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最熱的話題莫過于DeepSeek的橫空出世!這幾年AI雖然在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逐步應用,但應用范圍、深度、效果都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而DeepSeek的出現對于行業而言,將會是顛覆性改變。筆者通過對話DeepSeek,預測其對工程勘察設計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影響及對應策略,如下是它給出的回答。
DeepSeek會對工程勘察設計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產生怎樣的重大影響?
DeepSeek作為高性價比開源大模型的代表,其出現對工程勘察設計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將產生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技術賦能:加速設計效率與智能化水平
1.低成本AI工具普及
DeepSeek的開源模型(如V3、R1)以極低的訓練成本(僅557.6萬美元)實現接近GPT–4的性能,顯著降低了企業采用AI技術的門檻。工程勘察設計企業可基于開源模型私有化部署定制化工具,例如在BIM正向設計、能耗模擬、施工沖突檢測等場景中實現自動化分析,減少重復勞動。
例如,其多令牌預測(MTP)技術可輔助生成設計文本或代碼,強化學習驅動的R1模型則能優化復雜工程參數的推理邏輯,提升設計方案的可靠性與創新性。
2.數據驅動設計優化
DeepSeek的“數據+算法”模式可幫助勘察設計企業挖掘歷史項目數據價值。通過構件級數據訓練模型,實現設計質量標準化(如不同經驗設計師輸出一致性成果),并通過模擬仿真預測建造階段的潛在問題,減少設計變更導致的浪費。例如,在綠色建筑領域,模型可基于碳足跡數據自動優化設計方案,響應政策對低碳設計的要求。
降本增效:重構算力與資源投入模式
1.算力需求優化
DeepSeek通過架構創新(如混合專家模型MoE)和工程優化(FP8混合精度訓練),大幅降低推理階段的算力消耗,使中小型設計院無需依賴高端GPU即可運行復雜AI工具。例如,其API調用成本低至每百萬tokens 0.014美元,為傳統設計軟件云化提供了經濟可行的技術路徑。
2.人力成本再分配
AI將替代標準化繪圖、基礎計算等低附加值工作,推動設計人員向高價值環節轉型(如方案策劃、技術整合)。DeepSeek提出的“未來競爭力公式”(政策敏感度×技術跨界能力×資源整合效率)進一步強調復合型人才培養,促使企業調整人力資源結構。
業務拓展:驅動新場景與商業模式創新
1.開拓智慧城市與低碳領域
DeepSeek建議設計院聚焦綠色建筑、零碳園區等政策導向領域,其模型可輔助完成碳足跡核算、ESG報告編制等新興業務。同時,智慧城市相關項目(如CIM城市信息模型)可通過AI實現數據驅動的設計優化,與傳統業務形成差異化競爭。
2.延伸產業鏈價值
通過數字設計平臺與AI的結合,企業可將設計成果延伸至施工、運維階段。例如,基于BIM模型的“一體化全數字樣品”交付,結合DeepSeek的Agent智能體功能,可實現施工進度模擬、運維故障預測等全生命周期服務,創造持續性收入。
行業生態:重塑競爭格局與協作模式
1.開源生態倒逼技術升級
DeepSeek的開源策略推動行業技術平權,中小設計企業可通過社區協作快速獲取先進工具,打破頭部企業技術壟斷。但同時,閉源廠商需加速證明自身模型的高附加值(如多模態能力),否則可能面臨替代風險。
2.協同設計范式革新
基于DeepSeek模型的云端協同平臺,可解決傳統多專業設計中的數據割裂問題。例如,建筑、結構、機電等專業通過構件級數據實時同步,減少圖紙版本沖突,提升跨團隊協作效率。
DeepSeek通過技術普惠化與開源生態,為勘察設計行業提供了從工具升級到模式創新的全鏈路支持。其核心價值在于推動行業從“人力密集型”向“數據驅動型”躍遷,同時催化綠色低碳、智慧城市等新興市場的爆發。企業需以“AI+行業Know–how”為核心,構建差異化競爭力,方能在數字化轉型浪潮中占據先機。
你覺得工程勘察設計企業應該如何應對DeepSeek帶來的影響,請給出五個方面的具體建議?
針對DeepSeek等AI技術對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的沖擊,企業需采取主動策略實現技術融合與業務升級。以下是五個關鍵領域的應對建議:
技術整合:構建垂直場景的AI工具鏈
1.私有化部署+領域知識庫
基于DeepSeek開源框架搭建企業專屬模型,注入行業規范(如《建筑抗震設計規范》)、歷史項目數據(如地質勘探報告模板)及設計經驗庫(如管線避讓規則),開發垂直領域AI助手。例如:
●設計審查自動化:訓練模型自動檢測BIM模型中違反《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構件間距問題,錯誤識別率可比人工提升40%。
●參數化設計增強:將結構工程師的荷載計算經驗封裝為AI插件,輸入建筑形態后自動生成合規梁柱體系方案。
2.多技術融合創新
結合BIM+GIS+IoT數據流,開發智慧設計平臺。例如在巖土工程勘察中,通過無人機航測數據+DeepSeek地質參數預測模型,實現邊坡穩定性分析的實時動態模擬。
人才戰略:培養“AI+工程”復合型團隊
1.建立三級能力矩陣
2.組織架構革新
設立“數字創新中心”,配置AI訓練師(負責模型調優)、業務解構師(拆解設計流程中的可自動化環節)、數據標注工程師(處理勘察點云數據等非結構化數據),形成技術落地閉環。
數據資產管理:打造企業級知識引擎
1.構建數據中臺
按數據類型建立標準化數據庫:
●結構化數據:CAD圖紙元數據、造價清單庫;
●非結構化數據:地質雷達探測影像、專家評審會錄音;
●時序數據:施工監測傳感器讀數、建筑運維能耗記錄。
2.實施數據治理
制定《AI訓練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對涉密工程數據采用聯邦學習技術,在保證數據不出域的前提下實現跨項目知識共享。例如在鐵路勘察中,不同標段的地質數據可通過加密參數聚合提升模型預測精度。
商業模式創新:從項目制到產品化服務
1.開發SaaS化設計工具
基于DeepSeek API封裝行業解決方案:
●低碳設計云平臺:輸入建筑形態參數后自動生成碳排放報告,滿足住建部《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要求,按報告頁數收費(如0.5元/頁)。
●智能校審系統:提供AI圖紙合規性檢查服務,收費模式可采用“基礎會員費+超標圖紙數量階梯定價”。
2.延伸價值鏈服務
在EPC總承包項目中嵌入AI運維模塊:
●交付BIM模型時同步提供訓練好的AI預測模型,可實時監測建筑沉降變形,按年度收取數據服務費。
●針對智慧園區項目,通過AI能耗優化算法持續降低客戶運營成本,參與節能收益分成。
生態合作:參與開源社區共建
1.深度介入技術迭代
●在DeepSeek開源社區提交工程領域微調案例(如基于Transformer的樁基承載力預測模型),爭取技術話語權。
●聯合高校成立“智能建造聯合實驗室”,將實際工程問題轉化為AI研究課題(如巖土參數反演算法的優化)。
2.組建行業聯盟
牽頭建立“勘察設計AI協作網絡”:
●數據聯盟:多家企業共享脫敏后的典型工程案例數據(如深基坑支護設計數據集),共同提升模型泛化能力。
●工具鏈標準化:制定《工程AI插件開發規范》,統一BIM軟件與AI模型的接口標準,降低生態碎片化風險。
實施關鍵點:
●試點驗證機制:選擇3–5個典型項目(如裝配式住宅、地鐵隧道)進行AI工具全流程測試,量化對比傳統模式與AI輔助模式的經濟指標(如設計周期縮短率、圖紙變更率)。
●客戶價值錨定:向業主方重點展示AI技術帶來的確定性收益,例如通過AI風險預測將施工階段設計變更率從行業平均12%降至5%以下。
●敏捷迭代文化:建立“雙周AI成果演示會”制度,快速驗證技術可行性,避免陷入追求技術完美性的陷阱。
挑戰與應對:
盡管DeepSeek帶來機遇,勘察設計企業仍需應對以下挑戰:
● 數據安全與合規性:私有化部署需強化自主可控技術,避免敏感工程數據泄露。
●組織變革阻力:數字化轉型需全員參與,打破部門壁壘并建立適配的激勵機制。
●技術適配性:需結合垂直場景(如地質勘探數據特殊性)定制模型,避免通用方案“水土不服”。
通過上述策略,企業不僅能應對DeepSeek帶來的技術變革,更可借勢完成從“勞動密集型設計作坊”向“知識驅動型科技服務商”的轉型。
總體上DeepSeek給出的答案既引用了通用性AI技術的發展趨勢,又兼顧了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的特性,腦洞確實很大,也具有較強的借鑒性。
繼2020年成為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全面數字化轉型元年之后,可以預測2025年將成為工程勘察設計行業AI元年!
來源:思翔工程設計洞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