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巴顏喀拉山奔騰而下,裹挾著泥沙,一路呼嘯東行,流經河南大地,孕育出了燦爛輝煌的華夏文明。它似一條巨龍蜿蜒,所經之處,滋養著廣袤的土地,也賦予了河南雄渾壯闊的底色。那滔滔河水,歲歲年年,流淌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見證著王朝的更迭、文明的演進,仿若一部永不落幕的史詩巨著,鐫刻著華夏兒女的奮進足跡。
點擊播放
河南是黃河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河南沿黃地區還孕育了始祖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等寶貴的文化財富;擁有規模最為宏大的黃河歷史文化遺址群,僅沿黃地區就有5處世界文化遺產;甲骨文、少林、太極、嵩山、龍門石窟等世界級文化名片遍布河南各地。“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正是河南豐富黃河文化遺產的生動寫照。
鄭州滎陽牛口峪黃河岸邊
沿岸生于斯、長于斯的小麥,則是黃河饋贈的又一珍寶。春種秋收,河南的沃野千里之上,麥浪翻金,歲歲奏響豐收的樂章。金黃的麥粒,不僅填飽了人們的肚子,更成為河南人堅韌勤勞品質的象征。從田間的辛勤耕耘,到餐桌上的美味面食,小麥貫穿了河南人的生活日常,它承載著土地的深情,匯聚著農人的心血,是河南這片土地最溫暖、最堅實的生活底色。
少林武術節開幕展演
堅實的底色孕育了功夫文化,“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來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處把你傳揚!”名震天下的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嵩山。這里不僅是禪宗的發祥地,還是中國功夫的發祥地,有“禪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稱,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藤黃象征著超凡脫俗、神圣莊嚴,與少林寺追求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武僧們著標志性的黃色僧衣,在晨鐘暮鼓、刻苦習武間,向世人傳遞堅韌不拔、懲惡揚善的信念,傳承千年少林精神。
少林寺習武現場
除了功夫文化,黃河文化也滲透進了河南的肌底本色。來河南,必須看看只有河南才有的東西,黃河文化就是其一。在中牟縣大孟鎮,一堵長300多米、高15米的黃色夯土墻屹立于田頭,一層層的黃土堆疊在一起,墻內便是“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戲劇幻城的夯土墻夜景
戲劇幻城以“黃河文化”為根基,以“土地、糧食、傳承”為主線,從規劃設計到劇目呈現都展現了生生不息的河南精神。就像掬起一捧黃河水,捧起一抔黃河土,雙膝跪地,向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大自然、我們的文明致敬。它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演出時長最多的戲劇聚落群之一。
戲劇幻城景區一角
“幻城劇場”里,歷史一頁頁掀過,從孔子與老子的對話展開,通過舞臺機關渲染洛陽、汴京的繁榮,皇宮大院的華麗,龍門石窟的厚重,以切片方式呈現橫跨2000多年的歷史……精彩紛呈的沉浸式戲劇將河南歷史的滄海桑田、人文精神的熠熠生輝一一呈現。觀眾仿若穿越時空,置身于歷史長河之中,感受河南數千年的厚重底蘊,體悟著這片土地孕育的堅韌、智慧與情懷。
厚重的土地孕育了獨特的飲食文化。言及美食,河南絕對是一塊滋味之源。豫菜雅俗共賞,豐富了中原美食的馥郁滋味。其中,面食更是河南飲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面條種類繁多,風味獨特,既有粗獷的北方風格,也有細膩的南方韻味。
上圖:加工好的燴面片
下圖:河南燴面
尤其是河南燴面,是每個在外游子的分外掛念,更是美食老饕爭相打卡的盛宴。經過“一拉、二摔、三扯、四撕”的復雜工序,師傅們手工揉制而成的面條勁道十足,瑩白如玉,散發著質樸而誘人的光澤。緊接著,面條躍入那鍋乳白濃稠、香氣四溢的羊肉湯中,上下翻滾,只待配上鮮嫩的羊肉片、脆爽的木耳、翠綠的香菜,熱氣騰騰的一碗燴面便可端上桌。裊裊升騰的白氣,裹挾著醇厚鮮香,瞬間撩撥起食客心底的饞蟲,一碗下肚,暖身暖心。
面皮薄如蟬翼的灌湯包
街頭巷尾的灌湯包店,同樣人氣爆棚。那薄如蟬翼、近乎透明的面皮,恰似精心打磨的精白薄絹,細膩而有韌性,輕輕巧巧地包裹著一團飽滿多汁、鮮香四溢的餡料,乖巧地靜臥在蒸籠之中。只咬一口,湯汁四溢,鮮香滿口。無論是走親訪友途中,還是休閑逛街間隙,買上一籠灌湯包,邊走邊吃,好不愜意。
在這里,豐富多樣的面食,宛如一場以“精白”為主色調精心繪制的味覺綺夢,在新年的煙火氣中熱熱鬧鬧地鋪陳開來,用純粹潔白的食材,烹制出溫暖人心的至味,給予人們最熨帖的舌尖慰藉。
當歲月的筆觸蘸著松煙墨色,緩緩勾勒出歷史的輪廓,龍門石窟與開封鐵塔從歷史的幽深處,沿著墨韻的軌跡徐徐浮現,承載著跨越千年的滄桑記憶。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工匠們憑借著對信仰與美的極致追求,以鬼斧神工之技,在堅硬的石壁上雕琢出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它們面容慈祥、儀態端莊,或沉思、或微笑,仿若洞悉世間一切。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最終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由于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
開封鐵塔一角
從洛陽南下,循著歷史的脈絡前行,目光落定在開封鐵塔之上。開封鐵塔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北門大街鐵塔公園的東半部,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塔高55.88米,平面呈八角形,十三層。遠望,鐵色琉璃瓦遍飾全身,具有鐵打銅鑄的深厚氣質;細觀,全身都是琉璃浮雕藝術品,花鳥魚蟲、人物故事在磚面上鮮活呈現,栩栩如生,仿佛還能聽到歷史的低語。
開封鐵塔一角
開封鐵塔不僅是一座寶塔,還是開封城市的參照地標。“開封段的黃河是中國最高的懸河,高出地面10米以上,相當于鐵塔的第四層”,這是歷史的描述。因此,開封鐵塔是黃河海拔的恒定參照,是黃河游走變遷的參照,也是開封千年繁華的參照。時光流轉,那抹往昔的松煙墨色也已深深沁入心底,成為河南人民記憶深處永不褪色的印記,也讓更多人銘記下這片土地的過往。
萬里波瀾起,天地一展闊,河南的山河被大自然這位丹青妙手傾盡全力,以最純粹、最濃郁的石綠顏料精心暈染,徐徐鋪展成一幅靈動且綠意盎然的《千里江山圖》,散發著令人心醉神迷的詩意韻味。
遼闊的丹江風光
借用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句話,來形容丹江水庫這方鮮為人知的山水獨特性,恰如其分。丹江水庫距離分宜山塘下路口約3.5公里,是一座高山袖珍型小水庫。得宜于天地之氣,日月之輝,在生物和礦物的作用下,造就了這一湖清澈而深邃的翡翠之水,像極了上帝的眼睛。
翠綠的湖水風光
同樣鐘靈毓秀的還有嵖岈山,這里曾是《西游記》取景地。嵖岈山景區系伏牛山東緣余脈,山勢嵯峨,怪石林立。幾大山峰砥足而立,湖泊秀水點綴其間,有“奇、險、奧、幽”四大特點,享有“華夏盆景”、“中州獨秀、江北石林”之美譽。山水相映,樹石相照,好一個通透澄澈的石綠,活躍靈動于天地之間。
嵖岈山風光
當地民眾還別出心裁地舉辦有登山祈福活動,人們懷揣著對新年的憧憬,拾級而上,于山巔祈福祝愿,期盼新歲平安順遂。漫步山水之間,既能感受大自然的雄渾壯美,又能體悟人文歷史的深沉厚重。
這份深沉厚重少不了手藝人們的匠心傳承。一抹天青開啟了通往千年前北宋風雅的時光之門——相傳,宋徽宗一夢醒來,對那“雨過天晴云破處”的色澤念念不忘,遂令工匠燒制,這才有了汝瓷這一傳世瑰寶的絕美誕生。
汝瓷弦紋八棱瓷瓶
如今,俯身拾起那散落在歲月長河中的歷史碎片,目光聚焦于中原大地的汝州古城,這座承載著千年窯火記憶的地方,仿若一位堅守初心的匠人,從未讓心火熄滅,一次次點燃沉睡的汝窯,讓汝瓷在窯爐的熾熱煅燒中涅槃重生。那一抹夢幻般的天青色,似蒼穹破曉時的澄澈,又似雨霧初霽后的清新,純凈而空靈,寧碎而不彎,超凡脫俗,盡顯宋式美學的極致韻味。細膩溫潤的汝瓷之上,還精心繪有各式吉祥紋飾,或龍鳳呈祥,或福壽安康,承載著古人對生活最真摯、最美好的期許。
光影中微微泛著柔和光澤的瓷器
瓷器與茶總是相伴而生,信陽毛尖的茶園,在冬日暖陽下別有一番景致。茶農們遵循傳統,早早忙碌于茶園之中,修剪枝葉、施肥養護,為春茶的豐收精心籌備,守護著這片綠色的希望。泡一杯毛尖,嫩綠的茶葉在汝瓷舒展,清香四溢,仿若將春日的生機提前喚醒,品味間盡是河南茶文化的清新雅致。
沖泡中國茶
宋式美學影響下,開封、洛陽等地,宋式新年的韻味更是醇厚。開封宋都御街張燈結彩,仿若穿越回繁華如夢的大宋王朝。人們身著古裝,漫步街頭,逛廟會、賞民俗,體驗投壺、猜燈謎等傳統游戲,歡聲笑語中沉浸式感受宋代年節的歡樂氛圍,穿越熱鬧的街市,仿若時空交織,處處彰顯著千年古都的魅力與風情。
豫劇發源于河南開封,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豫劇吸納了民間歌舞、說唱藝術的滋養,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發展,在田間地頭、市井街巷悄然萌生,于明清時期的中原大地緩緩匯聚。
青年戲劇表演者
“一部豫劇史,半部中國戲劇史”,源遠流長的黃河文明,既是豫劇孕育滋生的沃土和根脈,也賦予了其崇德重道、循禮尚義、智勇誠信的厚重內核。土生土長的豫劇,攜帶著中原百姓醇厚的情感與生活韻味,雖無高貴的出身,卻具備著堅毅的生命力。以唱腔鏗鏘大氣、行腔酣暢、生動活潑、善于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更是被西方贊為“東方詠嘆調”。
豫劇演員上臺前檢查妝容
“全國戲劇看河南”,河南豫劇人積極探索,致力讓古老豫劇重煥生機,延續這份屬于河南的藝術榮光。其中不乏許多女性形象的塑造,“刀馬旦”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作為中國戲劇文化中的巾幗英雄,“刀馬旦”通常被描繪為提槍躍馬、英姿颯爽的角色,其勇敢、堅韌、獨立的精神也與當代女性對自我價值的期許不謀而合。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大破天門陣的穆桂英,紅裝繡帔,羽翎擺動,鼓點撥心弦,豪情共心鳴。一招一式皆顯功力,一顰一笑演繹巾幗傳奇,與當代女性力量交相呼應。
河南豫劇三團張鷺名飾演穆桂英
舞臺上,那一抹曙紅是東方的氣色,是女性的本色,亦是傳承者們堅守傳統技藝精髓的執著見證,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將豫劇的過往與未來緊密相連。
當豫劇的余韻還在空氣中悠悠回蕩,目光移至河南洛陽,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風華的十三朝古都,又將為世人呈上另一番極致絢爛 —— 洛陽牡丹。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是唯一以洛陽命名的牡丹品種。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時甲于天下。相傳,武則天曾下令將牡丹從長安移植到洛陽,自此洛陽牡丹便以其獨特的風姿,成為皇家園林中的珍品。
洛陽市隋唐植物園的牡丹花
象征著吉祥富貴、繁榮昌盛的洛陽牡丹有著鮮艷欲滴的色澤,紅若烈火,花瓣層層疊疊,簇擁如繡球,盡顯雍容華貴之態。它的紅,不是簡單的紅,而是介于深紅與淺紅之間的一種微妙變化,仿若天邊的晚霞,又似晨曦中的朝霞,給人以溫暖而祥和之感,也為新年注入濃郁熱烈的喜慶色彩。
國色天香牡丹花
如今,洛陽牡丹品種繁多,共有10種花型、1400多個品種。花開成海、滿城飄香,姹紫嫣紅中,一座城市都浸潤在詩意與花香中。唐代詩人白居易“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劉禹錫“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詩句正是東都洛陽牡丹品賞習俗的生動寫照。
盛開中的牡丹花
每年的洛陽牡丹文化節最是熱鬧,洛陽城人潮涌動,競睹牡丹倩姿芳容。那抹暈染下的“洛陽紅”更是成為當地一張亮麗的名片,向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展示洛陽牡丹甲天下的風姿,讓全球都沉醉于這來自中原大地的盛世繁花。
河南,古老而厚重,千年來始終占據文明的中心。河南,年輕又時尚,時代新潮涌動席卷整個大地。山河錦繡,色彩萬千,我們將其化為5種顏色:
“藤黃”閃耀世界,激勵后人堅守信仰;“精白”溫暖游子歸巢,化作濃濃眷戀;“松煙” 佇立如永恒坐標,指引人們回溯往昔;“石綠”隱入靜謐,再現宋式風雅;“曙紅”余音繞梁,傳唱巾幗傳奇……
恰逢新年,我們用全新視角,給大家展示一個不一樣河南,她時尚年輕,盡展芳華,自信向未來走去。
出品:張曉冬
監制:李方方
統籌:丁艷
文化顧問:馬琨
策劃:王華典 潘光宇
編輯:LiIi 超楠
文字:尹伊
設計:April
圖片: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