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乃至現代,宮、觀、宅、院,乃至道路、橋梁的兩側,常有擺放石獅子以鎮守、辟邪的傳統。
這一傳統自東漢時期興起,宋元時期逐漸普及至民間,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時至今日,我們仍可在諸如政府大樓、銀行及一些機構的門前,一睹石獅的風采。
每當造型奇特、丑中帶萌的石獅子映入眼簾,圍觀的路人總會發出驚嘆,好奇這源自異國他鄉的大型動物,究竟何時傳入中國,又是如何演變成古代鎮宅神獸的?
一、石獅文化的發源
談及此事,還需追溯至“張騫通西域”的時代。東漢時期,張騫為打通河西走廊,歷經漫長歲月出使西域各國,使它們與中央王朝建立起聯系。
《后漢書》中記載:
章和元年(公元87年),西域長吏班超擊敗莎車,月氏國遣使獻上扶拔師子。
次年,月氏國因助漢擊車師有功,再次貢奉珍寶及扶拔師子。
章和二年,冬十月,乙亥,安息國遣使獻師子扶拔。
其中提到的“師子”,即我們所說的“獅子”。原來,當年月氏國為感謝東漢曾助其擊敗敵國莎車,兩次遣人向漢朝獻上獅子。安息國見漢朝皇帝喜愛此動物,也迅速派人送來。
中國人初見獅子,便為其威武雄壯所傾倒。因聽聞獅子能“食虎豹”,是熱帶草原上的真正王者,故有藝術家為其造像,置于宮殿門前或屋脊之上,作為鎮宅辟邪的異獸。
至唐朝,國都長安的人們居住在被稱為“坊”的小區里。每個“坊”門前立有高大的木牌坊,上面書寫著“坊名”。為使牌坊底下的木樁穩固,人們在其兩側放置石塊。
為使石塊更加美觀,人們開始在上面雕刻各種動物,如麒麟、獅子等。至宋元時期,城市建筑格局發生變化,“坊”雖消失,但門前的石刻得以保留。
按理說,古代有錢人可隨意選擇他們喜愛的鎮宅石雕,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石獅子。這得益于宋元以后,中國儒、釋、道三教合流,民間佛教文化得到普及。
二、石獅造型解讀
仔細觀察這些古代石獅的形狀,你就會發現它們并非我們在動物世界或者動物園中見到的那些真獅子。
這些石獅雖然體型龐大,但是石獅頭部的線條和形狀,整體上比真獅更顯圓潤,眼睛凸起如大銅鈴,嘴巴開口幾乎裂至后頸,鬃毛也不似真獅那般順滑,而是呈現出佛祖頭上的“肉髻”狀。
都說中國古代的繪畫和雕塑較為抽象,想不到石獅子的造型也如此。且經過“抽象”藝術處理后的石獅子,看上去并不嚇人,這又是為何呢?
原來,古代獅子作為貢品來到中國皇家,民間工匠“只聞其名,未見其形”。他們根本就不知真獅的模樣,只能通過口述和自己的想象,結合民間動物和神話塑像進行加工。
這與祖先們塑造“龍”這種動物時相似,都是從各種動物身上取來特征拼湊而成。最初,流行石獅鎮宅的是皇宮。
后至唐代,民間富人也開始模仿宮殿,用石獅來鎮宅。他們找民間工匠刻石獅,如何刻則任由工匠發揮藝術想象。
至于石獅頭上的“肉髻”,其實是借鑒自佛祖。傳說中釋迦牟尼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狀曰:“天上地下,惟吾獨尊。”
古代石獅文化的流行與佛教的傳播密切相關,佛經典故常將佛陀與“獅子吼”相聯系。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便塑造了一個少林寺俗家弟子謝遜,其最擅長的武功便是“獅子吼”。
總之,民間工匠在雕刻這些石獅的時候,心中想到的就是“佛陀”,所以他們就給石獅頭上刻上“肉髻”。
早期石刻中,古代皇陵鎮守的石獸多用麒麟,王公陵前才用獅子。且獅子分等級,具體區分方式就是看頭上的“肉髻”數量。
如一品官員陵前的石獅子頭上有13個“肉髻”,一品以下逐級遞減,縣官以下則不許放置,后來這一規定逐漸被打破。
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觀察到了,中國的鎮宅石獅除了長相滑稽、頭上有“肉髻”之外,還有一些特殊之處。
如一些石獅嘴巴張開,內有“繡球”,還有一些左前腿或右前腿下按著一只“繡球”或“小石獅”,這又有何講究呢?
相關文獻介紹,古代石獅文化中,鎮宅石獅一般成對安放,且為一雄一雌。這大概是為了適應中國文化中“陰陽調和”的理論。一般是左雄右雌,但是實際擺放時,從門外朝門內看則為左雌右雄。
此外,雄石獅的右前掌下面一般都會踩著一個石“繡球”,雌石獅的左前掌下面則會踩著一個“小石獅”。
雄獅踩著繡球寓意“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后頭”;雌獅踩著小獅子則寓意“太獅少獅”,諧音“太師少師”,意喻宅子主人父子都會高官厚祿。
獅子乃“百獸之王”,其外形雄壯、兇猛,與中國“溫和”的傳統文化其實是不符的,故民間工匠有意將其外形“萌化”。
在保持其壯碩體態的同時,采用傳統美術中塑造“門神鐘馗”的方式,讓其瞪起“金剛怒目”,玩起小孩子玩的“繡球”。鐘馗本貌可怕,但古人自小便在年畫中見到他,早已習慣,根本不會害怕。
再加上石獅子口含“繡球”,也是孩子們常玩之物,于是石獅的兇惡之感便這樣被化解。將其立于門邊,既達鎮宅辟邪之目的,又不會讓鄰居心生不適。
結語
中國古代雖無真獅子,但石獅子文化卻極為盛行。自東漢時期起,石獅子便成為了守護宮殿、陵墓及鎮宅辟邪的象征。
這些石獅子的形態多樣,有的威嚴莊重,有的憨態可掬,皆是工匠們依據傳說與想象,精心雕琢而成。
石獅子之所以在中國廣受歡迎,不僅因古代帝王對其青睞有加,佛教文化的傳播亦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工匠們在未見過真獅子的情況下,巧妙融合各種元素與想象力,創作出了現今我們所見的這些生動的石獅子。它們既展現了工匠們的藝術造詣,也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時至今日,石獅子的形態與寓意仍在不斷演變。從最初的等級象征,到如今寓意祈福迎祥,它們始終與時代同行,不斷滿足著人們的需求。
因此,現今我們所見的這些石獅子,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傳統文化與民俗信仰結合的珍貴遺產。它們將繼續矗立于中國人的各式建筑之前,守護著我們,為我們帶來吉祥與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