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省道323洪(洞)沁(源)線,到古縣古陽鎮就能看到一塊醒目的“龍崖寺風景區廣告牌”“距離18公里”。
6月下旬(2012),端午假日,專門驅車探訪龍崖寺。車行到古陽鎮向左拐進入太岳山天然林保護區的水泥路,行至凌云三岔口向劉家圪坨方向的道路變成 了砂石路,用石料廠的鋪設的路況比前些年要好了許多,也不用擔心車底盤被磕碰了。
車行至劉家圪坨,向導告訴到龍崖寺大約還有7里路,轎車行走有點困難,步行約需要1個半小時,來回3個多小時。看了看時間,是下午3時15分。于是與同行的伙伴商量,請個向導,將車停在村里,步行到龍崖寺看看。
沿途向導邊走邊介紹“據傳說,龍崖寺始建于漢代,這只是老一輩人留下的一句話。原來只有崖下的姑姑庵及和尚廟,通常也叫上寺。也不知道那年那月,又有人在通往上寺的路邊修建了下寺,下寺的正殿早已坍塌,只剩下正殿的地基,只有下寺的山門還好。寺院有2通石碑,有一通在下寺,另一通聽說前幾年被人從上寺抬了下來。”
慢上坡路,走的不急,卻還是讓人汗流汗流俠背,正如向導預言,約一個半小時,下寺進入視野,從山門的建筑看應屬于晚清與民國初期的建筑,通往寺院的路上有一古老的碾盤,也說明當年的寺院香火很旺。從側面進入院子,一通石碑躺在院內,向導說,前幾年他曾帶人來此,人們還拓印了該石碑的文字。掃了掃石碑上的土跡,“同治四年”進入編者的視線,石碑上大部分字跡看不清楚。一盤石磨杵放在寺院殘垣斷壁旁,向導說,原來這里的和尚、居士很多。
在寺院旁邊的一塊巨石上休息時向導介紹,此地也叫張口山,“上了張口山,能看臨汾8個縣”,由于時間關系,編者也沒想去驗證向導的這句話,但卻說明此處山峰的高度也非常人想象。向導說,從古陽鎮遠眺山崖就像巨龍張嘴,這山比周圍的高出一大截。環顧四周,這里是只有一個進出口的環形山坳,山泉從溝下流過。也印證“自古名山不是佛家是道家”的傳說,茂盛的林木和涼爽山風,說明這里還是冬暖夏涼的避暑勝地。
在向導的引領下,觀看了坍塌的和尚墓地,走到上寺山腳下,夕陽西下,林中寒氣襲人,看了看也就剩下返回村里時間了,只能把遺憾留到“下次再來”
在臨汾市政協委員會2011年編著的《臨汾佛教史料集》一書寺院篇中看到“露崖寺,位于古縣北平鎮劉家圪坨西北數里鳳凰嶺,該寺分為上、下二寺,下寺處山前,上寺踞山巔。……”訪問古縣當地人士,劉家圪坨村是古陽鎮與北平鎮交界的村落。從史料描寫來看,露崖寺應該是“龍崖寺”。當地說話“龍”“露”有時分不清。
請欣賞短視頻
投稿郵箱348132359@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