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國內疼痛學領域圍繞前沿學術方向、科技進步,不斷開拓創新,在基礎研究、指南制定、學科建設、科創研發轉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本文對2024年度疼痛學科領域進展進行了總結。
▉一、開展疼痛綜合管理,落實優化就醫路徑、改善就醫體驗取得新成績
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浙江大學第二醫院等疼痛診療中心為代表的多家醫院建立了疼痛診療綜合平臺。平臺以疼痛科為樞紐融合了神經科、腫瘤科、骨科等相關學科,構建了以疼痛為臨床問題導向的診療中心,完善了多學科診療(MDT)制度,優化了患者就醫路徑、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節約了社會資源,并獲得了患者的高度認同以及主流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以疼痛綜合管理試點為抓手,全國多家醫院建立了從疼痛評估到疼痛管理的相關方案與制度,多個省份頒布了相關文件條例規范。江西省批準發布了首個《疼痛綜合評估規范》地方標準,為疼痛綜合管理試點工作的開展作了有益的推動。
▉二、痛覺的識別與傳導機制新發現
傳導痛覺的脊髓-皮層直接通路新機制:廣東省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張旭院士團隊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的相關研究揭示了一條新的傳導痛覺的脊髓-皮層直接通路,為理解大腦處理痛覺等感覺信息提供了新的神經傳導通路機制,為揭示慢性疼痛的調控原理提供了新的機制,也為未來的疼痛靶向治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學基礎。
傳導內臟疼痛和軀體疼痛的關鍵中樞:蘇州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徐廣銀教授團隊在Neuron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提出下丘腦室旁核作為“疼痛分揀中心”,是大腦特異性識別傳導內臟疼痛和軀體疼痛的關鍵中樞。
▉三、神經病理性疼痛調控新機制研究
糖尿病前期神經病理性疼痛(PDNP)新型治療靶點: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疼痛生物醫學研究所陳軍教授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發表的研究結果,確定了TWIK相關的K1通道(TREK)亞族中TREK1和TREK2在PDNP中的作用,發現其有助于調控糖尿病前期大鼠的神經過度興奮性和傷害感受性超敏反應。
疼痛早期調控的新機制: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鄧娟教授團隊在Neuron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右側腦干臂旁核在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早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免疫神經環路調控新機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張智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疼痛調控免疫的新神經環路機制以及免疫調控解剖的特異性。
卵泡抑素在疼痛中的潛在調節機制與治療靶點:南通大學特種醫學研究院高永靜教授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神經損傷后卵泡抑素在背根神經節中持續表達升高,并且篩選出了有望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候選藥物。
▉四、阿片類鎮痛藥物鎮痛作用新機制
內源性阿片類物質鎮痛作用神經環路機制的單細胞投射譜解析: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腦認知與類腦智能重點實驗室孫衍剛教授團隊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的研究論文,解析了內源性阿片類物質鎮痛作用的神經環路機制,發現了CEAMOR神經元-臂旁核去抑制環路介導了內源性阿片類物質的鎮痛作用。
阿片類藥物誘導機械痛覺敏化和鎮痛耐受的中樞神經機制: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神經生物學系程龍珍助理教授課題組在Neuron上發表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外周μ型阿片受體在阿片類鎮痛藥誘導的痛覺敏化和耐受性中可能具有模態特異性作用。
▉五、痛覺與情緒和睡眠調控新機制
痛覺與情緒交互調控及慢性痛長期維持的神經閉環機制:西安交通大學王昌河教授團隊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發表的研究論文,首次發現了痛覺信息處理中樞與情感中樞之間存在一個重要的正反饋神經閉環,不但是痛覺感知與情緒狀態交互調控的核心機制,也是慢性疼痛長期維持和持續進展的重要中樞機制。
介導睡眠剝奪引起痛覺過敏的新機制:北京大學王韻教授團隊發表于Neurosci Bull的研究論文,闡述了內側韁核膽堿能神經元在特異性調控睡眠剝奪引起的痛覺過敏中的重要作用,并發現了介導睡眠剝奪引起的熱痛敏和機械痛敏的不同下游腦區。這些結果揭示了睡眠影響疼痛的新的潛在神經環路機制。
疼痛性失眠新機制:復旦大學黃志力/曲衛敏教授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松江研究院李亞東教授課題組在解析慢性疼痛睡眠障礙核心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研究結果發表于Neuron。該研究表明,慢性疼痛引起前扣帶回皮層-錐體神經元過度活躍,進而通過背內側紋狀體中多巴胺D1受體-中型多棘神經元突觸可塑性的改變,調控了痛性失眠的發生。
▉六、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疼痛醫學專家委員會成立
2024年1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疼痛醫學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專委會將緊密圍繞專科能力建設的四大核心體系展開工作,旨在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的疼痛醫學能力建設標準。專委會將積極整合全國各地的優質疼痛專家資源,著力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疼痛疾病診治方面的能力建設,將始終堅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根據“以基層為重點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推進城市醫療衛生資源持續支持縣域衛生服務優服務、升能力、促管理”的指示精神,會議確立了專委會2025年工作的重點方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縣級醫院、城鄉基層疼痛專科醫師能力提升。中日友好醫院樊碧發教授擔任主任委員,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達穎教授擔任常務副主任委員。
▉七、多部疼痛醫學指南、專家共識發布
2024年,多個疼痛醫學專業的診療指南、專家共識正式發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慢性疼痛診療規范化、同質化、標準化的發展。指南共識包括《中國神經病理性疼痛診療指南(2024版)》《幻肢痛診斷與治療中國疼痛科專家共識(2024版)》《腰方肌阻滯療法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脊髓電刺激管理慢性疼痛中美專家共識(2024版)》等。
▉八、多部疼痛醫學領域書籍出版
2024年,疼痛學科書籍編譯工作取得一系列進展,多部疼痛醫學專科領域的書籍正式出版。
《慢性疼痛管理臨床實踐》,主審:樊碧發、張達穎;主譯:馮智英、李水清。
《慢性疼痛管理實踐:案例版》,主編:塔里克·馬利克;主譯:李水清、于建設、鄧立琴、馮鵬玖。
《脊柱疼痛治療臨床指南》,主編:茅建人;主譯:武百山、張達穎、李水清。
《介入疼痛學:FIPP考試指南》,主譯:武百山、張達穎、李水清。
▉九、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在鄭州召開
2024年10月25—27日,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會議以“眾志成城,輝耀未來”為主題,聚焦疼痛學科的專業化發展和疼痛診療一體化平臺的搭建,全面展示了疼痛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和發展和未來趨勢。會議共收到稿件1098篇,對疼痛學科領域大數據模式的診斷、智能化技術的引進和發展、基于分子機制的慢性疼痛管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十、慢性疼痛診療領域新技術不斷創新與轉化
2024年,疼痛診療新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治療選擇。樊碧發教授領銜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老年常見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診療和防控技術研究”項目,居家無創可穿戴設備的疼痛管理設備、無線神經電刺激裝置、新型電刺激電極、頑固性神經痛生物制劑精準介入治療均已進入臨床驗證階段。虛擬現實(VR)技術在疼痛緩解和康復訓練中的應用日益成熟,人工智能(AI)與大數據技術的結合AI診斷輔助系統和智能疼痛管理平臺、多模態影像引導技術、3D打印導板技術等已經逐步進入疼痛管理及臨床應用。
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
執筆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疼痛科 李水清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 張學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