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什么時候開始?
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學校規定的放假時間啊。
錯!
從最后一科考試完,就可以進入寒假狀態了。
這時候,成績還沒出來,大人、孩子心情都好,就別說什么“你別一考完就得意忘形啊”、“趁放假好好把你那數學抓抓”這種掃興的話,而是干啥呢?
幫孩子把價值感拉滿——
1、去慶祝
告訴孩子,忙了一學期,不管成績怎么樣,都不容易,都辛苦了,值得好好慶祝一下。
然后一起去吃個大餐,看個電影,或者做些孩子感到特別的事情。
如果能借著聊天,細數一下孩子的成長、進步就更好。
這樣的儀式感,能讓孩子感受到:你最在意的是他,而不是成績。
2、好好放松
這種關心,不能僅停留在口頭,還要細化到行動。
比如,假期開始,我們可以先給孩子放個假。
“相比學習,媽媽其實更關心你身體。這一周,你估計累壞了,先好好玩。休息好了,我們再一起聊聊接下來的行動,好嗎?”
其實我們不說,拿成績前這幾天,孩子通常也是玩過去的,但父母能說出來,就是理解,就是關心。效果完全不一樣。
孩子呢,得到家長的批準,不用又想玩,又擔心挨罵,對接下來的安排,有了掌控感,就能更痛痛快快地玩,也才能真的有心理上的放松。
3、一起復盤
那玩過之后呢?這時候,大多數學校都要返校拿成績或者領作業。
家長可以借這個節點,跟孩子一起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復盤一學期的學習。
這里可以遵循“先整體,再具體”的原則。
①先看整體成績:通常我們會通過分數和名次,去衡量孩子一學期的表現。但教育家李希貴校長說,這樣很容易受到考試難度、標準、教師評估目的等的影響,看不到孩子的真實情況。更好的方式是,采取“比值法”去評估。即:用孩子的分數,除以全班或年級第一名孩子的分數,可以得到一個比值;家長每次看這個比值,如果比值增大,即便孩子排名或分數落后,也說明孩子在進步。很多孩子,表面對自己的成績、排名不在乎,但內心很敏感。用“比值法”,既能幫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又能把孩子從“和別人比”中拉出來,自己和自己比。這時候,不用家長去“評論”,孩子就能客觀地了解自己是進步,還是退步。他們內心是服氣的、平和的,就更容易去反思總結和自我提升。
②再看具體學科:很多家長都帶孩子分析過學科試卷,但總結出來都是:審題錯誤、漏題、錯用公式等。
最后,越看越生氣,成了“粗心大意”批判大會。這樣的分析,顯然沒效果。那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復盤,找到孩子的根本問題呢?建議首先將期末考卷、摸底卷等上面的錯題整理出來;再分析每道錯題對應的題型、考察的知識點、用到的解題技巧等;最后看重復出現最多的點,就是孩子的薄弱環節。比如,孩子多次漏題,不是什么“粗心”,很可能是沒養成“用演算紙一行一行遮蓋檢查”的解題習慣。如果你和孩子沒把握,還可以向朋友圈的高手(有經驗的老師、厲害的同學)請教,請他們幫助分析。
經過這3步,孩子既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支持,情緒釋放了,玩的需求也滿足了;對于自己哪里厲害、哪些欠缺,心里也有數了,我們的“放假流程”才算走完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