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廈門大學、廈門工學院、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等師生組建的2025年福建省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示范隊深入浙江省杭州市高校和企業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隊師生參觀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全國重點實驗室展廳
實踐隊師生調研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
實踐隊分別走訪了浙江大學、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并展開專題調研。“縱觀世界現代化進程,教育始終是科技騰飛的翅膀,是強國之路的起點。”在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院副院長代玉啟以浙江大學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成果為例,向實踐隊講授題為《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理念》的思政課。
同時,在馬蘭工作室和機械工程學院全國重點實驗室展廳,實踐隊深入調研了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核心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在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實踐隊實地走訪阿里巴巴橙點數字經濟產業學院和智能制造學院實訓基地,通過教學科研團隊的現場講解與案例展示,深入了解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創新機制。
此外,實踐隊還與該校展開座談交流,聚焦中高職一體化建設的機遇與挑戰,探討新型技能人才培養路徑。
實踐隊師生參觀杭州云深處科技有限公司
聚焦科技創新賦能企業高質量發展,實踐隊走進杭州云深處科技有限公司開展專題調研。師生們通過參觀展廳和觀看實景演示,直觀了解了多款人形及四足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與核心功能,重點觀摩了復雜地形適應、多模態運動及靈巧控制等技術效果。在座談交流環節,部門負責人介紹了企業發展情況,分享了機器人在工業巡檢、應急救援等場景中的應用實踐,并圍繞技術研發方向、行業發展趨勢及企業人才構成等,與師生展開深入交流。
實踐隊師生認真聆聽專題講座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石紅梅為實踐隊帶來一堂思政課,深入闡釋科技創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的關鍵作用。同時,結合技術變革背景,就新興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挑戰進行了分析,強調青年學生要強化底線思維,提升辨識力與防范意識,做到以創新促發展、以清醒護安全。
實踐隊師生在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調研
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背景下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人才效能提升機制研究這一課題,實踐隊走進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開展專題調研。在“一年香、三年醇、五年陳”的企業文化墻前,實踐隊隊員體悟到人才培養與創新驅動的深度融合,進一步認識到人才是實現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關鍵。
“我們在浙江大學深刻領悟教育的基礎支撐作用,在云深處科技有限公司了解前沿科技攻關,在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我們看到阿里巴巴與學校協同育人、精準對接的生動實踐,這些實踐更好地印證了高水平人才培養亟須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產學研深度融合方能鍛造理論扎實、技能精湛的實干英才。”實踐隊副隊長、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熊秋婷表示。
“走進云深處,看機械狗在精準作業時,我領悟到課堂上的機械原理、控制算法不是抽象概念,它們能變成提高生產效率的‘手’。阿里用電商解決農產品銷路,云深處用機器人替代重復勞動,本質上都是把技術變成解決問題的工具。教育給我們專業底氣,科技讓我們有能力改變,而真正的成長,是在國家需要的地方寫下青春的代碼。”廈門工學院工程造價專業學生任曌陽感觸頗深。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學生陸奕宸說:“產教協同育人模式正在重塑現代職教體系。通過調研杭科院與阿里巴巴共建的實訓平臺,我深刻體會到‘企業出題、學校解題’的產教融合優勢。而浙江大學與云深處合作的項目更讓我明白,科創實踐才是培育新型工程師的關鍵。”
廈門華天涉外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專業學生莊瑞豪對此也深有體會,他說:“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在浙大完成了從本科到博士的學業,生動詮釋了只有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人才鏈與創新鏈深度耦合,方能驅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文/圖 侯佳君 蘇澤鋒 祝松 姜晨暉 楊玉美 馬浩陽 朱香锜 莊瑞豪 蘇智鑫 陳夢琪 肖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