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訊(記者 孫軼瓊)日前,從永濟市文物局傳來消息,當地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一處金代摩崖石刻。該石刻刻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記載了金代時期柳隱山谷的一起修路事件。
據了解,新發現的這處摩崖石刻位于虞鄉鎮石佛寺村南柳隱山景區,這里也是柳宗元祖塋所在地。這塊石刻鐫刻于峽谷內堅硬的巖石峭壁上,高1.2米、寬1.5米,全文楷體,遒勁有力,能夠辨識出的有41個字,內容為:“大定十五年五月郭下馮安為此累撲飛人為首修并上下數處記。□□□□□□□□□□。助功人楊三呂郎石匠義門三家尚博。”
柳隱山景區位于永濟市虞鄉鎮石佛寺村南中條山內,是國家級自然風景區五老峰東部主要旅游干線一部分。這條山谷奇石林立,瀑泉飄逸,清流激湍,景色秀美,沿途有許多原生態山水峰石文化景點。據稱,這里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學家柳宗元祖先及其后裔的隱居之地,故名“柳隱山”。相傳,柳氏河東始祖柳安離開山東曲阜舉家曾隱難于此山,唐時武則天執政,柳門為官者被陷害,離京歸此潛隱。唐永貞年間(805年—806年),柳宗元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運動失敗,柳宗元同親族同樣避難于此。宋代司馬光游此作詩《柏梯寺》:“鑒石開蹊峻,登崖置閣危。笑談空谷應,步武白云隨。眾壑如翻浪,鄰州若布棋。何當隨棲隱,身世兩相遣。”據統計,永濟市沿中條山一帶的山谷中先后曾發現十余處摩崖石刻,目前在永濟市風栢峪山谷中有4處,神潭大峽谷2處,分別為宋、元、明、清時期所留,內容多為記載修筑山路、棧道等內容。
永濟市文物局、四普辦工作人員王曉玫告訴山西晚報記者,古代,永濟境內長達110余里的中條山隔斷了山南面的芮城縣與山北原虞鄉縣、永濟縣等地,為了加強聯系或便于管理,人們就在許多較平緩的山谷中修筑了許多山路,當然多是官府行為。柳隱山的這處摩崖石刻,就是記載了金代的一起修路事件,對研究宋金時期中條山通往芮城的道路修筑情況和風土人情,以及永濟市原虞鄉縣一帶的歷史變遷情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