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漢字要先學拼音,遇到不會讀的字,可以查字典,通過拼音識讀出來。那么,古人沒有拼音,他們是怎樣給漢字注音的呢?漢語拼音又是怎樣誕生的呢?
一、古代漢字注音法
1、譬況法。
漢魏以前,人們通過打比方的方式給漢字注音,通過描述發音時的口勢、舌位、送氣緩急和聲調長短等,來說明一個字的讀音,這就是譬況法。
《淮南子》
例如,《淮南子·修務訓》有這么一句話:“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謂之駤。”東漢高誘給“駤”注音說:“駤讀似質,緩氣言之者,在舌頭乃得。”
2、讀若法。
東漢時期,開始出現了“讀若”注音法,意思就是“讀起來像某字音”,也就是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來注音,“讀若”也可寫成“讀如”、“讀為”、“讀似”、“讀曰”、“聲同”、“聲近”等。上述例子中,“駤讀似質”,便是讀若法。
這種注音法,在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東漢許慎《説文解字》中廣泛使用。例《說文解字· 宀部》:“宋,居也,從 宀從木,讀若送。”
《說文解字》
3、直音法。
漢代開始,出現了“直音法”,直音法就是選用一個與被注字讀音完全相同的常用漢字來注音。直音法注意時寫作“某音某”,例,《漢書·高帝紀》:“單你人呂公善沛令。”注云:“單,音善;父,音甫。”
直音法看似與讀若法相同,但讀若法只要求讀音近似,而直音法要求詩意完全相同,更為精準確切。清人陳澧在《切韻考》中說:“今直音與古讀若不同,古人讀若取其近似,今直音,非確不可。”
直音法能讓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字的讀音,因此在我國歷史上使用了很長時間,直到今天,一些工具書中也會偶然使用。
直音法雖好,但當沒有同音字或同音字同樣生僻時,便失效了。
4、紐四聲法
南北朝之后,人們發現漢字有個聲調平上去入,于是在注音時,選用一個與注字聲母韻母相同的字,再用平上去入注明聲調,這種方法就叫做“紐四聲法”。
唐代玄度所撰《新加九經字樣》,就采用了這種注音法,如:“控,空去。”意即“控”字讀成“空”字的去聲。
《新加九經字樣》
紐四聲法比較容易找到不同生字的同音字,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直音法的缺陷。
5、反切法。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中說:“切韻之學,本出于西域。漢人訓字,止曰‘讀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類,以西域二合之音,蓋切之之原也。”
先秦之時,古已經開始將兩個字的音義合為一個字,如“不可”合為“叵”,“之乎”合為“諸”,但人們對聲韻的認識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沒能有意識地分解漢字的聲母與韻母。
東漢初期,佛教從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國人開始接觸到梵文,梵文是表音文字,語音學和語法較為發達,在跟梵語相接觸的過程中,漢魏時期的文人開始對漢語音節的拆分拼合深入探討,最終促成了反切法注音的產生。
反切法注音,是用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給一個漢字注音,前一個字取聲母,后一個字取韻母和聲調,合在一起讀,就是所注之字的讀音。
反切法注音,一般寫作:“某,某某反。”如東漢服虔注《漢書》中的“惴”字:“惴,音章瑞反。“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后,唐代宗非常反感“反”字,于是將“反”字改為“翻”字,再后來又改為“切”字,例如,《本草綱目》:“糗,去九切。”
反切法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注音方法,我國第一部韻書——隋代陸法言撰寫的《切韻》,就是使用反切法注音,此后唐代的《唐韻》,宋代的《廣韻》,清代的《康熙字典》,也主要是使用反切法注音。
二、漢語拼音的誕生過程
使用拼音文字為漢字注音,在中國其實有很悠久的歷史,早在五百多年前,回族祖先從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遷居中國,他通曉阿拉伯語,但不懂漢字,為了學習漢語,他們便用本民族的阿拉伯字母來了拼寫漢語漢文,創建了“消經文字”,又叫“小經文字”。
回族小經文字
“消經文字”安全使用阿拉伯字母和少量的波斯字母來拼寫漢語,不使用漢字形體,將漢字拼音化了,形成了一種民族文字,但“消經文字”只在我國西部回話聚居地內使用,沒有對漢字的注意產生影響。
明朝時,大量外國傳教士來華,1605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寫了四篇文章,擬訂了一套使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方案。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出版了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西儒耳目資》。但這些拼音方案,未能在中國廣泛傳播,只在外國傳教士之間使用。
近代以來,在民族覺醒之際,眾多愛國知識分子意識到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普及教育最基礎的一點,就是要解決漢字識讀的問題,于是,梁啟超、盧戇章、王照等人,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切音,也就是拼音。這一時期提出的個人拼音方案有28種之多。
中華民國成立后,191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為了統一字音,成立“讀音統一會”。3月12日,魯迅、許壽裳等學者提議,將章太炎研制的一套注音符號修訂為“注意字母”。
注音字母與漢語拼音對照表
這套注音字母有37個,是由筆畫簡單的古代漢字略加修改組成的。注音字母通過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這是我國第一套由政府正式公布,且普遍推行的注音字母(后改稱“注音符號”),在我國使用了近40年,現在臺灣地區仍在使用。
此后。仍有眾多拼音方案出現,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南京大學公布的《國語羅馬字方案》,該方案由林語堂倡議,趙元任主持,錢玄同、黎錦熙等參與制定。該方案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用變化韻母的方式來表示聲調,不用另加聲調符號。但該方案比較難學,所以未能推行,但該案在將中文拼音翻譯成外文時很好用,如為了區別山西省和陜西省的拼音,將陜西省寫作“Shaanxy Province”,就是受了國語羅馬字方案的啟發。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廣泛征求意見,于1956年擬定《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后經多次修改,于1958年正式公布推行,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習使用的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在我國過去各種注音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對我國人民創造的各種漢字注意方法的經驗總結 。
《漢語拼音方案》采用國際上最流行的26個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既容易學習,也利于國際音的文化交流,為我國的教育普及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也在漢語教學中使用漢語拼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