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孩子留學或是拜訪日本朋友、客戶,我們都會準備禮物送人,以顯禮儀之邦的人情味。有時也會為送什么、怎樣送、送給誰而小傷腦筋。
中國的送禮文化可謂博大精深,真正敢說自己掌握了這門技術的人估計本就不多,更別說送禮對象是外國人,這人情往來的玄妙之處,更是難以把控好火候。
首先想要說明一下,世界不分膚色民族文化的差異,交往中向對方示好有個世界通用的“三部曲”—— 第一步是微笑語言溝通,第二步是相互送禮以示心意,第三步就是相約飯局小飲一杯。當然,這三部曲順序不分先后,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用誠意和情感拉近雙方距離,逐步建立信任關系。
了解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矩之后,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送禮時,需要掌握的關鍵藝術就落實到了:送什么禮、怎樣送和如何還禮答謝了。其中稍有誤判或閃失,可能得來的結果會是自討苦吃,或“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尷尬。
初來日本時,我最先嘗到的異國苦果,正是送禮時遭遇到的尷尬了。
當年作為留學生,首先遇到的難題是找個可以安放漂泊之心的窩。當時,朋友介紹了東京一處跟停車位的租賃價相差無幾的住所之后,我立馬去拜訪住在樓下的房東,并拿著一份厚禮:國內一位小有名氣的書法家的翰墨送給了對方,嘴里還把默念了無數遍的日語背給他聽,“今后請多多關照。”
送完禮正轉身要走,沒料到身后的房東夫人大喝一聲:“請等等!”只見她一溜煙似地跑進里屋,然后拿來一條白色洗臉毛巾和一塊肥皂遞給我,用響亮的聲音說:“はい、これはお返しです!”(請,這是我們的還禮!)
當時,雙手接過那條廉價得跟擦桌布沒啥區別的毛巾和肥皂時,我差點被涌上胸口的屈辱感給窒息了,心想,看不起人也不能太明顯了好嗎?這不明擺著是要告訴我:你想物物交換的目的已經達到,我還禮就是做個了斷,今后別再來煩我。
直到多年過后,我和友善的房東夫婦成了朋友,還帶房東去故鄉旅游,開啟了他人生出國旅行第一程時,才從他那里學會了一些日本人送禮的基本禮儀:收到對方的禮物之后應該盡快還禮才是懂規矩的表現。我送的字畫在國內是標準尺寸,可對一般日本人來說太大,室內很少找得到掛出來的合適空間;加上質地上等的畫框在日本超貴,贈送的美術品不配好畫框等于送了根鞋帶沒送鞋子一樣叫人難堪,等等。
他的話我聽了,卻沒有真正往心里去,結果事后屢送屢敗,也親眼目睹或自己經歷了好幾次同類的尷尬:搬到新居時,我看見隔壁家兩個孩子好可愛,回國時忍不住給小朋友買了兩件童裝送去了,還反復安慰對方別惦記還禮,說這只是愛由心生的小意思。可是沒等過去兩天,房門就被鄰居敲開了,美麗的夫人手捧著一盒糕點送來,還反復強調這是丈夫剛好去北海道出差順便帶來的伴手禮,請不必介意。
我和妻子收禮之后只能苦笑。送走對方后倆人長嘆一聲,相互發誓再也別跟鄰居送禮了,以免對方為了還禮變著法子編謊言,那神情也是如臨大敵。
還有一次,我帶日本企業高管去國內拜訪客戶,好客的中國同胞臨到送我們去機場時,突然拿出給每位客人準備的一幅精美的大型手工繡品,日本人卻面面相覷,在飛機上開始相互嘆息:禮品好是好,可惜家里的墻壁跟機艙行李架一樣尺寸有限,怎么掛出來真是件燒腦的事情。
我在跟日本派往中國的管理人員培訓中,聽到過一個送禮帶來的天大誤會,那是令人捧腹、又讓當事人難以啟齒的遭遇了一位在華日資企業的管理干部,過完農歷年后收到了下屬女員工送給他的一個套裝禮盒,里面有大紅色的襪子和內褲。收禮時他沒聽懂對方的解釋:對方是因為知道那年是上司的本命年,送來這禮物給他逢兇化吉,可是他按照日本人的思維開始想入非非,認為女方送男方貼身內衣是在含蓄示愛。于是來而不往非禮也,從日本出差回來后就送了女方一條性感內褲,嚇得那女性面紅耳赤、掉頭就逃……
這種例子雖然很特別,可是因為送禮文化的差異帶來的大小尷尬糗事卻是俯首可拾。其中,最容易令日本人感到尷尬的是那些高價的禮品,因為對方覺得受之有愧,還禮有些吃力。
我在這方面也有過一次意想不到的教訓。有一年,收到一對日本夫婦贈送的節日禮物,我念及對方多年來對我關愛有加,于是上門去拜訪時,為愛好旅游的他們送上了一臺當時最新款的數碼相機作為還禮。不料這對夫婦看到禮物時,一下臉都漲紅了。好在夫人是位性情耿直的大阪人,趁著幾杯酒下肚后的勇敢,告訴我說,日本人還禮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叫做“お返しは半額”(為答謝對方的還禮,價格以收到的禮物的半價左右為宜)。因為,你所還之禮如果更貴的話,讓對方產生心理負擔,感覺自己送出去的禮物顯得太寒酸。
聽了這番解釋,我驚訝得差點下巴都掉了,居然跟中國送禮文化的思路南轅北轍!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想報”,沒想到你送日本人一口井,會讓他們有被淹死般的窒息感!
順便提及一下,也有日本人不懂中國人送禮文化的忌諱,按照自己的習慣送禮,弄得國人一身晦氣的事例—— 一家日本公司,在給中國來訪研修生舉辦的送別會上,為每人準備了一件精心挑選的禮物。可當研修生打開包裝盒時,有人臉都綠了:是一座鬧鐘!要知道他們明天就要坐飛機回國,這不明擺著是為大家“送終”嗎?!
有意思的是,我在日本的一本專教有關禮儀作法的書上,讀到過這樣的忠告:當你不知給對方送什么禮品時,送鐘是一個安全妥當的選擇。
借此機會,我傳授一下日本常見的送禮作法:
?日本送禮文化最大的特征是,不在于禮品的金錢價值而是重在情感價值,本質上可說是“禮輕情意重”,情到即好;
?不論是送禮還是接受禮物,一般應該禮節性地詢問可否打開看看。因為這是送禮一方的期待,希望看到你打開禮品盒時的欣喜表情。打開看后,不論怎樣失望,也要表達高興、感謝之意;至于是否真正喜歡,要視表達喜歡的表情的程度來判斷,還要看對方是否能夠講出喜歡的原委或理由;
?受邀去日本人家里做客吃飯,一般客人的禮物就是與那個家宴有關的禮品:一瓶葡萄酒或者一份餐后的蛋糕、水果等。如果你是主人,日本客人送來同樣的東西時,請注意,一般都該將帶來的食物或酒水拿出來招待對方。因為這是他的本意,希望禮物可以共享,同時為家宴增添歡樂和喜慶的氛圍;
?去公司拜訪客戶,準備一份3千日元以內的糕點之類就剛好。對方一般都會把收到的點心分發給部門的同事,人手一份,所以,送糕點以分裝成小包裝的為好;
?如果是送給公司的工藝品,最好是擺在公司成列室桌面的為好。掛在墻壁上的字畫類,相對來說對方可能沒有合適的展示空間;
還有許多日本送禮的規矩我應該遺漏了,就請讀者在留言區為我補充完善吧。
(文中圖片均選自unsplash)
—— 作者:古年
—— 旅日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