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刷到過這類視頻吧。主播在鏡頭前微笑著,展示手中一支“神似Dior”的口紅。“大牌平替款,只要29元包郵,顏色幾乎一模一樣!”
評論區一片沸騰:“姐妹你也太會找了吧!”,“太像了,絕了!”,“再也不用花幾百買正品啦!”……
在TikTok、小紅書、Instagram的年輕用戶群體中,平替風潮從來沒有斷過,甚至一度成了消費新信仰。它既意味著潮流、性價比,也似乎帶著一絲對奢侈品牌的“平民化反擊”。彩妝、香水、護膚、巧克力、衣服……從頭到腳,從嘴到胃,一切都能“平替”。
但你有沒有想過,當你點下“購買”按鈕的時候,你可能正在把自己的身體,交給一個誰都查不清成分的東西?
“平替”和“假貨”不同。它沒有偽裝成正品的LOGO,也不會假冒包裝,而是打著“同色號”,“靈感源自xx”這些模糊但無害的標簽,用極低的價格賣出與爆款極其相似的產品。
比如,一款標價300元的香水,它的“平替款”只要19.9元——前、中、后調都差不多。只要你敢相信博主說的那句:“我用了一個月,沒問題。”就能花小錢,用“大牌”。
但真正的風險,是再多博主以身試用都無法測出來的,因為根源在于——你根本不知道你用了什么。
根據2025年歐洲消費者聯盟(BEUC)發布的報告,超80%的Temu平臺美妝產品不符合歐盟法規。它們可能沒有成分表、成分表錯誤、或者含有歐洲禁止使用的化學物質。
還有人檢測出了更讓人頭皮發麻的東西:
土壤顆粒、碎石、鳥類羽毛,甚至動物排泄物。
Dr. Stéphane Pirnay,法國Expertox毒理實驗室負責人表示,這些產品為了降低成本,“什么都可能被加入其中”。
為了視覺上的“像”,沒人真的關心里面裝的是什么。
一支“平替”口紅背后,可能藏著重金屬和內分泌干擾物。你以為自己在涂口紅,實際上可能是在吃進鉛、鎘、鄰苯二甲酸鹽——這些物質被醫學界普遍認為是內分泌干擾物、有毒重金屬、甚至致癌風險物質。
而防曬霜的平替款,則可能更致命。
法國南特大學藥學教授Laurence Coiffard團隊分析了幾款網絡熱賣的SPF 50+平替防曬霜,結果發現——它們根本沒有任何紫外線過濾劑。也就是說,它們只能給你涂抹一種“防曬的幻覺”,而你的皮膚,早已在烈日下裸奔。
你以為花30就得到了300的享受,實際上皮膚在為你買單——皮炎、過敏,甚至更嚴重的皮膚癌。
根據Febea(法國美妝企業聯合會)統計,2025年有31%的法國人購買過平替產品,但其中96%的人完全不知道這會帶來健康風險。
他們中,有人是學生黨,有人是打工人,有人只是想省點錢換個美白面膜,有人追著短視頻的“便宜又好用”陷阱買了一整套護膚品。
然后呢?
“用了兩天嘴巴開始蛻皮。”
“眼睛癢到睜不開。”
“臉突然長滿紅疹,一查才知道是重金屬過敏。”
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社交媒體評論區里的留言,但它們常常被淹沒在“姐妹我也買了!”、“沖了!”、“便宜哭了!”的狂熱分享中。
并非所有平替產品都危險。正規品牌如Normal、Action甚至Lidl等,確實提供了更平價的選擇,并接受合規的產品監管。
問題的核心,在于電商平臺上的“無監管灰區”。產品來源復雜,沒有生產監管機制,消費者買到的可能只是一個成本低廉、配方敷衍、毫無安全檢測的“視覺假象”。
我們能理解對美的渴望,也明白錢包的局限。可是真正的聰明消費,從來不是一味追求“便宜模仿”,而是認清背后風險之后,做出安全理性的選擇。
一個月省下200塊錢,也許值得。但如果因此引發過敏、激素臉、皮膚不可逆轉的損傷,你還愿意為這支29元的“平替”埋單嗎?
真正有性價比的,不是“看起來像”,而是“用得安心”。“平替”的本意是在力所能及范圍內享受,不是“坑人”。
我們當然可以追求超低價、愛省錢,但別忘了,安全感和健康本身,才是最保值的投資。
Ref:
https://www.leparisien.fr/societe/les-dupes-des-bons-plans-certes-mais-attention-a-votre-sante-11-07-2025-T5ECZAJ3NFBFNFOCMWAGQBPXTA.php
文|小月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