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30日拂曉,一支日軍乘船由潯江溯江而上,悄然在離石咀鎮七公里外的東葉屯登陸上岸,由此,一場少被了解的抗日戰事拉開了序幕,這就是被后人所記載的——東葉抗日之戰。
1944年,由于日本海軍被打擊漸弱,其在太平洋的海上聯絡運輸線失去保護而嚴重受挫,不能暢通,東南亞各部失去補給聯系,于了發起一場“打通陸路運輸線”的戰事,意欲打通武漢經湘桂到達越南,直通東南亞。
所以,在1944年8月底,長衡會戰后不久,日軍即發起侵略廣西的計劃,由此,重要交通線上的桂林,柳州即成為日軍首要攻擊的目標,而隨后發生了一系列的戰事,史稱為桂柳會戰(日軍資料稱為廣西作戰)。
而在1944年10月間,日軍進入桂平,一度占領桂平,其中發生最重要戰事的地點,就在今天桂平蒙圩,這就是桂平蒙圩戰斗。
東葉抗日之戰,即是此戰的一部分。
1944年10月29日,一支約300多人的日軍占據木合江村宿營。
此時的日軍,雖然說由北向南打通這“南北交通線”,打得正面戰場的抵抗部隊節節失利,如長,衡,桂林等,但真正來說,很多日軍部隊到達廣西,看著勢頭很猛,都已是強弩之末,孤軍深入了,除了所謂的“主力”,很多日軍部隊的各種補級,如武器彈藥,糧食等,都是缺乏有效的系統運輸補給,只能就地自我解決。
都知道,日軍所謂的軍需補給的就地“自我解決”,很多時候都是就地以“燒殺搶掠”來完成一定的補給,到一地搶一地,“三光政策”之下,造成眾多的屠殺慘案,記下一筆筆血債。這支日軍也沒有例外,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就派出一小股部隊沿潯江乘艇上溯,尋找村莊,在到達東葉屯附近江面時,看到江邊上有碼頭一樣的地形,于是,就靠岸下船搜村尋糧。
他們上岸沿路靠近東葉屯時,正好被當地自衛隊員發現,于是,東葉本屯自衛隊即組織起來防范來敵。
好在當時東葉屯有圍閘,日軍到達時,囂張的就近威脅村民開閘開門,但令他們沒有料到的是,在這個小小的村屯里,防守的自衛隊及村民,面對威脅,不但沒有開閘門放他們進去,卻首先開槍,直接擊斃三名日軍。
一場激烈的戰斗開始了。
此時東葉屯除了本村村民,還有部分過路的外來避難的外村人,總就一百多人,其中,村里還有一支自己組織成立的抗日自衛隊。
抗日自衛隊,其實起源于民國時期廣西實行的“民團制度”,各地都有民團組織,這“民團”可就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了,即民國新桂系李,白,黃推行的“三自三寓”政策的一部分,“三自”自衛、自治、自給;“三寓”,即寓兵于團、寓將于學、寓征于募。
展開說那就沒完了,通俗點簡單說,民團是一個由官方組織主導,并形成行政制度管理的一種地方武裝力量(有點像現在所說的“民兵制度”),在日軍這次入侵廣西,除了正面戰場有正規部隊部署外,還有很多地方相關的民團武裝,如縣級,鄉級,村級,屯級,有條件的都紛紛自發轉變成為“抗日自衛隊”,“抗日保鄉隊”,配合正面戰場在各自當地的作戰。
東葉屯自衛隊就是這樣的一支本地“護村武裝”。
日軍三人被斃后,馬上展開行動,分三面圍攻東葉屯。這股日軍只是“征糧”部隊,人數不多,但武器裝備還是比東葉屯自衛隊強一些,只是地形地勢對東葉屯更有利一些,所以,這場戰事從清晨進行到下午,日軍依然沒能攻進東葉屯內。
直到天色將黑,東葉屯自衛隊彈藥將盡,快要頂不住的時候,周邊各村屯,馬皮鄉的加荷,水秀村,及石嘴水口,在古嶺屯的自衛隊聽到槍聲,紛紛組織起來,趕來支援。
天色漸黑,日軍只聽到周邊圍攻而來的動靜,卻沒能清晰了解,看到援軍的實際情況,只得退出東葉屯,撤往江邊船上,往下游逃去。據一些網上資料,此東葉屯保衛戰,東葉自衛隊陣亡13人,參戰村民陣亡11人,被毀房屋 10 座。
此戰雖小,不被大史書所記載,但也展示了人們面對外敵侵略,不屈,不服,敢于抵抗,保衛家園的決心。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