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試點,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不斷改革創新,成建制探索實踐在地國際化辦學新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地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業界、家長的廣泛認可。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在《教育國際交流》2025年第1期中,以“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理論溯源與中國創新——以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為例”為題發文。文章圍繞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全球實踐、中國模式與華工經驗分享了思考和體會。以下為文章全文:
傳統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在促進各國高等教育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發展與實踐過程中因受地理疆域、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涌現出了不少亟須解決的問題。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對外開放的試點,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不斷改革創新,成建制探索實踐在地國際化辦學新模式,堅持“中方為主、全球協同”“中西合璧、臻至一流”,匯聚全球優質資源,打造與世界一流大學同質等效的教育科研體系,建設沉浸式國際化校園,在本土為學生提供國際化和跨文化教育。本文圍繞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全球實踐、中國模式與華工經驗分享三點思考和體會。
PART.01
從歷史變遷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創新邏輯與現實需求
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理念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末,主張立足本土、對接國際,利用多元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富有本土特色的國際化校園,在本土校內為學生提供與世界一流大學同質等效的國際化教育。
從歷史淵源看,“在地國際化”醞釀于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但并非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是成形于民族國家自主發展的現實性需求,建立在社會技術條件發展成熟的客觀支撐之上。從組織機理看,作為傳統海外國際化的延伸方案,“在地國際化”在要素構成上,核心是本土化載體,兩翼是國際化資源和自主化管理,具有“一核兩翼”的基本特征;在運作機制上,“在地國際化”是一個“內外融通”的過程,“吸納—嵌合—引領”三位一體,從“由外而內”的資源匯聚、“以內化外”的本土轉化到“由內而外”的輸出展示,是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整體行動邏輯。
簡言之,在地國際化不是“簡單移植”而是“扎根本土”;不是“一味趨同”而是“和而不同”;不是“單向流動”而是“雙向互動”。基于這些特征與組織機理,普惠的公平性、發展的全面性和更優的效率性等,成為“在地國際化”具有共識性的相對優勢與價值意蘊,一經提出便得到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重視和推行,歐盟委員會甚至將“在地國際化”納入《世界圖景中的歐洲高等教育》報告文件中,成為成員國教育政策參考。
從我國發展階段和外部形勢看,進行“在地國際化”創新具有尤為緊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從中西差異看,傳統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源自西方、生長于西方,在促進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同時,也囿于地理疆域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世界高等教育體系發展的失衡。對此,我國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后發趕超型國家,有必要通過“在地國際化”布局,回應以我為主、文化自信、教育安全等新需求。其次,從實踐模式看,“在地國際化”存在“復制模式”“改良模式”“再創模式”三種類型,指向對標性模仿、吸收式改造、超越性創新等不同樣態,以及初階、中階、高階等多個層次。我們對國際化教育資源的吸納,是選擇散點式、碎片化的要素遷移,還是模塊式的物理拼裝,抑或集成式的系統融合,效果差異很大。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由普及化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高等教育國際化也正在從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同時,當前傳統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模式面臨著逆全球化的巨大外部挑戰,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雙邊和多邊關系發展中的風險因素也給教育國際化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我國亟須通過“在地國際化”模式創新,以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國際化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向內涵式發展,加強教育強國建設的牽引力作用。
PART.02
從華工實踐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中國探索與中國經驗
華南理工大學地處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廣州。2017年3月,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和華南理工大學正式簽署四方協議,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2018年廣州國際校區開始建設,2019年9月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舉辦首屆開學典禮,至今已啟用五周年。華南理工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做好“引進來”“走出去”兩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托廣州國際校區力推“在地國際化”與“雙向國際化”互促雙強,初步走出一條扎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子。
▲ 2017年3月15日 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華南理工大學簽署四方共建廣州國際校區協議
(一)堅持“中方為主、全球協同”,探索“在地國際化”辦學新范式
五年來,廣州國際校區堅持“中方為主、全球協同”“中西合璧、臻至一流”的原則,使全體學生在本土接受與國際一流高校同質等效的教育,著力打造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先行示范區,建設成效遠超預期。一是新工科領軍人才培養特色鮮明,整體實施“新工科”F計劃,建設了同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采用互動式全英文授課,選用面向學術前沿的英文教材,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進階式創新工場,構建了與世界一流大學“同質等效”的教學科研體系。二是高水平人才高地效應初顯,通過發揮戰略科學家的匯集力、標志性人才的耦合力,實現整建制以才引才、星鏈式引才,匯集起一批中外院士領銜、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水平國際化人才隊伍。三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顯著提升,廣州國際校區圍繞7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廣東3個重點領域,布局建設10個新工科學院,目前已建成7個學院,成立9個高端研究院。四是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有效把握辦學自主權、內容主導權、運行評價權和成果歸屬權,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落實“學生永遠在C位”理念,實施全員導師制和現代書院制,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培養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兼備的世界一流新工科人才。廣州國際校區“在地國際化”的育人理念與實踐高度契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有效破解“過早出去”的問題,有利于確保我們培養的人才始終有濃濃中國心、中國情、中國味。
(二)打造成建制國際化項目,探索有組織來華留學新突破
依托在地國際化培養優勢,拓展國際學生來華學習渠道,批量接收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學生,促進全球青年互學互鑒并友好交往,其中有兩大項目成效尤為亮眼。
一是與美國高校合作開展ROSE項目。疫情期間,美國羅格斯大學委托我校推出四期ROSE借讀項目,為羅格斯大學342名中國籍大一新生提供8門課程線下全英教學。經過測試,在國際校區借讀的學生整體成績,甚至超過羅格斯大學美國本土就讀學生的成績,近期兩校正在進一步推進“3+2”的本碩連讀項目,也在探索與羅格斯大學在境外開展新工科領域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二是舉辦高水平國際夏校和新工科國際暑期學校。2023年、2024年連續舉辦國際夏校,2024年我們還開辦了“首屆新工科國際暑期學?!保晒?、MIT、卡耐基梅隆、杜克、牛津等超一流高校教授聯合帝國理工、愛丁堡大學、羅格斯大學等伙伴高校教授共35人次,聚焦前沿新工科領域開設專題課程,為包括來自全球22所知名大學的700余名中外學生聯合授課。
三是成建制拓展海外高層次培訓成果豐碩。2023年接受越南委托,承擔“越南河內后備干部培養班”(僅北京、廣州兩家承辦),受到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河內市委書記的高度肯定。2024年又與越南建立長訓機制,簽署了五年期合作培訓協議,開發本科層次的“反向合作辦學2+2項目”。接下來,學校將加大力度拓展高端培訓項目,為大灣區國際組織、跨國公司開展在地化培訓,并爭取相關重點援外培訓計劃。
(三)堅持“離岸”“出?!辈⑴e,推動“雙向國際化”新拓展
持續發揮國際校區引領示范作用,發力打造開放、共享、共贏的國際科技創新平臺,最大力度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蓄水池”,推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輻射全球,實現一系列“出海”和“破局”。一是在全球范圍內布局創新平臺。學校在法國、新西蘭、意大利等歐美發達國家籌建聯合實驗室并互設“離岸中心”, 與新加坡高校共建中新聯合創新中心等,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成攻關聯合創新平臺,推動高等教育資源以有組織的形式導入全球創新鏈和產業鏈。此外,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推動與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國高校、企業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和國際科創園區。二是全球華工校友助力學校拓展。以海外校友會為橋頭堡,助力推進離岸平臺的落地和可持續發展,如分別與南非、新西蘭籌劃建設中非、中新工程教育和技術合作示范園區。同時,充分借力校友企業資源,在大灣區共建了多個海外高校學生實習基地,逐步形成接收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海外高校學子有組織來灣區學習實習的長效機制。
經過短短五年起步建設,廣州國際校區“在地國際化”辦學模式廣受肯定,示范輻射作用明顯。國家、部省市各級政府和領導寄予深切期望、給予特別支持。2021年2月,國際校區獲批“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教育改革個案試點”,被賦予631綜合評價招生改革權限,自啟動以來報考熱度持續攀升,2024年創歷史新高,校區在地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業界、家長的廣泛認可。
PART.03
從未來視野看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持續探索和百花齊放
察往知來,砥礪創新。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華工模式”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華南理工大學百年文脈的歷史傳承。從百年前的“紅色甲工”,到1952年的全國四大工學院之一,華南理工大學始終堅守“辦大學,就要創一流”的信念,在實業救國、工程報國、產業興國、科技強國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建一流大學,不忘初心育一流人才。
2024年4月,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首期會員工作坊在華工廣州國際校區舉辦,主題為“在地國際化辦學新范式——華南理工大學經驗”,吸引了來自全國70所會員院校的100多位代表參加。同年11月舉辦的第25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的平行會議“院校在地國際化實踐探索研討會”上,我們有幸再次分享華工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的經驗。圍繞前述在地國際化的理論思考與華工探索,我們精心編纂并出版了新書《探索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之路——基于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的實踐》,以期為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創新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參考樣本。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號角,全國教育大會強調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面向未來,華南理工大學愿與各兄弟院校一道,攜手共進、互學互鑒,持續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共同迎來在地國際化辦學“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盛大氣象,為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教育中心和創新高地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華南理工大學 學生記者團
信息來源: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
微信編輯:鮑恩
初審:鮑恩
二審:盧慶雷
終審:鄒浩
華工原創,版權所有
若需轉載,敬請聯絡
郵箱:hgxcb@scut.edu.cn
“分享”“點贊”“在看”,記得一鍵三連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