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祭灶習俗的來歷
從前,家家戶戶廚房里都貼有老灶爺、老灶奶奶的畫像,頓頓飯先敬老灶爺,然后再吃。老灶爺的畫像兩側往往寫著這樣的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每年臘月二十三夜晚,家家戶戶都有祭灶的習俗,各項供果中最主要的兩種必不可少:一是灶糖(即麻糖),說是老灶爺吃了灶糖口甜,給玉皇大帝匯報時只說該家好話,不說壞話;二是必須宰殺一只大公雞,帶毛祭在神位前,說公雞是老灶爺上天的坐騎。祭灶時要向老灶爺說明,一年來全家人有做錯的事、說錯的話請老灶爺擔待,不要見怪,上天多說好話,保佑一家平安吉祥、無病無災、升官發財等。然后將舊老灶爺畫像揭下來燒掉,祝老灶爺騎上大馬(公雞)上天,一路順風。等到臘月三十晚上再將一幅新的老灶爺、老灶奶奶的畫像貼上。初一五更,起來先迎接老灶爺從天上回來,燒香磕頭,說些吉利話等。
為啥會有這樣的民間習俗呢?這還有個古老的傳說。說是從前有一位富人,名叫張之貴,有萬貫家業,一個漂亮賢惠的妻子張氏,一雙兒女聰明伶俐,一家人吃不愁穿不愁,百事順心。張之貴心里很得意,常對著鏡子欣賞自己那副富態相,說自己福大命寬,一輩子不受窮。
一天,張之貴上街游玩,碰見一位算命先生。張之貴大大咧咧地走上前去問到:“你看我這副長相,有福沒福呀?”當時圍的人很多,不少人認識他,有的雖然不認識他,看他那富富態態的樣子,也不像受罪的命。可那算命先生說:“你沒有福,可你夫人有福,你享的是你夫人的福。恐怕你連你夫人的福也不會享。”這話把張之貴氣得半死,心想:“我田地千頃,騾馬成群、丫環仆女和長工伙計不計其數,張氏不過是個女人家,一切還不都是靠我?她有什么福?今天在眾人面前丟臉,都知道了我享的是她的福,我回家非把她趕出去不行,看看誰享誰的福。”
張之貴回到家里悶悶不樂,妻子連忙上前問候。不想張之貴破口大罵起來,罵夠了又寫了一封休書扔給張氏。張氏見丈夫要休自己,嚇得連忙跪下,哭著不愿離去,張之貴見張氏不愿意走,越覺得她是享自己的福,離不了自己。從此就開始沒事找事,借故挑張氏的毛病,張口就罵,抬手就打,經常把張氏打得皮開肉綻。時間一長,張氏覺得這樣下去早晚也要被丈夫折磨死,還不如走了好。一天,張之貴又找事把張氏打得死去活來,逼她出去。無奈,張氏懷揣休書,騎上一匹白馬離了張家。
張氏騎在馬上一陣心酸:自己平白無故遭到丈夫打罵不說,又不明又白的被休。古時候婦女被丈夫休了是見不得人的事,娘家萬萬不能回去,可又舉目無親,一個婦道人家到哪存身呀?她只有哭著走著,信馬游韁,走到哪兒算哪兒。張氏不吃不喝,由著白馬日夜行走,一直走了三天三夜,來到離家六七百里的一個破廟前,馬也累了,就不走了。這是一個“娘娘廟”,廟里住著兩個老尼姑,因娘娘廟年久失修,香火不旺,倆尼姑的日子過得很清苦。張氏又渴又餓又累,只好下馬走進破廟里,向老尼姑說明原因。老尼姑很同情她,就收她為徒,留在了破廟里,一晃過了五年。
說也奇怪,自從張氏來到破廟里以后,廟里香客慢慢多了起來,很多外地尼姑也來到廟中不想走了。人口越來越多,財帛也越來越多,老尼姑知道是張氏帶來的福氣,就把廟主讓給了張氏。張氏當了廟主以后,對老尼姑更加孝順,敬如親生母親。有一天,張氏在廟內空地里種菜,突然挖出了十八缸銀子。張氏沒吭聲,悄悄的把這十八缸銀子一點一點搬到屋里藏好,重修了廟院,再塑了神像,又買了很多廟產,廣施善心,周濟方圓附近的窮苦百姓,很受一方民眾的敬仰,連附近各州府縣的大小官太太,都和她結拜為干姊妹,有的還沾了廟里不少光。這樣以來,張氏尼姑名傳千里,“娘娘廟”香火旺盛,成了一方巨富,比在張之貴家里還要富得多。再說張之貴自從休了張氏,正要顯顯自己的福大命大,想不到卻一天窮似一天,加上一場大火燒毀了自己的萬貫家業,不到二年賣盡了千頃良田,又將一雙兒女也賣給了人家,最后落得老將光獨,四處要飯度日。
一天,張之貴要飯來到張氏的娘娘廟里,正趕上廟上舍飯,幾百名要飯的排成長隊,張之貴來得晚,站在最后。輪到張之貴,沒飯了,只好餓著。第二天張之貴起了個早,排在最前面,舍飯的尼姑今個是從后往前舍,輪到張之貴又沒飯了。第三天張之貴站在隊中間,心想:不論從哪頭舍,我總能吃上飯。可舍飯的從兩頭舍,輪到中間,正好又沒張之貴的飯。張之貴三天沒吃上飯又氣又餓,一頭栽倒在地,昏了過去。尼姑們見一個要飯的倒在門前,連忙稟告張氏知道。張氏命尼姑們把張之貴抬到廟內偏房里,喂他些飯食,又請了個醫生給他看病,吩咐尼姑們讓他在廟里多住幾天,身體康復后再說。張之貴受到張尼姑的關照,十分感激,等身體好些了,就找到張氏,當面拜謝救命之恩。張氏一見,自己無意救下個要飯的,竟是自己的丈夫,又驚又喜。張氏是個賢惠的人,雖不念丈夫對不起自己的事,可怕當面相認,羞著張之貴,便裝著不認識,慢慢和他交談。
張之貴做夢也沒想到,面前這位有錢有勢有名氣,又樂善好施的張尼姑就是自己的妻子,見了面只顧說好話,嚇得連頭也不敢抬。當張尼姑問到他妻子時,張之貴非常后悔,說自己如何對不起妻子。當說到自己兩個兒女時,張之貴說是賣給一家沒兒沒女的財主了。張氏說:“你想不想和妻子兒女再團圓哪?”張之貴搖著頭說:“那除非是下一輩子吧,這是我應得的報應啊!”張氏見丈夫回心轉意,心中暗暗高興,就拿出百兩黃金,讓兩個尼姑把一雙兒女贖了回來。兒女與母親相認后,張之貴還蒙在鼓里。張氏在廟里大擺宴席,請來很多名人貴客,打算在席上舉家相認,讓張之貴福從天降,高興高興,所以沒有先說破。這天,張氏一早命尼姑給張之貴里外做了身新衣裳,讓他換上,客到齊時讓張之貴坐在最上席,張之貴不知咋回事,說啥也不敢進客廳,鉆到灶伙里不出來,坐在鍋臺上等著吃剩飯。當張氏向眾人說明自己就是被張之貴休了的妻子時,眾人無不驚奇。張氏見張之貴不入席,就帶著客人親自到灶房請他。張之貴知道張尼姑就是妻子張氏時,覺得羞愧萬分,無地自容,又喜又羞又愧,竟死在了鍋臺上。
張氏和兒女厚葬了張之貴,又念他臨死也沒敢大大方方的吃頓飽飯,就將他的畫像貼在鍋臺上,意思就是好讓張之貴開鍋就吃,免得挨餓。后來張氏死了以后,因她是個大福大貴的好心人,能給人帶來福氣,民間就把她的像和張之貴的畫在一起,供了起來,稱他夫妻為灶爺灶奶奶,讓他們當一家之主,好保佑全家平安,吉祥如意,慢慢地成了民間風俗。
這就是灶爺灶奶奶的故事,張之貴死后還是沾了妻子的光。
牛占亞,洛陽河洛文化研究學者,洛陽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三門峽社科聯專家,三門峽高技能人才,三門峽第四屆技術能手,國家一級高級技師資格,副高職稱,大學講師,三門峽古村落研究主要參與者,三門峽姓氏文化研究會學者,三門峽湖濱區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機電裝備現代制造服務工匠達人榮譽,獲國家授權專利19個,發表國際學術論文一篇,國內期刊論文5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