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寶寶們來到啵啵間,我們家產品是可以做代代的,敏感肌用沒問題。”
“我們這個產品里的精華可以米白白,集美們行動起來,給自己打一針biubiu,只需要300米立刻給大家咻咻上。”
不知你發現沒有,現在的直播間成了一個大型加密世界。
尤其是在一些帶貨直播間中,明明說的是中文,但就是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
一些主播不知為何,非要把正常的中文用一些“黑話”代替。
最常見的就是視頻中出現的錢,通常被說成“米”。
看著主播眉飛色舞地說今天又賣了多少“米兒”,你以為這是個賣大米的主播,打開櫥窗一看,里面的商品沒有一個和米有關。
這時候你大概才能恍然大悟,原來主播說的是“今天又賣了多少錢”。
為什么短視頻網紅們都要把錢說成米,應該是21世紀網絡十大迷惑問題之一。
不僅我們迫切想弄明白,那些被影響的,真正賣大米的主播,更想知道為什么。
長久以來,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在直播間里,如果說一些特定、敏感的詞,直播間就會被限流。
包括但不限于多少錢說成“多少米”,主播說成“煮波”,不知道的還以為來了個美食直播間,要給大家表演吃大米呢。
其他諸如美美的叫“米米嘟”、酒叫“8+1”、直播間叫“啵啵間”,越來越多的魔幻詞被創造了出來。
可這些詞在正常的中文里,根本就是錯別字呀,從小我們就學修改錯別字,上完學卻又要學著理解“錯別字”。
不管你理不理解,反正我有點不理解。
錯別字就算了,我們可以勉強解釋成諧音,但為什么說話的時候,一句話里要包含漢語、縮寫字母、阿拉伯數字、甚至emoji表情呢!
比如有些受了情感傷害的女子,發短視頻吐槽說:
“結婚十年了,昨天發現老公找了2+1,心痛s了,夜里只能在冷風中穿著咩咩大衣,喝著8+1療傷。”
如果不是經常混跡于各大直播間,把這些特定詞語一個個弄明白,壓根就不知道這個女子在吐槽什么。
原來她說自己的老公找了第三者,心痛死了,晚上一個人穿著羊毛大衣,喝著酒排解憂愁。
短短幾年內,網絡發展之快讓人咋舌,以前可能也有一些新奇的詞,比如說“給力”、“奧力給”,雖然也有點抽象,但這些詞一年可能只創造一個。
現在一場直播,就能劈里啪啦說出來一大堆,這些主播、網紅,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賽博版“倉頡造字”。
難道說“賺錢,喝酒”真的會影響直播間的流量嗎,其實根本沒有任何依據。
前段時間,雷總在抖音上進行了一場直播,直播過程中不僅直接說了“錢”,還大大方方把錢拿在了鏡頭面前展示。
不僅如此,雷總甚至還跨平臺和其他的主播進行了連線。
做了這么多主播們所認為的“違規行為”,雷總的直播間不僅沒有掉人氣,觀看人數反而蹭蹭往上漲。
這下網友們開始熱情討論了,為什么雷總說錢不會被封直播間呢。
底下的回答也很有趣,說雷總什么身份,幾乎所有我們知道的老板,見了雷總也要叫一聲老板,封雷總的直播間莫不是瘋了。
言外之意就是雷總有特權,其實不然,按照抖音平臺的規定,雷總的行為根本沒有違規。
而抖音副總裁對于直播間出現這些“黑話”的問題,也做出了正式回應。
他說平臺的規定中,沒有提“錢”就限流這個說法,之所以出現“米”這種詞,都是以訛傳訛。
因為市面上有很多所謂的抖音運營秘籍,為了增加信服度,所以羅列了很多自認敏感的詞語。
主播們對這些編造出來的秘籍深信不疑,一個個都開始按照上面的說法做,以訛傳訛下“米、達不溜、si”之類的詞就誕生了出來。
用的人多了,就給大家一種沒文化的盲流子的感覺。
不過有個很有趣的問題,中文里有那么多字,為什么非要用“米”來代替錢。
有人說,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習慣,其實早在2000年的時候,網絡不發達,就已經有網民圈子把錢說成米,缺錢就說缺米。
所以說,這是一個從上古網絡時期傳下來的話。
也有人說錢的英文是“money”,開頭是字母m,所以主播們就把錢叫米。
還有一種看法是這種說法出自粵語,廣東人經常說“好有米”,就是好有錢的意思,還有“有米路”,指有掙錢的門路。
由此延伸出來,米就是錢的意思。
最后一種說法則是根據中國的歷史,根據《明史》記載,在明代有個太監,曾經用“米”代指錢。
明孝宗時,這個太監收受賄賂,又怕被發現,所以就在賬本上寫“某送黃米幾百石,某送白米幾千石”。
其中黃米就是黃金,白米就是白銀。
不過以上的說法,都是猜測,沒有一個明確的信源,能說出來為什么把錢稱作米。
但這種說法,長此以往下去真的合適嗎?
網絡是個大趨勢,當你走進直播間,聽到主播說:
歡迎大家來到啵啵間,今晚給大家炸FL(福利),我們的百分百嘎嘎絨(鴨絨)大衣只要800饅頭(元)。
沒有搶到的寶寶們,可以給煮波點一個小關小注,也可以加煮波的綠泡泡,浮力多多,誰買誰省米。
以及一些美妝直播間,痘痘肌被說成“小包包”,雀斑是“小雀雀”,打玻尿酸水光針是“打biubiu”。
甚至厲害的主播,能把這些詞連起來,說一小段RAP,“咱家寶貝不僅能瘦某身燃某脂,還能促進某新某陳某代某謝”。
這些詞會不會讓你一整個都無語住。難道你賣正常的東西會限流嗎?
所以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主播不正面介紹一些產品,證明這些產品有貓膩。
比如說咩咩毛(羊毛)大衣,如果你收到貨發現不是羊毛,去找直播間理賠,人家會說本來就是咩咩毛,沒有告訴你是羊毛。
看來這些“黑話”不僅誤導人,還有可能被某些不法商家鉆了空子。
而人是會模仿,會學習的,小孩子也越來越早接觸網絡,他們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如果不加以重視,當某天你的孩子回到家,說:“粑粑麻麻,我今天被氣S了,同事說我8+1量不好,肯定賺不到米!”
你會怎么想?
如果喜歡本期節目,煩請點擊“關注”,既方便瀏覽往期作品,也不錯過下期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