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不必對小紅書上的中外網民友好互動過敏,這不過是“China Travel”熱潮的線上延續,是中外和平主義者朝著反脫鉤斷鏈方向的雙向奔赴,是李子柒式文化出海的域外回響。
如果要讓我說說“該怎么看待老外擠滿小紅書這事”,那這就是我的簡要版回答。
在我看來,這是彌足珍貴的中外跨文化交流歷史性時刻,也是標志性的“對華利好”事件。
都說“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小紅書上那些山川異域無礙于相互釋放友好信號的表達,就是對“國家間的友誼基礎在民間”的直觀注解,也是以“心相通”促“民相親”的有益嘗試。
“韓國人在線下體驗中國,美國人在線上體驗中國”的景象越多,對我們越是好事。
01
這幾天,大量“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的話題,引發國內外輿論廣泛關注。
現在看,這股風還有持續刮下去的趨勢:截止1月15日19時許,小紅書已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意大利等87個國家登上App Store的免費排行榜第一,還在39個國家的App Store免費排行榜上位列前十——這絕對稱得上是中國App“被出海”的標志性時刻。
到頭來,“沒想著出海,海卻自動奔涌而來”的奇異局面,愣是將小紅書推上了“TikTok之后中國又一款成功出海社交應用”的位置,也用TikTok全球化之路受挫反倒成就了中國原生“TikTok替代品”的奇特畫風,打了大洋彼岸的TikTok阻擊者一記耳光。
肉眼可見的情形是,現在加入小紅書的歪果仁越來越多了,之前主要是美國的“TikTok難民”,現在又涌進了大批其他國家的網民。
Ps:我個人覺得,“TikTok難民”的叫法并不準確,更準確的稱謂是“TikTok被打壓的用戶側受害者”,但這無關緊要。
在這場貼臉互說Hello的熱絡交流中,很多momo首次突破被“abandon”封印的英語練習結界,以藏在“-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中厚積了十多年的英語表達功力,向老外表達了自己的友好。
而老外們面對“Can you be my wifi”的硬核表白或“you are going me”的CPU干燒型表達,也經常報以紐約倫敦巴黎首爾五環外的中文口音——“泥蒿”。
毫無疑問,當很多中外網友共同加入“交貓稅”、“寫作業”的玩梗狂歡,彼此交流“CPDD”“V Me 50”的高能語匯時,這股讓“地球村”具象化的暖流,是對逆全球化冷空氣帶來的冷鋒過境的迂回抵御。
“你和我,心連心,同住地球村”,可當做這場“早C(Chinese)晚A(American)”阻隔不斷的深入交流的暖場BGM。
02
值得注意的是,在網上,在多數人為這樣的小單位“文明互鑒”感到歡欣的同時,也有不少人“預言家人格”上線,及時潑上冷水。
他們或是認定這是老外的臨時心血來潮,或是預判“不可抗力”即將抵達現場,或是揣測隊伍里埋伏了眾多善于拿捏流量密碼的“伏拉夫”,或是推測背后是Mcn做推手……要而言之,這只會是曇花一現,因為里面有太多的“不可測”“不可控”“不可能”。
不是說不能為其中的隱患做防范,但正如“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的定律昭示的,消極者常會裹足不前,行動派總會推動事情往前走。
在當下,我們最需要的,顯然不是在給孩子辦滿月酒時斷言“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式的聰明人,而是為消除彼此隔膜、增進相互了解添磚加瓦的行動派——表達即行動,那些友善表達就是在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這事上,有兩點不得不說:
1,因為反對禁止TikTok而涌入小紅書的所謂“TikTok難民”,基本上都是對華友好者。
有研究顯示,刷TikTok越多,對中國印象和評價就越正面。而那些為了反對TikTok加入用戶操作界面主要為中文的小紅書的外國網民,對華的友好程度更甚。
不少“TikTok難民”針對拜登政府的“拿走數據說”,用“I’m Chinese Spy”表達著自己主動給的意愿,還有很多人秀中文、穿漢服、跳中國古風舞蹈,個中態度不言而喻。
2,小紅書平臺主要是生活方式心智,沒有多少“輿論場”屬性,容易集聚積極正向內容。
用過的人都知道,小紅書上的社區調性是被“種草”“聽勸”“生活美學”等語匯定義的,匯聚的往往也是那些偏正向的內容,其算法機制呈現出對社會時政話題“冷感”態度的同時,也抑制了對立式、撕裂性話語在平臺上傳播——上面罕有“殖人”“慕洋犬”跟“蛆塊鏈”的對線,倒是有很多花式互夸。
平臺或社區會形塑其內容特征,所以這波中外網友交流也沒有什么過激話語,交流內容主要聚焦在分享地方美食、地域文化、城市景觀、社會習俗和語言特征上。
在有些老外的評論區,很多中國網民花式玩梗,有的給出中國互聯網生活要點提醒,有的發來英文完型填空求解,有的戲謔地做起付費起名看八字的生意,有的顛倒評論文字的順序,想加密給對方制造點難題,有的想要邀請對方下載某購物軟件一起砍一刀……
在作業幫的互幫互助下,在段子手的咸與玩梗中,很多老外都感慨:中國人真的太友好了。
03
從效果上看,這非但能增進很多老外對中國的了解,還能隔空“種草”,帶動線下的網友“奔現”和“China Travel”。
如果說李子柒是走出去在油管上進行文化輸出,那現在的情形就是,無數個張子柒王子柒對走進來的老外進行文化輸出。
這類穿越時空限制和文化隔膜的交流,能穩固中外關系的“民間基本盤”。
正如許多國人對韓國人的刻板印象停留在“吃不起西瓜”上那樣,很多歪果仁對中國和中國人也有各種刻板印象。“City 不 City”的首創者保保熊之前就說,自己在美國長大,許多美國人都對中國有不完全正確的認知,來到中國后,才發現很多事情跟想象的不一樣。
我上大學那會兒,學校有臺灣地區交換生項目,有同學去交流后回來跟我說:他有一次按電梯,結果同行的臺灣學生表現得頗為訝異——“你們大陸學生也知道怎么按電梯?”某些所謂臺灣名嘴貢獻的“茶葉蛋”“榨菜”等名梗,也跟不了解有直接關系。
國內推出的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就是消除這種隔膜的努力。在油管上搜索“China Travel”(中國旅行),標題中出現的高頻詞匯是“unexpected”“not what we expected”(出乎意料)或是“truth about China”“real China”(關于中國的真相)。
而中外網友在小紅書上的交流,同樣能用“趣緣體”式交流消除很多隔膜與偏見。
盡管很多評論區里充斥著抽象畫風,但這是“具體的抽象”。“具體”體現在,人們可以通過借助第三方翻譯軟件和人肉翻譯機的“不尬的尬聊”,看見真實可感的那些歪果仁在想什么、做什么、說什么,知道他們會以友好回應友好,而不是從那些影視劇里得出粗線條結論和刻板化印象。“抽象”則表現在,畫風夠癲夠瘋夠好玩。
具體是消除虛妄敵意的“黑板擦”。人都活在繭房里,具體的接觸、具體的交流、具體的玩梗,就是“破繭”的方式。
可以看到,在小紅書上,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先前對彼此都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之后都表現出了了解彼此的興趣。這款全球同服的社交場域,最終成了“賽博友誼橋”,而隔屏交流非但刷新了很多老外對中國人的認知,還為中國圈了很多好感。
一個《黑神話·悟空》+一個李子柒+一個240小時過境免簽+一個“TikTok難民遷徙潮”,相當于為中國文化輸出提供了N倍杠桿。
04
更何況,這場玩梗狂歡,讓無數人看到了社交該有的模樣——它可以回到人性跟人性同頻的初始界面,不用被“正確”的窠臼或“政治”的分野框定。
我挺喜歡虎嗅文章所寫的:
根據現代的研究,很多靈長類動物會把20%的時間用來幫助同伴梳理毛發,并通過梳毛搭子來展現自己關系網的遠近親疏,傳遞社會信號。科學家認為這代表靈長類大腦是社會性大腦,習慣通過社交行為建立社會紐帶,分析信息為我所用。
這意味著與別人建立關系、交流信息是人的本能,即便我們的傳媒介質如何改變——從梳毛進化到語言、紙張、電視再到今天的互聯網,但我們的本能不會改變,點贊是梳毛,互關是聯系,無論中外皆是如此。
“再堅固的疆界和意識形態的摩擦,都擋不住生活的融合與交錯”,超越很多觀念光譜分歧,回到具體的連接中,去玩“CPDD”的熱梗,去分享擼貓的快樂,去撫慰彼此的孤獨,去看到遠方的生活,而不是穿著抽象的防彈衣,把肉身變成觀念的靶子,才能感受更豐盈的世界、開啟更開闊的人生。
德蘭修女說:當我們與世界相遇時,我們遇到的都是一個人——那個人或這個人,總之是具體的人,而非抽象的人類。
在具體的人身上看到友善、有趣、個性化,能為我們活在世上增添很多樂趣。
是故有人說,就算小紅書上的“天下一家人”場景是烏托邦圖景,也希望能在夢幻泡影里多沉醉一會兒。
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寫道:“天空那么遠,大河全被蓋上灰不溜秋的水泥板,樹沒了眼睛,動物沒了聲息,人沒了人味兒”。
我們在亂糟糟的世界里跟活生生的人熱氣騰騰地聊天玩梗,就是在以他人為鏡子,找回自己的“人味”。
那樣一來,即便烏托邦幻滅了,我們依舊可以記得人與人之間曾有過的友善——它能越過種族、國界、身份的歧異,在人性深處匯合。
正因如此,我希望更多人能將小紅書上的跨文化友好交流當做正常態,而不是將其敏感化,“預期能改變被預期的結果”,希望也能撬動更多的希望。
最起碼,走進那道開放之門后,我們可以對著網絡對面那個帶著蹩腳中文的人來上一句:嗨,Bro,能幫我下載這個紅色App然后幫我砍一刀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