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文脈綿長,既有豐厚的儒家文化,又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古韻今風交融,滋養著人們。
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推進文化“兩創”。實施齊魯文化基因解碼利用工程,建好“齊魯文化大模型”,推進一批文化展示體驗項目。如何讓齊魯文化“傳下去”“活起來”“走出去”,是代表委員討論的熱點話題。
“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數字賦能促文化蝶變。”青島市文聯副主席、青島市作家協會主席鐵流委員以去年社交平臺上很火的AI復活老照片舉例說,“為什么它深受網友們的喜愛?因為老照片定格在歷史的深處,是沒有生命力的。用AI手段復活后,就從歷史的塵埃中走了出來?!?/p>
讓數千年的文明在數字世界里重生,是山東省數字文化新基建“齊魯文化大模型”的亮點之一。如何與李清照打個照面,聽她吟誦那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點擊“齊魯文化大模型”構建起的時空地圖,她一生的活動軌跡都展現在你的面前。
該平臺由大眾報業集團打造,于2024年11月28日上線全網公測,具備了文化基因解碼、文化知識問答、歷史名人對話、關系圖譜編織、AB路徑探索、時空地圖推演、自然景觀復刻和文化產品創作等重點功能。目前,“齊魯文化大模型”一期工程集合了歷史名人、文化典籍、文化遺產、人文自然景觀、民俗非遺、紅色文化等六大板塊、46個山東文化標識,初步歸集數據200億條。
“山東的歷史名人、文化典籍、文化遺產、紅色文化等資源非常豐富,在科技的驅動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可以打破時空界限,讓文化場館‘動起來’、非遺‘熱起來’、文物‘活起來’,讓齊魯文化有了更強大的生命力?!辫F流說。
山東大學文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院長黃發有代表也表達了相同看法,“通過數字化的呈現,匯聚各種知識,形式新穎,具有夢幻效果,尤其會對年輕受眾有較強的吸引力,有助于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strong>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近日發布第八批境內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信息,齊魯文化大模型算法成功入選,成為山東首個獲得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的文化類大模型產品。
在山東省藝術研究院院長林凡軍委員看來,山東在全國率先開發上線齊魯文化大模型,具有開創性。“把文化資源的千年沉淀轉化成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發展的資源要素,對于人工智能來說是一個重大機遇?!?/strong>林凡軍最關心的是算力等要素支撐。在他看來,作為文化類的大模型,需要將傳統文化資源的載體進行數字轉化,形成高質量的數據集后,方能形成文化的語料集對大模型進行訓練,這是一個體量巨大的工程。因此,林凡軍建議搶抓智能新基建,加大算力、算法和數據等要素支撐。
文化數字化后,最主要的就是數據應用。目前文化大數據的利用率還比較低,應用場景還不是很多。而文化大模型為文化數據的創新應用打開新空間、創設新場景。例如,借助文化大模型可以助力文化基因解碼智慧化、數據標注智能化、評估確權標準化、數據交易產業化等全流程更新升級以及創作設計、版權認證、產品溯源、消費場景、數據流轉、文化資產等全鏈路數字化改造,賦能企業數字化發展。
“齊魯文化大模型”的這一創新,讓山東世博華創動漫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華代表多次點贊。“‘文化兩創’需要把產業思維導入進來,齊魯文化大模型就是很好的嘗試。大模型把齊魯優秀文化的核心基因數字化,建立基于算力、算法大模型的數字資產,并通過智能化的方式,賦能教育、文旅等諸多產業?!?/strong>王振華說。
用好大模型,同樣是一個重要命題。王振華認為,作為一個開放共享的社會公益屬性平臺,“齊魯文化大模型”在輸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時,可以為個人研究、文化企業、政府等挖掘傳統文化核心價值提供服務,并轉換成產品、作品。未來依托“齊魯文化大模型”,可以打造文化產品的形態和生態,對于深入推進文化“兩創”有積極意義。 (修從濤 劉笑笑 劉玉凡 戴岳 湯梾埠 張子良)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