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網絡
01
看到朋友圈都在轉發“大S病世”的消息,以為又是謠言。
直到看到黃曉明的微博,愣了好久。
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各種熱點話題,AI修復版的老劇擁有了4K分辨率淚痣,和DeepSeek聊了一個通宵的人,可能還沒醒來。
但此刻所有科技濾鏡突然失效,我們終究沒逃過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與刻在青春石碑上的名字告別。
我算不上大S的粉絲,對她后來的婚姻并沒有太多關注。但十多歲看過的DVD碟片,是我無法抹去的青春印記。
初二那年,一位被調皮男生氣哭的女生,在男生的桌子上用涂改液寫下《流星花園》的臺詞:“如果道歉有用的話,要警察干嘛”。如今她已是律所合伙人,上個月剛用這句話駁斥了甲方的霸王條款。
2007年和我一起看《轉角遇見愛》的表姐,抽泣著說“公主落難比灰姑娘勵志多了”。去年她創業失敗時,把微信名改成“俞心蕾的流動攤販車”。
這或許就是千禧年偶像劇的魔力。
我們嘲笑杉菜在兩張萬元鈔票前動搖,卻在三十歲房貸壓頂時讀懂那份窘迫;覺得《泡沫之夏》歐辰偏執得可笑,直到在產房外看見丈夫顫抖著簽手術同意書。
大S演活了很多女孩的鏡像人生:要強、敏感、帶著點笨拙的英雄主義。
后來我們都有了快進人生的權利,卻再也找不回那個愿意為五分鐘片尾曲等到天光微亮的自己。
02
記憶中還有一個倔強的女同學,因為看《流星花園》差點和最好的閨蜜絕交,看到靜學姐出現那集她就生氣,非要閨蜜寫保證書說“只愛雜草女孩”。
這種孩子氣的較真,像極了我們保存偶像劇周邊的方式:抄滿《轉角遇到愛》臺詞的帶鎖日記本,偷噴媽媽香水上學的“尹夏沫同款”,永遠停留在“正在緩沖”的土豆網播放頁。
如今的智能推薦算法,能猜中我們最近想買什么,可再沒有哪句臺詞比“當你想哭的時候就倒立”,更懂十七歲少男少女的心事。
《康熙來了》有一集,小S摸著姐姐的臉說:“你這人就是嘴硬心軟活受罪。”
畫面跳閃的雪花點里,大S翻著白眼回懟:“要你管啊,雜草生命力很強的。”
后來我們才明白,所謂“雜草精神”不過是:在丈夫出軌新聞下繼續直播帶貨的狠勁,面對網絡暴力時紋上“不解釋”的叛逆,把“美容大王”標簽撕碎后,在《保持通話》里素顏嘶吼的決絕。
原來成長就是把偶像劇熬成紀錄片,把水晶鞋換成平底鞋,卻依然要踮著腳在現實的玻璃渣里跳圓舞曲。
03
多希望大S病逝的消息,只是一個惡作劇。畢竟,在我們的印象中,她一直都是那么充滿活力。
但生命有時候就是這樣殘酷,它不會因為你是誰就網開一面。
重看《泡沫之夏》大結局那晚,窗外路燈映照著樓下的夜市。
當尹夏沫說“我們之間,不是誰說了就算的”,二十年前那群租碟少女的眼淚,此刻正以思念的形式流淌。
恍惚看見那個盛夏,少女們擠在悶熱屋子里,連續播放好幾天的DVD機已經熱得發燙,蟬鳴聲里藏著對成人世界的期待和莽撞。
有些成長必須經歷祛魅,從相信公主王子童話,到看清“蚵仔煎要自己翻面才不會焦”的人生真相。
再次打開微博,又刷到一段大S年輕時的采訪,她指著《流星花園》劇照輕笑:“看,我們雜草系女孩,連哭都要選最倔強的角度。”
當生活終于教會我們低頭妥協時,那些年仰著脖子看偶像劇落下的頸椎病,成了青春最溫柔的并發癥。
那些被我們嘲笑過的狗血劇情,突然在訃告彈出的瞬間成了預言,最殘酷的轉折從來不用BGM預警,就像青春散場時永遠沒有進度條提醒。
原來我們拼命護住的那片星光,不過是青春燃燒后落在掌心的余燼,風一吹就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