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在歷史上卻有著復雜的演變過程。小時候背《木蘭詩》,當中有一句:“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老師解釋說,這里的“爺”就是指詩中主角的父親。因此,我們初步了解到,古代人稱“爺”,有時就是指自己的“父親”。
不過,由于這首詩的主角看上去像是一位少數民族的女子,所以我一直以為只有古代少數民族才會稱呼自己的父親為“爺”。然而,事實的真相并非如此。
一、用“爺”字稱呼父親的時期
南北朝時期南梁顧野王所著《玉篇》,是中國第一部按部首偏旁編排的字典。書中對“爺”字的注釋是:“爺,以遮切,俗為父”。這說明“爺”這個字在南梁時期,已是國人口語中“父親”的意思。
這個“爺”字在古代和“耶”字是通用的,從南北朝開始,到唐朝,再到宋朝,中國人一直都有稱父親為“爺”的習慣。稱呼自己的父母時,“爺娘”二字則連用。
然而,“爺”這個字的用法在近代卻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變化。一種是稱我們的“祖父”;一種是對有身份的人的尊稱,比如《紅樓夢》中稱賈寶玉為“二爺”;還有一種就是對年長者的稱呼,比如稱陌生的長者為“老大爺”、“老爺爺”。
那么,“爺”字為什么后來會出現這種變化呢?它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由“父親”的稱謂升級成了“祖父”的稱謂的呢?
其實,“爺”字稱謂發生變化,是從元朝開始的。宋朝時,國人提到“爺”,還是指自己的父親。等到元朝人入關以后,剛開始大家的稱謂還沒有改變。
但是到了元末,社會上就有一些人開始把“爺”拿來自稱,比如逢人就說“你老爺我如何如何”、“小爺我如何如何”。與此同時,民間的老百姓也開始稱“長官”為爺,奴仆開始稱主人為“爺”。
元朝統治者以異族的身份入主中原,為了懾服漢民,他們針對漢人王朝的宮廷禮儀進行了一些改造,把朝中大臣見到皇帝“行跪拜禮”這件事給制度化了。
在民間,又把老百姓分為“四等”,不同等級的人享受不同的待遇。元代社會的等級制度加大了階級的分化,即使同為老百姓,有一些人一生下來就“高人一等”。
他們仗著身份“高貴”目中無人、妄自尊大,經常面對“下等人”口出狂言,自稱是別人的“爺”。而長期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出于對上位者的恐懼,只能主動降低身份,叫達官貴人為“爺”。
總而言之,當你想貶低別人時,你就自稱“某爺”;當你想抬舉別人時,你就稱對方為“爺”。不過,在這個時候,“爺爺”連用主要還是在稱呼“父親”。
二、用“爺”字稱呼祖父的時期
明朝的時候,“爺”字用得比較混亂:有時叫父親,有時叫祖父;有時叫官老爺,有時又叫神明(老天爺)。直到清朝,“爺爺”二字才正式被確定為“祖父”的一種稱謂。
說到這里,我猜一定有人想問:從前“父親”叫“爺爺”,現在“爺爺”成了“祖父”,那么古人要用什么來稱“父親”呢?專家說,叫“爸爸”。
《官場現形記》第二回有這樣的描述:“他爺爺,他爸爸,忙了一天,到得晚上,更不曾睡覺,替他弄這樣、弄那樣,忙了個六神不安。”
那么,現在又有了一個新的問題:明朝時期的人稱祖父為“爺爺”,在那之前,人們又是怎么叫祖父的呢?答案是:中古時代及以前,國人叫祖父為“大父”、“公”或者是“太公”。
一說到“太公”,就想起《封神演義》里面用直鉤釣魚的姜尚,人們叫他“姜太公”。小時候不懂,還以為“太公”是他的官職,后來才知道他的官職是“丞相”。
“太公”只不過是普通人對姜尚這個八十歲老人的尊稱罷了。,且他被叫為“姜太公”時,還是一個布衣老百姓。
如此看來,中國古代不管是“爺”還是“公”,都可以隨便“亂叫”。除了稱呼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長輩,素不相識的老者,無論他是貧富貴賤,只要你高興了,都可以叫他為“某公”或者“某太公”。
古代中國人提到自己的尊親時,往往會把“爺娘”二字連用,表示自己的父母親。這個“娘”字,原來最早也不是指母親,而是指“少女”。顧野王《玉篇》云:“娘,女良切,少女之號”。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有記載:“廣韻,孃,女良切,母稱;娘,女良切,少女號。唐人此二字分用畫然,故耶孃字斷無有作娘者,今人乃罕知之矣。”
段玉裁認為,在唐朝以前,中國人稱母親為“孃”,而“娘”字則指的是少女。如今日語里面的“娘”字也是指女兒或者未婚女性。
之前聽過一個相關的笑話,未知其真假,說是某人曾到日本一友人家中做客,友人的母親做飯款待了他。
回到中國后,他寫信給日本友人,并讓其代自己向其母問安。結果寫信的時候,他用了“娘”字,日本友人直接回信告訴他,自己的“娘”正在上大學。
“爺”、“娘”這兩個稱謂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滄桑,最后都發生了改變。現在,中國人稱呼自己的父母早已經不用“爺、娘”二字了。“爺爺”變成了對祖父親切的稱呼,尚有一些生命力。
至于“娘”字,已經很少有人提及了。倒是一些古裝偶像劇里,為了打造特定的歷史氛圍,喜歡把里面的女性角色叫成“白娘子”、“張娘子”、“李娘子”、“王娘子”……
結語
元朝以前,中國人提到“爺”,主要還是指自己的父親、上位者或者神明(老天爺)。提到自己的祖父,則是叫“大父”、“公”、“太公”。
元朝中后期,社會上的“爺”太多,叫著叫著,輩分就全亂了。猜想是普通人不宜隨便亂認爹,所以只好把“爺”這個稱謂拿去叫祖父(但是不知道為何祖父可以亂認)。
原來祖父是叫“公”、“太公”或者“公公”的。明清時期,宮里的太監嫌棄“太監”二字不好聽,于是讓底下人叫他們“公公”。這下可好,“公公”成了太監的代名詞,祖父自然不干了!
一個人不能叫自己的祖父為“公公”,卻可以讓自家女兒叫親家公為“公公”,這卻又不知道是為什么。
總之這些稱謂的演變和背后的故事,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變遷,也體現了人們對親情、輩分和尊重的不同理解和表達,細想起來也頗為有趣呢。
(財神爺也是爺哈,祝大家春節快樂,財源廣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