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為《2024年經濟運行穩中有進 主要發展目標順利實現》的2024年全國經濟運行情況,除了經濟數據外,還公布了人口數據。
人口數據中,最引人關注的當數出生人口數量。2024年,全年出生954萬人,比上一年多出生52萬,這看起來是一個利好的消息。
結合歷年來的出生人口數據可知,2024年出生人口增長,既不是龍寶寶效應,也不是生育意愿提升,而是2020年-2022年事件的延時反應,不值得過度解讀。
除了出生人口數據外,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人口數據,那就是65歲以上人口數量已經來到22023萬,占全國人口的比重達到15.6%。
2.2億老人是什么概念?2023年末,世界上總人口比2.2億多的國家,總共只有六個。
按照通用標準,65歲以上人口超過14%,為深度老齡化,超過20%,則稱為超老齡化。
當一個區域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0%時,意味著這個區域基本失去了與其他地方競爭的實力。如果沒有轉移支付,像西方一樣的破產,只是時間問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口老齡化也不是一天形成的。1953年以來,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發生過怎樣的變化?65歲以上老人的比重,又發生過怎樣的變化?
下述的圖表,展示了七十年來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情況。
為何使用2023年數據?因為2024年度的0-14歲人口中,要等到下個月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才有。
為何要把0-14歲人口單獨計算?這是國際通用統計標準,超過14歲就算是勞動力了。
1953年,全國每100個人口中,僅有4個是65歲以上的老人,有36個在15歲以下。
到2023年,65歲以上人口比重上升到15.4%(2024年為15.6%),0-14歲人口則下降到16.5%。
細心的網友會發現,在2023年,15-64歲這一年齡段的人口比例,要明顯優于1953年,全國每100個人口中,有68個是15-64歲的勞動力。
所以,未來幾十年,我國仍然擁有充足的勞動力,只是35歲以下的勞動力不如以前那么多了。
很多人相信,大家都不生小孩,勞動力變少,內卷就不會存在了。顯然,這些人低估了人口的影響力,那是一個以半個世紀甚至更長時間為計量單位的國民經濟核心指標。
哪怕有15%的老人,但我們的勞動力仍然充沛,可以預見的是,短時間全國范圍內養老的壓力不會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