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子,古老讀音為lēizi,源于初始并非玉石瑪瑙,結繩后的繩子于生產勞動中的應用附件,將獸皮包卷繩上兩端用細繩系緊,成為提握功能,后發展為更加耐用的石玉材料,直至成為飾品等等,也稱“蠟子”。文記主用“勒”字底下加個“玉”字旁,即“勒玉”。
這是關于“勒子”的一段定義,從中簡單概括:“勒子”出現之初,是一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衍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
圓柱形
扁圓形
束腰形
橄欖形
三角柱形
說完了起源,那么我們就來聊一聊勒子的幾種造型,因為早期勒子主要佩戴于胸前或腰間,一般來說是以圓柱型、扁圓柱型、束腰型、橄欖型、方柱型、三角柱型最為多見,早期以素面為主,后出現各種紋飾。
常見的有獸面紋、線形紋、谷紋、勾連谷紋、云紋、勾連云紋、龍紋、鳳紋,工匠們運用精妙的技藝,將多種紋路以浮雕、鏤空的形式展現出來,使“勒子”名副其實的成為可賞可玩的收藏佳品。
古代配飾一般寓意豐富,形制既要美觀又要賦予東西本身一個好彩頭,因此,老勒子一般以玉石雕刻最為常見,取義“遇樂子(玉勒子)”。隨著時間的發展,現在我們接觸到的勒子,材質豐富多樣,例如翡翠、瑪瑙、青金、松石......種類繁多,任君挑選。
啰嗦完起源、形制、種類,我們接下來就探討一下如何搭配。小編認為“勒子”不同于其他配飾,憑借其本身材質多樣以及豐富精美的紋飾,不管您是拿他當背云也好,串手串也罷,都要以其為主題,說白了,就是不能讓其他配飾搶了它的風頭。
首先,它一定要是這一串飾品中顏色最突出的一顆,其次,一條串上的珠子體型都不要超過他。滿足不了以上兩點,您的“勒子”就會“使壞”,讓您辛辛苦苦搭配出來的物件大為失色。沒錯,“勒子”就是這么“霸道”的寶貝,您能不愛它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