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伊朗的沙漠深處,美國人正為避免胡塞武裝襲擊而與伊朗談判,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對中國則是另一番態度,幾乎在各個領域揮舞起“制裁大棒”。
這看似不合邏輯的對比卻是一個現象級的現實:美國居然對制裁數十年的伊朗有所顧忌,卻在面對強大的中國時毫無畏懼。為何美國對一個制裁數十年也沒能打壓下去的伊朗如此“小心翼翼”,卻在面對中國時表現得“無所畏懼”?這種態度差異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深層原因?
美國與伊朗的貓捉老鼠游戲
要說美國和伊朗的關系,那簡直是一場持續數十年的貓捉老鼠游戲。美方不斷揮舞制裁大棒,但伊朗卻總能找到各種辦法和借口應對。
最近的一次秘密談判,就是雙方斗智斗勇的典型案例。2023年初,美伊在阿曼秘密接觸,希望伊朗在紅海“管住”胡塞武裝,別讓他們到處襲擊商船。美國心里也清楚,光靠軍艦威懾是遠遠不夠的,得讓伊朗用政治手段幫忙施加壓力。
可是,你看伊朗的態度,那叫一個“能拖就拖,能混就混”。這邊美國代表團忙著跟以色列斡旋,那邊伊朗直接撤離了幾個革命衛隊的指揮官,還順便告訴自己的民兵“要克制”。
這就好比什么呢?像是個熊孩子在打架,家長來了趕緊裝個乖,等家長一走又恢復原樣。這種“保持克制”的姿態,反倒讓美國覺得伊朗還挺合作,于是軍艦也就撤了,基地也不再遭襲。
實際上,伊朗和美國之間這種互相猜疑、互相揣摩的游戲早就不是新聞了。從2016年伊朗核協議簽署,到特朗普上臺一腳踢翻協議,再到拜登時期的若即若離,美伊之間的關系像是坐在蹺蹺板上,搖搖晃晃,永遠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而美國呢,表面上對伊朗的態度很強硬,但實際上心里也明白,真跟伊朗干起來,風險太大。畢竟,伊朗不是沒有反擊能力,他們在紅海有胡塞武裝,在黎巴嫩有真主黨,手上還有各種導彈。打伊朗,可能引發整個中東的連鎖反應,這不是美國想要看到的。
中國的全面戰略伙伴和美國的“制裁大棒”
說到中國,那美國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2016年,中國和伊朗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合作不斷加深,政治、經濟、軍事都有涉及。
而中國的角色,也在美伊之間的博弈中顯得越來越重要。在美伊沖突中,伊朗不僅得到了來自中國的外交支持,還與中國簽署了25年合作協議,這一系列動作讓美國意識到,伊朗手里握著中國這張“大牌”。
不過,美國對中國可不像對伊朗那樣“溫柔”。這邊剛剛跟伊朗談完,那邊馬上就開始對中國揮起了“制裁大棒”。
經濟制裁、技術封鎖、外交打壓,一項接著一項,仿佛美國對中國有著無限的“精力和興趣”。最近,美國甚至對中國的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發起了301調查,完全是一副“看你不順眼就制裁你”的架勢。
但問題來了,為什么美國對伊朗小心翼翼,卻對中國毫無忌憚?其實,答案并不復雜,原因就在于中國的經濟體量和全球影響力。
伊朗雖然在中東有著不小的影響力,但它的經濟規模遠遠不能和中國相比。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美國的重要貿易伙伴,而且中國在國際體系中有著廣泛的盟友和合作關系。打擊伊朗,美國需要權衡利弊,考慮中東的連鎖反應;
但對付中國,美國更多是想通過經濟和技術手段,削弱中國的全球競爭力,而不是直接爆發沖突。
雙標的美國
美國對伊朗和中國的不同態度,還可以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解釋。伊朗位于中東,這個地區本來就被美國看作自己的“后花園”,美國在這里有很多盟友,比如以色列和沙特。
所以,美國對伊朗的態度一方面是打壓,另一方面卻也不敢逼得太緊,擔心引發整個中東的反彈。畢竟,美國在中東搞定一個國家就像在多米諾骨牌上推倒一張,其他的牌也很可能跟著倒下。
但是對中國,美國的態度卻是另一種模式。自特朗普政府開始,美國就對中國展開了全面的經濟打壓,制裁、關稅、技術封鎖輪番上陣。
即便在拜登上臺后,這種態勢依舊沒有緩和。美國打壓中國的邏輯很簡單:通過削弱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防止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崛起到威脅美國霸主地位的程度。
而對伊朗,美國采取的更多是“剪去枝蔓,不傷主干”的策略。制裁伊朗的石油、金融,支持敘利亞的反對派,但并不追求直接推翻伊朗政權。
而對中國,美國的策略是“遏制”,而不是“拖延”。這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環節,任何打擊都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而對伊朗,美國更多是通過孤立和局部打擊,限制其在中東的影響力。
美國在處理中伊和美伊關系上的雙重標準,實際上也反映出美國在應對不同類型國家時的底線問題。對伊朗,美國最害怕的就是中東局勢的全面失控。
中東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產地,美國在那里有著大量的利益,如果伊朗真的與美國正面對抗,整個中東可能會陷入一片混亂。這對美國來說,代價實在是太高了。所以美國對伊朗,一直是打壓為主,但又始終留有余地。
相對而言,中國在亞洲的地緣政治局勢雖然也很復雜,但并沒有像中東那樣“火藥味”十足。而且,美國和中國之間雖然有摩擦、有沖突,但大多數還是經濟和技術領域的競爭,雙方的博弈更多是在“桌面上”進行的。
正因如此,美國在對中國的政策上可以顯得更為“大膽”,因為它認為這種競爭不會引發全面的戰爭。
伊朗的“灰色生存”與中國的“積極應對”
面對美國的打壓,伊朗和中國也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伊朗在多年的制裁中,逐漸發展出一套“灰色生存”策略,利用各種外交手段和“黑騎士”國家保持合作,尋找制裁漏洞,盡量減輕制裁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在美國對伊朗石油實施禁運后,伊朗迅速轉向其他國家,維持石油出口。同時,伊朗還通過對中東地區代理人勢力的支持,保持其在地區的影響力,以此與美國周旋。
而中國的應對則是“積極進取”的。面對美國的貿易戰和科技封鎖,中國沒有選擇被動防守,而是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供應鏈多元化,努力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同時,中國還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手段,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爭取更多的國際支持。相較于伊朗的“灰色生存”,中國的策略更加主動和具有前瞻性,這也使得美國對中國的打壓無法真正奏效。
結語
通過對比美國對伊朗和中國的態度,可以發現,美國在處理這兩個國家時所采取的手段和策略,實際上是基于不同的風險考量和利益權衡。
對伊朗,美國希望通過孤立和局部打擊,限制其在中東的影響力,但避免引發全面戰爭。而對中國,美國則是通過經濟和技術封鎖,遏制中國的崛起,確保其全球霸主地位不受挑戰。
這種雙重標準的背后,反映了美國對全球戰略的不同理解和執行方式。對美國來說,伊朗是一個“局部問題”,它影響的是中東地區的局勢。
而中國則是一個“全球問題”,它對美國的霸主地位構成了直接挑戰。因此,美國對伊朗可以小心翼翼,但對中國卻毫無畏懼。然而,隨著世界格局的不斷變化,這種態度是否能夠一直持續下去,或許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參考資料:
美伊近期“交鋒”動態與影響 澎湃新聞 2023-09-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