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網絡
01
電影的續章總比開篇更難書寫。
當觀眾早已習慣哪吒腳踩風火輪的桀驁身影,《魔童鬧海》偏要將這位反叛者鎖進玲瓏寶塔的至暗深淵。
這一次,封神宇宙的編劇們用三年幽禁時光,撕開了英雄敘事最殘酷的剖面——原來比天劫更痛的,是拯救蒼生后仍被視作妖魔的孤獨。
塔壁回蕩的嘶吼聲里,藏著所有少年英雄的成長隱喻。那個曾經喊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魔童,在永夜中終于讀懂命運更深的惡意:偏見不會因壯舉消散,誤解不會隨時間消弭。
當陳塘關百姓對著寶塔指指點點時,我們看到的何嘗不是現實世界的縮影?
網絡時代的道德審判、標簽化暴力,與玲瓏塔外的竊竊私語如出一轍。
02
續作最驚艷的改編,在于讓哪吒完成從“反抗者”到“殉道者”的蛻變。
如果說前作是打破宿命的戰歌,這次則是直面人性暗面的修行。
被封印的三年里,混天綾不再是張揚的紅,而是勒進血肉的枷鎖;乾坤圈不再是禁錮的法器,反而成為照見本心的明鏡。
編劇用雙線敘事織就命運經緯:塔內哪吒在黑暗中參悟救贖的真諦,塔外龍族在壓迫中醞釀新的風暴。
當上古魔神被喚醒,我們突然發現所謂的正邪之爭,不過是權力游戲的遮羞布。
天庭忌憚龍族是假,恐懼力量失衡是真;百姓排斥哪吒是假,畏懼非常之物是真。
這種對權力結構的解構,讓神話敘事有了現實的重量。
03
作為背負全族命運的龍太子,敖丙在續作中展現出更復雜的人格光譜。
當他手握龍族秘寶卻選擇與哪吒并肩時,不是對族群的背叛,而是完成了對“英雄”定義的超越。
海底尋寶的段落充滿東方奇幻色彩:章魚海獸的觸須猶如水墨潑灑,神器禁制閃爍著青銅器銘文般的光澤,每個細節都在重建東方神話的美學體系。
最動人的是百姓覺醒的瞬間。當魔神陰影籠罩陳塘關,那些曾向哪吒扔過石子的手,最終舉起了火把。
這個充滿宗教儀式感的場景,解構了傳統神話中“被拯救者”的被動性。
每一個微弱的火點,都成為刺破黑暗的星辰。
04
《魔童鬧海》的動作設計延續了前作的行云流水,卻注入了更悲愴的底色。
哪吒與魔神決戰時,混天綾不再是靈動的紅綢,而是浸透血色的戰旗;風火輪噴射的不再是叛逆的火焰,而是燃燒生命的涅槃。
當敖丙的冰系法術與哪吒的烈火交織成太極圖騰時,東方哲學中的陰陽相生有了視覺化的詮釋。
作為封神宇宙的承重墻,《魔童鬧海》埋下了無數驚艷的伏筆。
太乙真人打開寶塔時顫抖的拂塵,似乎暗示著天庭內部的權力裂縫;海底禁地壁畫上模糊的身影,似乎指向未來楊戩、雷震子的登場。
甚至哪吒重獲自由時天際閃過的金光,都在為封神宇宙的開啟預熱。
《魔童》系列用十年時間搭建起神話新編的方法論:用現代價值觀重構傳統IP,以類型片敘事包裹哲學思考,借視覺奇觀傳遞文化基因。
國漫之光不是靠宣傳文案標榜的,而是腳踏實地走出來的。
05
當李靖不再舉劍指向哪吒,而是說出“榜樣”二字時,這個東方父親完成了對千年父權的反思。
敖光和兒子的對話,凝結著所有父親在新時代面前的迷茫。用舊經驗鋪就的路,終會成為孩子需要沖破的繭。
而申公豹的顛覆性塑造,撕碎了傳統反派模板。從全村驕傲到體制棄子,他的憤怒實則是底層修行者撞不破階級壁壘的悲鳴。
當他拖著藥箱穿過陳塘關的暴雨,當他用點頭代替爭辯默許敖光的計劃,當他不畏生死獨身迎戰三龍,諷刺的,何嘗不是那些非黑即白的道德審判?
最戳淚的不是他抱著弟弟尸體時的悲愴,而是被偏見刺傷千百次后,仍選擇遞出解藥的瞬間。
每個深夜改簡歷的年輕人,在電話里報喜不報憂的小鎮做題家,都在續寫著申公豹未完成的符咒——用最笨的方式,解命運最難的題。
散場時保潔阿姨在掃爆米花殘渣,我忽然回過神來,哪有什么天生反骨的小哪吒,不過是千萬個在考編、房貸、催婚中掙扎的普通人。
哪有什么毀天滅地的魔神,分明是盤踞在每個人心頭的偏見、焦慮、迷茫與不甘心。
但好在,年少時被東方神話故事點燃的火焰,仍在胸口燃燒著。
(點擊文章標題即可閱讀)
*作者介紹:衷曲無聞,最會安慰人的寫作者。已出版《我更喜歡風雨中前行的自己》《夢想不會辜負努力的你》《這世間沒有不可安放的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