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鐵原鶴米嗎?”
初冬時節(jié),收到了一袋米, 同時對方還問道:“你吃過鐵原鶴米嗎?”這是一種生長在韓國鐵原平原的稻米,丹頂鶴和白枕鶴會一粒一粒地啄食殘留在稻田中稻粒,從而度過寒冷的冬天。
鐵原,因火山土壤而自古以來被譽為韓國最優(yōu)質稻米的產地。這種米不僅是人類的糧食,同時也是冬季來韓國避寒的鳥類的重要食物,特別是丹頂鶴(Red-crowned Crane, Grus japonensis)和白枕鶴(White-naped Crane, G. vipio)。
圖 1. 飄雪的農田里,一家丹頂鶴正在覓食。右側棕色頭部的鶴是幼鳥。2023年12月19日攝于鐵原。
丹頂鶴以紅冠、黑白相間的優(yōu)雅形象著稱,它們夏季在俄羅斯遠東和中國東北繁殖,冬季飛往黃河口、鹽城或朝鮮半島越冬。白枕鶴則以藍灰雪白脖頸、銀灰色羽毛和火焰般的紅色臉頰聞名,夏季在俄羅斯遠東、中國東北和蒙古東部繁殖,冬季飛往朝鮮半島的非軍事區(qū)、日本的出水以及中國長江中游一帶(Meine & Archibald, 1999)。在韓國它們主要在鐵原、漣川、坡州等地的農田和濕地越冬。在鐵原,秋收后散落稻穗的稻田,以及專門為候鳥預留的蓄水田,都成了鶴類覓食和棲息的樂園。這些濕地不僅是它們覓食的寶地,也是舒適的棲息之所。
白天,丹頂鶴和白枕鶴勤奮地覓食。這幅美麗景象,表面上看似自然,然而背后卻凝聚了許多人對鶴類的傾心守護。為了讓丹頂鶴和白枕鶴順利越冬,鐵原的農民、鐵原郡政府、韓國水鳥網絡的李基燮博士以及致力于全球鶴類保護的國際鶴類基金會(International Crane Foundation)等各方攜手合作,將眾多人的愛心與努力匯聚成一粒粒稻米。正因為這粒粒稻米凝聚在一起,才使鐵原成為丹頂鶴與白枕鶴理想的越冬地。
思及這些真摯的心意時,我忽然想到了那位深深愛護鶴類的人——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合伙創(chuàng)始人喬治·阿基博(George Archibald)博士。他是一位無論世界何處有鶴,都會奔赴現場、畢生致力于鶴類安危的人物。在1996年,他與美國自然作家彼得·馬蒂森(Peter Mattiessen)一道訪問韓國的鐵原。當時,馬蒂森將這片飽受軍事緊張與凜冽西北風影響的地區(qū),稱作“意外的天堂”,因為秋收后空蕩的稻田、非軍事區(qū)以及民事活動限制區(qū)等多重景觀交織在一起,使這里成為丹頂鶴與白枕鶴越冬的理想之地。
與此同時,阿基博并不只把這里看作“天堂”,而是提出了更具體的發(fā)展思路。他強調:與其徹底阻止人類進入、建立那種“嚴格保護區(qū)(Strict Reserve)”,不如在繼續(xù)耕種稻田的同時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既能獲取經濟利益,又能保護自然。唯有尊重當地居民的利益與意愿,才能讓鶴類和人類都找到共生共存的道路(Matthiessen, 2001)。
時至2025年,如今的鐵原已發(fā)生巨變。隨著民事活動限制區(qū)北移,曾為鶴類提供食物的稻田逐漸轉為其他用途。盡管每年依舊有大量鶴類飛來,但由于稻米價格不斷下跌,許多農民將稻田改為更具經濟效益的人參田、集約化畜牧場、塑料大棚或光伏發(fā)電設施。同時,因韓國特定政治局勢而引發(fā)的土地開發(fā)熱潮,也對鶴類生存構成巨大威脅。無論因何原因,稻田一旦消失,丹頂鶴和白枕鶴都將失去棲息之地。
令人意外的是 ,盡管受到諸多威脅,鐵原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鶴類越冬地之一。在利益交錯的復雜環(huán)境中,民事活動限制區(qū)附近100平方公里的稻田、漢灘江以及非軍事區(qū)內的濕地,仍為鶴類提供穩(wěn)定的棲息地。從1999年的372只丹頂鶴和474只白枕鶴,到2023年的1,324只丹頂鶴和7,232只白枕鶴(韓國環(huán)境部, 1999; 國立生物資源館, 2003),這一增長是人們共同努力的結果。鐵原的農民、公務員、鐵原DMZ鶴類生態(tài)旅游協會及NGO等,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為鶴類留下稻草或蓄水稻田,同時通過生態(tài)旅游探尋人與自然的和諧之路。
想到為鶴類越冬的鐵原付出的眾多努力,收到的這袋“鐵原鶴米”顯得格外沉甸甸,也更加溫暖。細想“和平”二字的漢字構成,可以解讀為“共(平)享稻米(禾),共同進食(口)”。或許只有大家一起分享稻米,和平才得以實現。正如鐵原人與鶴類共享稻田、共享稻米一樣,李基燮博士贈送的這袋珍貴稻米讓我深思,如何與世界分享這份鐵原之米的重量與意義,于是寫下此文。
愿新年里,丹頂鶴與白枕鶴安然無恙,愿更多人參與并分享保護鶴類的心愿,愿世界更多和平!
圖 2. 雪花飄落的鐵原漢灘江濕地里,丹頂鶴和白枕鶴正在降落。2021年1月29日
圖3. 夕陽西下,漢灘江的棲息地上聚集了白枕鶴和丹頂鶴。2019年12月15日
圖4. 一對白枕鶴隨著水面飛起。驚蟄過后,當白天逐漸變長,白枕鶴一家便開始準備返鄉(xiāng),它們加緊覓食,延長活動時間,為長途遷徙積蓄能量。
圖5. 在結冰的臨津江上過夜的白枕鶴一家,為了飛離冰面,它們正面朝風口展開翅膀,準備起飛。
*感謝李基燮博士贈予珍貴的鐵原鶴米。
參考文獻:
Meine, C. D., and G. A. Archibald. 1996. The Cranes: Status Survey and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IUCN, 282pp.
Matthiessen, Peter. 2001. The Birds of Heaven: Travels with Cranes. New York: North Point Press. 349pp
韓國環(huán)境部. 1999. 冬季鳥類同步普查, 173
國立生物資源館. 2023. 2022-2023年度冬季鳥類同步普查, 285pp
攝影:金容材 編輯:蘇立英 郭志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