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福義
從家里出來轉兩趟公交到了清潭新村5—1幢小舅舅住地,忘記了是丙還是丁單元,掏出手機打表弟的電話問單元號,電話不通,只好試撥舅舅的電話,竟然一撥就通。電話那頭傳來舅舅金壇家鄉口音:“你在哪里?”“我在你家單元門門口”我重復了幾遍他才聽清。接著,舅舅拄著拐杖從丁單元開門出來。我走上前扶著舅舅一起進了屋。
我放下禮品,坐在桌子旁的椅子上,舅舅拿起桌上已經泡了“茶頭”的玻璃杯,轉身推開廚房門進去添開水,我接過茶杯出來,舅舅說:“先泡點開水,茶葉才不發硬。”舅舅坐到躺椅上,我從桌子底下拉出一張圓凳放在旁邊,這樣我講話他可以聽清。
我雙手抱拳,對舅舅說:“給你拜年!祝你蛇年吉祥,身體健康!”舅舅回答:“也祝你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看著旁邊不銹鋼拐杖,我說:“舅舅你換新拐杖了?”他說:“這種拐杖最下面有四個腳,著地面積大,起穩定作用,上面的鋼管彎成S型,手執把手用力能起緩沖作用,老人站著拿著它,能穩定身體,防止跌倒。”說著,老人臉上露出喜歡的笑容。拐杖是社區發給老人的禮物。
說到社區為老人服務,舅舅指著墻邊一輛嶄新的電動三輪車說:“社區給90歲以上、有駕駛能力、有外出需求的老人專門配發的,價值3600元”舅舅還說,他已經單獨駕車去一公里以外的公園活動。舅舅的話語間,無不透露出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我贊揚舅舅:“身手還矯健,頭腦反應快,不像百歲老人。”
我告訴舅舅,最近我寫的《我的堂叔王教仁》在中共常州市委宣傳部、常州市文聯舉辦的全國征文比賽中獲優秀獎。他說:“王教仁是我們陳王家族的驕傲。”他還告訴我,王教仁是我爸爸媽媽結婚時的男方伴郎。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說。小舅舅是家族老一代中最年輕的一個,家族成員中許多往事他都參與或知道。他繪聲繪色地講述送大姐去臺灣的故事。
“那是1948年的一天,我一手抱著小外甥女、一手牽著外甥,隨大姐來到公平路碼頭,只見前面停著一條大輪船,船舷上兩個大字“振華”十分醒目......”
舅舅的記憶力特好,他給我講了他九歲那年獨自一人乘車去鎮江,到大哥任職的鎮江中學去玩的故事。他記得大哥的要好同事名叫李克明,他和李克明的兒子玩得很開心。當年那個小孩就是李嵐清。
舅舅從小喜歡體育活動,他1.84米的高度,后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籃球運動員。幾十年來,CCTV—5是他的最愛。我喜愛乒乓球,不大喜歡籃球,原因是5個上場運動員倒有2個“外援”,風頭讓“外援”占去。舅舅告訴我,職業籃球賽是商業性質,要有大量的觀眾才有票房價值,俱樂部隊引進外援,球打得精彩,吸引觀眾。我原來以為靠“外援”提高本土隊員技術水平,幾十年過去了,怎么還沒提高?舅舅說,國家隊就沒有“外援”。我算漲知識了。
我問舅舅體檢身體的情況,他說:“心腦血管、內臟沒有毛病,一高都不高。腿腳還靈活,眼睛、牙齒、耳朵、功能差了,不能算病,是老化了。”他還說:“我的腸胃功能也差了,少吃多餐,一天吃5頓,有時晚上12點起來吃塊面包。為了大便正常吃一種叫“番瀉葉”的草藥(沖水喝)十幾年了,最近幾年腸子功能可能更退化,就用“開塞露”催一下,效果很好。
我問舅舅有什么“養生之道”?他說:“心態好是第一,其次是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多曬太陽多睡覺。當然遺傳因素也很起作用。”
看到舅舅身體這么好,問他長壽的目標是多少?他笑著說:“到了這個年齡,今天不知道明天,活一天算一天。依我的情況我想我是有希望活過102歲成為家族長壽冠軍。”我不由地拍手叫好!我說:“你不能把長壽目標再提高一檔?108歲(茶年)!”他高興地說:“爭取吧!”
時間不知不覺一個多小時過去了,與其說是一次拜年,不如說是一次采訪,83歲的外甥采訪100歲的舅舅。告別的時候到了,我再次向舅舅拜年,祝他身體健康、幸福長壽。這正是:
歷經百年人未老,蛇行千里奔茶年。
作者簡介
王福義,常州文史愛好者,文學寫作者,退休中學高級教師。在蘇州讀書,在無錫教書,后來調回常州工作至退休。文史及散文作品散見于報刊和網絡媒體。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