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
余華這句話,這些年時不時就蹦出來敲打人。
以前讀,覺得是寫那種苦到骨頭縫兒里的命。
現在想想,這不就是咱普通人的日常寫真。
擠成沙丁魚罐頭的地鐵,算不算忍受?
加班加到眼冒金星還得賠笑臉,算不算忍受?
還有那些隔三差五蹦出來的新聞,看完心里堵得慌,還得深吸一口氣該干嘛干嘛這口提著的氣,可不就是余華說的“忍受”,有千斤重。
最近幾樁事兒,愣是把我這口“提著的”氣,又給夯瓷實了幾分。
發糕變“鉛糕”。
回憶小時候街邊老攤兒,掀開籠屜那股子甜香,白花花、暄騰騰,咬一口能甜到心坎兒里。
結果,某地直接給整成了鉛糕。
檢測報告拍臉上:鉛含量1052mg/kg。
這數字乍看冷冰冰,我掰著指頭跟搞化工的朋友算了筆糊涂賬:
國標說顏料里鉛不能超90mg/kg。
按這路子,一斤發糕里,愣是揉進去超過十一倍那玩意兒!
申公豹原話:“這配方,擱古代煉丹都嫌重金屬超標!”
話說這工業顏料打哪兒進的貨?
這流通渠道,順暢得讓人后背發涼。
吃口發糕,跟咽鉛彈似的,咱這“民以食為天”,天都漏成篩子了?
被命運碾壓過,才懂時間的慈悲。
余華這話,戳心窩子。這些年,三聚氰胺、地溝油。
哪一錘子不是結結實實砸在信任的骨頭上?被砸多了,人就醒了。
這次“鉛糕”沒沉下去,質疑、曝光、追責,動靜不小。
這算賬的勁兒,就是“忍”不下去后憋出來的那口氣——是勇氣。
它不華麗,不高大上,就為了守住灶臺邊那點最樸素的安心。
這發糕算得人膽戰心驚,但也算明白了一個理兒:
活著,光靠悶頭“忍”不行,得學會較真兒地“算”!
2019年,高溫停電悶罐車,乘客砸窗,鐵總好歹認了個錯。
2025年,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熱浪滾滾。
一小伙兒憋炸了,玻璃碎了,新鮮空氣涌進來,人緩過來了。
可是網上卻吵翻了天!
焦點居然是“該不該賠玻璃?破壞公物對不對?”
核心問題就一個:六年了!為啥同樣的事兒能再來一遍?應急預案是擺設嗎?
我們所經歷的這些事件,并非僅僅是新聞熱點。
它們是一個個沉重的問號,懸在每一個追求清醒、安全和尊嚴地活著的人心頭。
我們是否滿足于僅做“幸存”的旁觀者,還是勇于成為感受并推動改善真實“活著”的參與者?
當規則與程序偏離了保障“活著”的本意,我們是否有勇氣追問其根源并推動修正?
我們能否超越個體的“忍受”,匯聚成推動制度向善、保障每一個生命尊嚴的集體勇氣?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就是那口氣,道理通透。
可看看這些事兒:一口發糕藏著鉛,一節車廂能把人憋到砸窗求生。
守護“活著本身”這口氣,咋就這么費勁? 它需要:
1、算賬的勇氣(算清食品安全這本爛賬);
2、追問的勇氣(追問光鮮背后的生命尊嚴);
3、說熱的勇氣(拒絕被溫柔數據代表);
4、破窗的勇氣(在僵死的規則里掙一條活路)。
這些勇氣,不寫在口號里,就藏在每一次較真兒、每一聲質問、甚至那憤怒砸向車窗的時刻里。
活著就是勝利。
今天日子好了,可守護這份活著的安全、健康和起碼的尊嚴。
一樣需要提著那口不滅的氣。
活著,是部沉默的大書。提著的這口氣,就是最倔強的注腳。
活著,是沉默者的史詩。而勇氣,是這部史詩中最壯麗的詩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