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在宮中設宴,卻故意不給周亞夫筷子,這是為什么?直到死,周亞夫都沒能參透其中緣由。
漢景帝堂堂一國之君,設宴款待重要的臣子,卻做出這般舉動,著實令人費解。
然而,細細探究背后的原因,就會發(fā)現(xiàn)周亞夫的悲慘結(jié)局似乎早已注定。
說白了,這其實是漢景帝對周亞夫的一次精心試探。
可惜的是,周亞夫應對失當,引起了漢景帝的猜忌,差點被扣上造反的罪名,周亞夫最終絕食吐血而亡。
這其中究竟有著怎樣的曲折故事呢?
周亞夫這段故事讀來,實在令人感慨萬千。
周亞夫這一生可謂戰(zhàn)功赫赫,有兩件事尤其值得大書特書。
第一件,周亞夫駐軍細柳營。
匈奴大兵壓境,漢文帝緊急在長安外圍部署防線,為穩(wěn)定軍心、鼓舞士氣,漢文帝親自前往各軍營慰問將士。
在其他軍營,漢文帝一行暢行無阻,可到了周亞夫的細柳營,卻被門口的士兵攔住。
士兵堅稱沒有將軍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入內(nèi)。前去通報的使者也只能等待,直到漢文帝派出使者手持符節(jié)進入軍營,向周亞夫說明來意,這才得以進入細柳軍營。
然而,周亞夫并未出營迎接,而是在營內(nèi)等待。并且,周亞夫全身披掛盔甲,沒有對漢文帝行大禮,只是行了個軍禮。
漢文帝卻并未生氣,反而稱贊周亞夫:“此乃真將軍也!”
正是因為這件事,周亞夫在漢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漢文帝臨終前,囑咐兒子劉啟(即漢景帝):周亞夫是難得的將才,將來可放心任用。
這便是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
第二件事,平定七國之亂。
漢景帝三年,吳、楚等諸侯國發(fā)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率領軍隊平叛。
周亞夫果真是難得的將才,不到三個月便平定了七國叛亂。
不過,在平定齊國叛亂的過程中,因周亞夫未及時救援被叛軍圍困的漢景帝弟弟梁王劉武,與劉武產(chǎn)生了矛盾,二人有了嫌隙。
周亞夫因平定七國之亂,被漢景帝任命為丞相,迎來了仕途的巔峰。
可以說,漢景帝能坐穩(wěn)皇位,周亞夫功不可沒。
正所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周亞夫功高蓋主,漸漸自視甚高。
同時,相權與皇權之間存在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沖突,這使得周亞夫與漢景帝日益疏遠。
尤其是發(fā)生了幾件事:
其一,在廢太子劉榮一事上,周亞夫堅決反對,漢景帝認為周亞夫跟自己不是一條心,故而對他有所疏遠。
其二,梁王劉武因平定七國之亂時周亞夫未及時救援,讓自己在前面頂缸,一直懷恨在心,常在竇太后跟前說周亞夫的壞話,致使竇太后也對周亞夫心生不滿。
其三,漢景帝欲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但是,遭到了周亞夫的堅決反對,周亞夫站在漢景帝的對立面,搬出高祖劉邦“非軍功不得封侯”的規(guī)定來壓制漢景帝。漢景帝最終沉默妥協(xié)了。
接下來,漢景帝要封匈奴投降過來的唯徐盧等5人為侯,周亞夫又反對,這讓漢景帝極為惱怒,最終并未采納周亞夫的意見,周亞夫竟賭氣辭官,老子不干了!
要說漢景帝心里沒有怒氣,那是不可能的。
如此一來,周亞夫?qū)⒏]太后、漢景帝、皇后、梁王都得罪了個遍。
這般四處樹敵,又怎會有好結(jié)局?
沒多久,漢景帝設宴款待周亞夫,卻故意不給他筷子。
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試探周亞夫是否懂得分寸,能否收斂性情,繼續(xù)輔佐自己,能不能把太子托付給他。
然而,周亞夫面對漢景帝的試探,卻顯得有些不識趣。
當時,漢景帝宴請周亞夫,他看到餐桌上沒有筷子,頓時臉上就不好看了,讓旁邊的侍者拿一副筷子來。
漢景帝見狀,笑著問他:“愛卿,難道這頓飯不合你心意嗎?”
周亞夫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些過頭,趕忙跪地向漢景帝請罪,稱自己喝多了,口不擇言。
漢景帝雖對周亞夫有所不滿,但并未因這件小事刁難他,只是冷冷地說:“起來吧,你是大臣,怎能隨便下跪?”
酒宴結(jié)束后,漢景帝望著周亞夫離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地說:“如此小事就脾氣暴躁,這可不是能輔佐少主的良臣啊。”
或許就在這一刻,漢景帝已決定除掉周亞夫,以免給兒子埋下隱患。
公元前143年,有百姓狀告周亞夫的兒子周公子。
百姓為何要狀告周公子呢?
原來周亞夫年事已高,周公子想為父親準備些陪葬品,便購置了500副鎧甲。
他從街上找了幾個百姓幫忙搬回家,可這周公子畢竟是個“官三代”,這周公子也實在不地道,壓根不想給幫忙搬運鎧甲的百姓工錢。
百姓們好話都說盡了,卻依舊討薪無門。無奈之下,他們只能跑到朝廷狀告周公子。
這事恰好被漢景帝知曉,漢景帝這下可算是找到了拿捏周亞夫的切入點——周家居然拖欠農(nóng)民工工資,這簡直是丟了大漢王朝的臉面!
于是,漢景帝下令對周公子展開仔細調(diào)查。這一查才發(fā)現(xiàn),周家購置的竟是一批皇家專用鎧甲。
當即,漢景帝下令將周亞夫逮捕,交由廷尉問罪。
廷尉心里明白漢景帝的意思,安排人審問周亞夫。
可周亞夫根本不把這些小官放在眼里,被關進監(jiān)獄后,他更是一言不發(fā),不管別人怎么問,他就是沉默不語。
這些官員也著實拿周亞夫沒辦法。
畢竟,周亞夫曾經(jīng)擔任太尉,如今又是丞相,位高權重,他們可不敢輕易得罪。況且,收藏鎧甲這件事,可大可小,而周亞夫在朝中人脈廣泛,弄不好最后還能安然無恙地出去,他們實在怕把周亞夫得罪得太狠。無奈之下,這幫官員只好把這個棘手的問題又拋回給漢景帝。
漢景帝見狀,十分惱怒,心想:讓你們審問一個犯人,這么點小事都辦不好!
一氣之下,他親自趕到大牢,指著周亞夫的鼻子怒喝道:“就算沒有你的供詞,朕照樣能殺了你!”說罷,便氣沖沖地轉(zhuǎn)身離去。然而,話又說回來,漢景帝雖能這么說,卻不能這么做事。畢竟,殺人也得師出有名啊!
于是,漢景帝把廷尉召來,吩咐道:“你親自去審訊周亞夫,你該明白朕想要的結(jié)果。”廷尉自然清楚漢景帝一心想除掉周亞夫。
因此,負責主審的廷尉見到周亞夫后,拋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你為何要謀反?”他直接給周亞夫收藏鎧甲一事定了性。
周亞夫自然矢口否認,堅稱自己絕無造反之意。
可廷尉緊接著又拋出一個理由:“就算你在人間不造反,到了地下恐怕也會謀反!”
周亞夫見狀,深知皇帝鐵了心要置自己于死地。
心灰意冷之下,他選擇絕食抗爭,最終吐血而亡。這便是周亞夫的悲慘結(jié)局。
那么,周亞夫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呢?這其中有幾點啟示,對我們跟領導相處很有思考價值。
一,跟領導離心離德,事事唱反調(diào),所作所為不合領導心意,甚至公然發(fā)生沖突、產(chǎn)生矛盾,這無疑是漢景帝欲除周亞夫的重要原因。
二,為太子登基掃除障礙。
漢景帝在位時,還可以憑借威望震懾周亞夫;但是,等他一掛,兒子即位,年輕的新皇帝,能不能駕馭周亞夫這樣功高蓋主的權臣,這是一個大大的的問號!
所以,搞掉周亞夫,是為太子順利掌權的必然之舉。
而周亞夫卻未能洞察這一點,既不懂得適時服軟,不曉得低頭妥協(xié),最終給自己招來無妄之災。
三,不懂為臣之道,侍上之法。
周亞夫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全然不懂為臣之道,他行事過于堅守原則,跟他老爹周勃還是差點意思,同樣是無功封侯,周勃選擇了默許,周亞夫選擇了堅決反對,拿高祖劉邦的規(guī)定壓制皇帝。
這就是典型的不通人情世故,不懂得在君主身邊應如履薄冰、兢兢業(yè)業(yè),如此種種,終究給自己惹來了大麻煩。
周亞夫之死,說白了,死于性格固執(zhí),堅守原則,不懂低調(diào),不通世故。
作為臣子、下屬,有功勞、能力大是自然的,雖有危險,但不一定有危害。
然而,如果跟領導不是一條心,不符合領導心意,態(tài)度不謙虛、低調(diào)、謹慎,必然會引來領導的忌憚,讓領導下決心除掉。這可以說是周亞夫給我們帶來的最重要的歷史教訓。
你覺得是這樣嗎?
讀史學謀略,有位又有為。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謀略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