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的璀璨星空中,孔慶俠是一顆熠熠生輝的恒星,以非凡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和無私的奉獻,照亮了無數患者的康復之路。從醫數十載,他不僅在手術臺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即便在退休后,依然用滿腔熱忱續寫著無疆大醫的壯麗篇章。
杏林逐夢:砥礪前行鑄醫魂
1962年,孔慶俠出生在長葛市后河鎮山孔村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常年被病痛纏身,家庭的重擔沉甸甸地壓在母親柔弱的肩頭。每到開學季,湊齊學費便成了一家人最發愁的事,年幼的孔慶俠看著父母為了自己的學業四處奔波、低聲下氣地向人借錢,心中滿是酸澀與堅定。他深知,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家庭的命運,才能成為像白求恩一樣治病救人的醫生。
在學習的道路上,孔慶俠猶如一名不知疲倦的行者,披荊斬棘,奮勇向前。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還未照進院子,他便坐在桌前誦讀課文;夜晚,昏黃的燈光下,他沉浸在書本的世界里,與星辰為伴。功夫不負有心人,1981 年,孔慶俠憑借優異的成績考入河南醫科大學醫療系,終于踏上了夢寐以求的醫學之路。
大學期間,孔慶俠如饑似渴地汲取著醫學知識。課堂上,他全神貫注,目光緊緊跟隨老師的一舉一動,手中的筆不停地記錄著重點;課后,他一頭扎進圖書館,翻閱著各種醫學典籍,常常忘記了時間。他還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學術活動,與同學們熱烈討論,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視野。
畢業后,孔慶俠被分配到新鄭市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當時,醫院的外科技術相對薄弱,很多醫生都不愿意在這里工作,但孔慶俠沒有絲毫抱怨。他深知,基層醫院雖然條件艱苦,但卻是鍛煉自己的好地方。他每天早早來到醫院,認真查房,仔細詢問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遇到疑難病例,他便查閱大量資料,請教資深醫生,直到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案。
為了提升自己的手術水平,孔慶俠主動向醫院申請,到上級醫院進修學習。他先后在北京軍區總醫院、河南醫科大學一附院普外科進修,在上海長海醫院腔鏡外科進修 6 個月。在進修期間,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跟隨帶教老師上手術臺,仔細觀察老師的每一個操作步驟,學習老師的手術技巧和經驗。回到醫院后,他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術應用到臨床實踐中,成功開展了多項新技術、新項目,為醫院的外科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0 年 10 月,孔慶俠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晉升為副主任醫師。2003 年,他作為優秀人才引進到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在這里,他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技術瓶頸,成功完成了許多高難度的手術,在業內聲名鵲起。2005 年 12 月,他順利晉升為主任醫師。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孔慶俠意識到,單純的外科治療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他開始關注內分泌領域的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治療。2012 年 5 月,49 歲的孔慶俠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遠赴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糖尿病治療中心進修 6 個月。在那里,他接觸到了國際前沿的糖尿病治療技術和理念,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為自己的醫學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3年 7 月,孔慶俠又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進修糖尿病相關手術 6 個月。回國后,他結合自己豐富的外科經驗,在肥胖合并 2 型糖尿病手術治療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開展的肥胖合并 2 型糖尿病手術例數近 1000 人次,成為河南省手術治療糖尿病的領軍人物,被譽為 “河南省手術治療糖尿病第一人”。
妙手仁心:退休亦為新起點
2022年,到了退休年齡的孔慶俠,本可以在家中享受悠閑的退休生活,陪伴家人,安度晚年。然而,河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因新主任未到位,但科室的發展和患者的需求讓孔慶俠無法釋懷,他毅然決定延遲退休,繼續堅守崗位,直到 2024 年 4 月。
退休,對于孔慶俠來說,不是職業生涯的終點,而是另一段精彩旅程的起點。他放不下對醫療事業的熱愛,放不下那些在病痛中掙扎的患者。退休后,他依然活躍在醫療一線,在河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鄭州益養康醫院、河南小建中醫互聯網醫院、鄭都中醫院等多家醫院坐診。
每天清晨,孔慶俠總是第一個來到醫院。他換上白大褂,整理好聽診器,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每一位患者。他的診室里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但他從不敷衍任何一位患者。他耐心地傾聽患者的訴說,仔細地詢問病情,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他深知,對于患者來說,醫生的每一個問診、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可能帶來莫大的安慰和希望。
一天上午,診室里來了一位 50 多歲的患者,名叫李華。李華患糖尿病已經 10 年了,這些年來,他一直在服用降糖藥物,但血糖控制得并不理想。最近,他又出現了頭暈、乏力、視力模糊等癥狀,這讓他十分擔心。孔慶俠仔細詢問了李華的病情和治療經歷,為他進行了全面的檢查。檢查結果顯示,李華的血糖值高達 18mmol/L,已經出現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
看著李華焦慮的眼神,孔慶俠安慰他說:“別著急,糖尿病雖然是一種慢性疾病,但只要我們積極治療,控制好血糖,是可以延緩并發癥的發展的。” 隨后,孔慶俠根據李華的病情,為他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他調整了李華的降糖藥物,增加了胰島素的注射劑量,同時還給他開了一些改善微循環和營養神經的藥物。此外,孔慶俠還詳細地為李華講解了糖尿病的飲食和運動注意事項,鼓勵他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孔慶俠始終密切關注著李華的病情變化。他定期為李華復查血糖,根據血糖值調整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李華的血糖逐漸得到了控制,頭暈、乏力等癥狀也明顯減輕。看著李華的病情一天天好轉,孔慶俠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薪火相傳:培育杏林新苗秀
在坐診的同時,孔慶俠還肩負起了培養年輕醫生的重任。他深知,醫學事業的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傳承,只有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生,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在病房里,經常能看到孔慶俠帶著一群年輕醫生查房的身影。他認真地向年輕醫生講解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從診斷思路到治療方案的制定,再到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他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他鼓勵年輕醫生多思考、多提問,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一次,一位年輕醫生在面對一位糖尿病足患者時,不知道該如何制定治療方案。孔慶俠耐心地引導他:“你先分析一下患者的病情,看看目前存在哪些問題,然后再考慮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治療措施。” 在孔慶俠的啟發下,年輕醫生逐漸理清了思路,提出了自己的治療方案。孔慶俠對他的方案進行了點評和完善,讓年輕醫生受益匪淺。他還親自示范清創操作,向年輕醫生講解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項。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年輕醫生的業務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除了臨床帶教,孔慶俠還經常組織病例討論和學術講座。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臨床經驗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年輕醫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勇于探索創新。在他的帶動下,科室的學術氛圍日益濃厚,年輕醫生們的科研熱情也被激發了出來。
有一位年輕醫生對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很感興趣,想要開展相關的科研工作,但卻不知道從何入手。孔慶俠得知后,主動找到他,為他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幫助他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在孔慶俠的指導下,這位年輕醫生成功申報了一項科研項目,并在研究過程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公益濟世:播撒希望暖人心
孔慶俠始終心系那些貧困地區和偏遠山區的糖尿病患者。他知道,這些患者由于經濟條件和醫療資源的限制,往往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為了讓更多的患者受益,他積極投身公益醫療活動。
他多次參加醫療扶貧團隊,深入貧困地區開展義診。在義診現場,他不顧路途的顛簸和疲勞,認真地為每一位患者檢查身體、診斷病情。有些患者因為路途遙遠,趕來時已經疲憊不堪,孔慶俠總是讓他們先休息,自己則加班加點為他們診治。遇到家庭困難的患者,他還會自掏腰包為他們購買藥品。
有一次,在一個偏遠山區的義診中,孔慶俠遇到了一位患有嚴重糖尿病并發癥的老人。老人的家庭非常貧困,根本無力承擔治療費用。孔慶俠看著老人痛苦的樣子,心里十分難過。他決定為老人免費治療,并聯系當地醫院,協調后續的治療事宜。在他的努力下,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老人的家人感激涕零,拉著孔慶俠的手說:“您真是我們的大恩人啊,要不是您,我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孔慶俠還積極參與線上公益醫療活動,通過網絡平臺為患者答疑解惑。他開通了個人公眾號,定期發布糖尿病防治知識和健康科普文章,受到了廣大患者的關注和好評。他還加入了多個醫療公益群,隨時為患者提供幫助。
在一個醫療公益群里,有一位患者咨詢糖尿病的飲食問題。孔慶俠看到后,立刻詳細地為他解答了各種食物的含糖量和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原則。他還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他制定了一份個性化的飲食計劃。患者感激地說:“孔主任,您真是太貼心了,有了您的指導,我對控制血糖更有信心了。”
孔慶俠,這位在醫學領域奮斗了一生的醫者,用他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無疆大醫。退休后的他,依然在醫療的道路上默默奉獻著,為患者帶來希望,為醫學事業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無數人的心靈,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到醫療事業中,為守護人類的健康而不懈努力。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醫者的初心和使命,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和溫暖。他是患者心中的希望之光,是醫學領域的一面旗幟,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目前,孔慶俠教授在逆轉2型糖尿病的路上越走越寬。他堅信: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閆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