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這幾天,特朗普聲稱“不排除動用武力以謀求巴拿馬運河及格陵蘭島主權”的新聞在外網掀起了軒然大波,不少網友紛紛表示:“這不就是明搶嗎”?
沒錯,美國就是明搶,而且他還賭你不敢不給!一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信奉“強盜邏輯”,還搞出了一套所謂的美式民主普世價值觀,把一眾公知大V忽悠得一瘸一拐的。
對此,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就曾有一句犀利的點評:“我們不能跟著美國搞這套東西,否則遲早掉到陷阱里”。
那么美國到底在“搞什么東西”?中國又會掉入什么樣的陷阱呢?
“走火入魔”的美國
冷戰結束后,做為世界上唯一僅存的超級大國,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成了“金科玉律”。然而近幾年,這一秩序在中國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開始動搖。
從2001年到2021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8萬億美元躍升至17.7萬億美元,在短短二十年間增長近十倍,占美國GDP的比例也從15%提高到了77%,比冷戰最巔峰時期的美蘇對比還要更加懸殊,美國對此感到高度不安。
那他為什么不安,難道中國悶頭發展侵犯了美國人的利益嗎?還別說,這事兒還真跟美國脫不了干系。
在美國人的設想中,中國和印度老老實實做好中低端制造業為美國人提供廉價商品,歐洲和日韓等國老老實實當好自己的小跟班,南美洲老老實實生產廉價農產品,俄羅斯這個外強中干的瘸子扮演好世界公敵的角色,至于自己則每天印印鈔票發行美債收割全球資源就可以了。
實際上自冷戰結束后,全球發展格局也一直在按照美國人的預想走。
但萬萬沒想到半路殺出個中國,近幾年快速實現了產業升級,現在不僅瘋狂拋售美債,還拉著一眾亞非拉國家砸美國的鍋。面對這樣一個攪局者,美國當然是“士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嬸不可忍”!
但現實情況是,美國在對華政策上也非常擰巴。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讓美國的經濟霸權形象遭受重大打擊,中國此時大幅購買美債,接住了這波美元“大放水”,也給了美國喘息的機會。可以說,08年金融危機是中國救了美國。
但事情都有兩面性,正如溫鐵軍教授所說的那樣,中國在承接了這波美元大放水后,通過“家電下鄉刺激農村消費”、“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等措施率先從危機中復蘇,GDP增長率一路狂飆到9%,領跑全球,中國也開始正式走向國際舞臺。
這時候的美國才是真正害怕了。
美國的“認同政治”策略
美國處理國際關系的一個重要手段是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認同政治”,即人為地給自己的國家樹立一個“敵人”,然后拉著認同自己意識形態的盟國和仆從國一起圍攻這個“敵人”。
這種策略并非始于今天,而是根植于二戰后的冷戰時期。
當時,美國通過“民主自由”與蘇聯的“共產主義”形成二元對立,并成功將大量國家拉入其盟友陣營。冷戰結束后,這種模式一度淡化,但在面對中國崛起時又被美國人重新搬了出來。
尤其是2016年特朗普政府上臺后,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急轉直下。特朗普政府不僅發動了曠日持久的貿易戰,還試圖在科技領域對中國進行全面封鎖。
美國通過“實體清單”限制華為、中興等中國高科技企業獲取關鍵技術,甚至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國投資者參與美國的高科技行業。
美國對中國的“認同政治”操作不僅局限于自身,還向其他國家施壓,試圖迫使它們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這種壓力在亞太地區尤為明顯。
自2008年奧巴馬政府重返亞太戰略開始,美國在中國周邊相繼拉攏了一大批國家,建立了所謂的“五眼聯盟”、“四國安全對話”、“日美安保條約”、“美韓共同防御條約”等一大串兒“朋友圈”,意圖實現對中國政治軍事經濟的表面封鎖,繼而再通過其發達的報紙媒體和在國內豢養的一大批公知宣揚“中國沒有朋友”,“中國和全世界為敵”等理論,意圖從內部瓦解中國。
但這幾年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國際話語權不斷提高,以及最近的實行的“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美國民眾開始真正認識中國,發現中國并非美國一直宣傳的那樣落后和不堪。
中國應該怎么辦?
有句話說得好“可以說美國壞,但不能說美國菜”,美國畢竟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盡管其建國歷史不長,但在數百年的殖民過程中也是積累了豐富的霸權經驗的。
也就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鄭永年發出了警示:中國不能簡單模仿美國的“認同政治”策略,否則中國將落入“二元對立”的陷阱。
他強調,美國能夠以意識形態為工具團結盟友,是因為其有強大的經濟、軍事和文化基礎。但對中國而言,這種策略不僅不現實,還可能導致國際社會的進一步分裂。
實際上,“認同政治”背后的核心問題是“兩極化”。如果全球被劃分為以美國為代表的“民主陣營”和以中國為代表的“另一極”,那么全球化的進程將被徹底打斷。
對于高度依賴外貿和全球供應鏈的中國來說,這無疑是災難性的結果。
一旦中國掉入了美國“認同政治”的陷阱,勢必會在全球范圍內大幅減少經濟合作,更多國家可能因為意識形態壓力而對中國采取對抗性措施,畢竟在“做生意”和“保住命”這道選擇題前面,大部分小國只能選擇“保住命”。
當年蘇聯深陷“認同政治”的陷阱就是血淋淋的教訓,為了和美國對抗,掏空了巨額財政資金“拉攏小弟”大搞軍備競賽,硬生生被開著核動力印鈔機的美國拖垮。
因此中國需要另辟蹊徑,繼續推動全球化,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向世界展現中國的開放。
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現階段的國際格局,越多元對中國就越有利。通過與全球不同類型的國家開展務實合作,我們就可以弱化美國“認同政治”的吸引力,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國際關系網絡。
此外,我國需要在國內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避免受到“卡脖子”技術封鎖的影響。
面對美國的科技、經濟、技術等領域封鎖,一味依賴外部資源只能是作繭自縛,一定要摒棄“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觀念。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只有加速產業升級和科技發展,才能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更加有利的位置。
結語
隨著特朗普再次上臺,美國的“認同政治”勢必會進入一個新階段,會更加隱蔽,更加防不勝防,而鄭永年提出的這些洞見為中國的對外戰略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中美博弈仍將持續,但中國不必按照美國的劇本行動,更不能掉進美國人的戰略陷阱。
只有堅持自身的發展道路,冷靜觀察國際局勢,沉著應對外部挑戰,才能確保中國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參考資料: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蘇聯解體教訓的再認識》
觀察者網《“身份政治”愈演愈烈,文明的沖突在所難免?》
上觀新聞《美國“團結”只能靠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