊發了當年接艦海軍士兵楊克銘、胡征慶、陳顯揚、熊晫、劉福祥五位合著的《抗戰期間赴美接艦歸國親歷記》(本文黑體字均出于此),據他們回憶,當年的國軍海軍已經不能叫做海軍了:抗戰前夕,南京海軍部直轄的軍艦有五十多艘,總排水量只有萬多噸,抗戰開始不久沿海就全部被日軍占領,海軍艦艇除大部被擊沉外,又在長江下游又自沉了一部分堵塞航道,僅剩下的十多艘破舊的炮艇,撒退到川江,海軍也就變成了“江軍”。
當年的一千多名海軍軍官和學兵,雖然是優中選優,但仍有一些人骨子里極度不自信:“有個學兵他向一個美國兵大訴其在中國內地生活太窮、太苦,他十分羨慕崇拜美國的生活,他不愿意當中國人,認為只有當美國人才最幸福,他乞求美國兵設法幫他加入美國籍。他的談話被另一個同學聽到,傳出后引起了大家氣憤,認為他有辱國格,有失中國軍人的身份,把他狠狠揍了一頓。”
任何時代的熱血青年心目中“國格”都不可辱,軍人更是如此,他們用拳頭說話,長官們也假裝不知道,甚至還鼓勵他們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時奮起反擊,比如他們在邁阿密期間,一家電影院因為看交通大學畢業的學兵瞿偉民長得很黑,誤認為他是“中國黑人”而不肯賣票給他,于是在“學長(前期有一些空軍也在美國受訓)”的鼓勵、長官的默許下,十多個學兵組團去了那家電影院:“看他們賣不賣票,如果拒不賣票,就強行沖進去,誰要阻攔,就不客氣用拳頭說話。”
當年的一千多位海軍學兵,絕大多數來自著名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復旦大學、中央政治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大學、東北大學,南開中學、立人中學、中正中學、求精中學、志誠中學,能在那些名校上課的都非尋常家庭子弟,再加上一些東南亞、香港的愛國學生,大學學歷的超過一半,大家見多識廣且自尊心愛國心極強,自然不會忍氣吞聲,而且當年美軍也是這個脾氣——他們也跟中國海軍打過架,誰能打就服誰,絕不打小報告找后賬:“以后,還發生過因美國水兵無理輕視中國水兵,而引起沖突打架的事。很快,中國水兵骨頭硬的名聲傳遍這個城市,我們大搖大擺出入各個公共場所,也沒有再發生過公開無理拒絕的事了。”
海軍學兵在邁阿密的日子過得不錯,盡管也出現了軍官克扣貪墨他們補貼的蔣軍司空慣見之事,但他們畢竟是學到了真正的軍事技能,而他們受訓的基地,就是美軍強占的古巴關塔那摩:“關塔那摩海港是古巴東南沿海的一個天然良港,它控制著大西洋入加勒比海的航道,位置重要。從1903年起,美國即強行租借關塔那摩港作為海軍基地。”
海軍學兵們以專業的眼光發現,美軍強占關塔那摩,就是看中了那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它的入口處狹窄,僅三公里,進入港灣后,水面寬闊,有七十平方公里,能停泊大批重型軍艦,在美國多年經營下,已經有了大型碼頭、倉庫、船塢和修理廠。
當年還沒有美軍監獄,但是戰術科目訓練和海戰實彈演習已經夠這些第一次接觸現代化軍艦的年輕人受的了:關塔那摩屬于熱帶氣候,甲板滾燙能煎雞蛋,機艙下更是比桑拿房還悶熱,再加上軍艦在風浪中搖晃,大家都吐得一塌糊涂。
先關塔那摩訓練確實很艱苦危險,但營區內設有商店、俱樂部、電影院、游泳池、露天球場,還有古巴華僑開設的中餐館。總體來說日子還算過得去,起碼跟印度孟買相比,關塔那摩簡直就是天堂了。
前面咱們說過,接收美艦的海軍學兵家境大多很好,他們到了印度,確實有些很不適應,首先就是那里的味道:“我們也看到在那些豪華大樓前和人行道上,卻蜷縮著一堆堆衣不蔽體,蓬頭垢面的窮苦印度人。在離大街不遠的小街上盡是低矮的棚戶,擠滿了貧民,街旁擺滿各種小食攤,一些印度人盤腿坐在地上,用手抓吃食物,小食攤前散發出一股股刺鼻的類似大蒜的氣味。”
印度氣味怪,那是全世界的共識,筆者再怎么復述學兵們的回憶,也不如讀者諸君在網上看到的只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本土并沒有經歷什么戰爭,所以富人的生活依舊很安逸:“孟買背靠青山,面臨阿拉伯海,海灣景色秀麗,在環山半腰中,有幢幢風格各異的別墅,在繁華的市中心區,高樓大廈林立。孟買沒有遭到直接的戰禍,也沒有受到轟炸,呈現出一片和平繁榮景象。”
什么時候富人的生活都不會太差,尤其是在戰火沒有燒到的地方,印度的富人生活可能要比當年大多數中國人活得好:“大街上行駛著各種車輛,小汽車、公共汽車、電車、人力車,夾雜在車輛中有緩緩而行的大象,孩子們騎在象背上怡然自得,好似中國農村牧童騎在水牛上的神情,街中還有牛在悠然散步。”
實事求是地說,1944年和1945年的中國也很窮,貧富差距也很大,但是在那些家境較好(估計也沒有現在的普通人家好)的學兵看來,印度還是太窮了:“田土干裂成硬塊,形成道道裂縫,禾苗枯萎,許多饑餓的印度農民,在路邊徘徊。他們赤裸著上身,瘦骨嶙峋,根根肋骨清晰可見。在一條干涸的河邊,一群干瘦的男男女女、跪在地上,雙手合掌,對天不住叩頭,像是在祈禱求雨。最可憐的是那一群群的孩子,有的半裸,有的一絲不掛,全身皮包骨,而肚子卻異樣鼓脹呈現嚴重缺乏營養,光著腳在那被烈日曬得發燙的地面上直跳。”
田野間站滿了窮人,城里火車站的窮人更多,穿行其中的極少數富人就更顯眼了——請原諒學兵回憶文章中關于味道和場景的描述,筆者并不能完全復述,我們只能說孟買的火車站就是乞丐的天下,站臺周圍擠滿乞丐,有站著的,有坐著的,有蜷縮一堆躺在地上的,乞丐中還有缺腿、缺胳膊的殘疾人和帶著狗的盲人,枯瘦如柴白發蒼蒼的老人、抱著嬰兒沒有上衣的婦女 :“在站臺上進出的還有穿著白色長袍的印度男人,有的額上臉上涂著五顏六色的橫紋條(這是表示等級身份的記號)和穿著華麗紗籠民族服的貴婦款步而過。有些婦女裝飾奇特,鼻孔的外面凹處嵌上金制的裝飾品,鐲子不僅戴在手腕上,足踝上也戴著腳鐲。也未見有人發善心施舍。”
印度富人的照片好找,窮人的照片也不少,但是很遺憾,很多照片都真實得太可怕,不處理的話發出來會引起讀者諸君的不適,所以筆者只能選一張人物比較“胖”的做配圖。
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有窮人和富人,但是像印度那樣八十年不變的味道,可能就十分罕見了,即使是當年同樣貧窮落后的中國,似乎也不會在空氣中彌漫著揮之不去的怪味。
那八艘接過來的軍艦,當然沒有用在抗戰之中,因為軍艦尚未回國,日本就宣布投降了,那八艘軍艦有的起義,有的去了臺灣,而接艦學兵跨越半個地球的奇幻之旅,卻會讓我們想到很多:關塔那摩依舊被美軍占據,印度的味道還是那么磅礴,那些已經改變和永遠都不可能改變的狀況和味道,讀者諸君又會作何評價?去過印度的朋友,一定知道現在孟買是不是已經相當繁華?那里的空氣中,還一人彌漫著類似大蒜的氣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